歐洲的能源危機與中國的拉閘限電

 文/老C
西方國家爆發能源危機並非罕見。9月歐洲就爆發了因為天然氣價格暴漲導致的能源危機。今天的中國的拉閘限電也許還稱不上是能源危機,但至少不是什麼輸出通貨膨脹的大棋。
1、
這兩天,大家在網上中經常能看到“拉閘限電”這幾個字,浙江、廣東、遼寧都出現了拉閘限電的現象。網路上自媒體也有些文章,說這是一盤大棋,打著節能減排的名義拉閘限電,這樣能削減產能,輸出通貨膨脹,讓老美吃不了兜著走。
老實說,大棋文看起來也挺帶勁的,我也希望這是一盤大棋。但事與願違,大機率並非這樣。幾乎在我們拉閘限電的同時,歐洲也爆發了一次能源危機。西方各大媒體都濃墨重彩的報道了這次能源危機。無獨有偶,今年2月,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也爆發了電力危機,造成了48人死亡和1000多億美元的損失。

感覺焦頭爛額的歐盟不像在下一盤大棋,歐洲能源危機是怎麼爆發的呢?
2、
我們先來聊聊歐洲的能源危機吧。
根據經濟學家(Economist) 的報道歐洲的批發電價,在9月份狂飆突進。9月份,法國和德國的電價分別漲了36%和48%,達到了160歐元(189美元)的價格。更加離譜的是英國,批發電價在幾周之內從147英鎊直接漲到了385英鎊(532美元)

這個價格相當於多少錢一度電呢。法國和德國的電價,相當於1.2元人民幣每度,英國的電價高達3.4元人民幣每度。這個是發電廠賣給電網的批發電價。狂飆突進的電價引發了恐慌。歐洲政客們正爭先恐後地表態,說他們會讓消費者免受更高的賬單。
西班牙政府上週公佈了一項“衝擊計劃”,以削減電費稅並從公用事業公司收回資金以保護零售消費者。法國正在努力保護較貧窮的消費者。英國商務大臣告訴人們不要“恐慌”,並承諾政府將避免危機。希臘和義大利也公佈了自己的應急計劃。
為什麼歐洲的批發電價漲得如此厲害,因為原料上漲。天然氣電廠是歐洲發電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了歐洲發電量的38%,但很顯然天然氣為代表的化石燃料還是舉足輕重的。今天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比3月份的時候高出四倍。

麵粉漲了四倍,麵包能不漲價嗎?
3、
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就是,麵粉漲價了,但麵包沒有。
暴漲的並不僅僅是天然氣,還有煤炭。
我國發電對煤炭的依賴還是非常明顯的。截止2021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9.71億千瓦,佔總裝機容量22.6億千瓦的43%,但發電量1.06萬億度,只佔到規模以上電廠總髮電量為3.87萬億度的27%。我國發電的頂樑柱還是以煤為燃料的火電,2021年1-8月火電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72%。
然而,國際市場方面,從2020年9月-2021年9月,美國期貨市場的煤(XAL1)交易價格從50-55美元上漲到185-190美元,上漲幅度250%。 

國內市場方面,鄭商所動力煤期貨(ZCM)2020年9月的550-600元,上漲到21年8月的800元左右,8月中開始暴漲,從800元拉昇到9月23日的1200元以上,一個多月時間上漲50%。其中最近5個交易日上漲超過10%

隨著煤價的上漲,電廠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麵粉比麵包貴。
我國火電廠的平均發電燃料成本 304.2克/千瓦時,如果煤價(7000大卡標煤)為1200元/噸,折算每度電的燃料成本為0.365元。而目前火電的上網電價為0.35-0.42元(各地區不等)。以北京為例,上網標杆電價為每千瓦時0.3598元。每度電的燃料成本,已經超過了上網電價。加上電煤運輸費用,電廠運營費用,目前每價格下,電廠每發一度電,至少虧損0.1元(佔電費價格的25%以上)
2021年9月初,大唐國際、北京國電電力、京能電力、華能集團華北分公司等11家燃煤發電企業聯名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去了一封名為《關於重新簽約北京地區電力直接交易2021年10-12月年度長協合同的請示》,檔案稱,今年以來,隨著全國燃煤價格大幅上漲,並持續高位執行,京津唐電網燃煤電廠成本已超過盈虧平衡點(僅考慮燃料成本情況),與基準電價嚴重倒掛,燃煤電廠虧損面達到100%,煤炭庫存普遍偏低,煤量煤質無法保障,發電能力受阻,嚴重影響電力交易的正常開展和電力穩定供應,企業經營狀況極度困難,部分企業已出現了資金鍊斷裂。
京能電力,這家北京本地的發電企業,自1999年上市以來,京能電力從未虧損過,2020年全年盈利18億。然而,京能電力2021年上半年虧損3.8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煤價還沒有真正開始狂飆。 
2021年,發電廠與電網的供電協議,大多在2020年底簽訂,簽訂期的動力煤價格在600元左右,折算每度電成本為0.1825元。這個價格支援0.35元上網電價沒有問題。但由於煤價的快速上升,導致了每度電燃料成本上漲超過0.18元,電廠在最近一波煤價大漲前,已經不堪重負,全行業近乎100%虧損。 
火電廠的利潤高度依賴煤炭價格,而我國目前的煤炭價格,已經基本市場化,受國際市場煤炭價格的影響也比較大,屬於高度波動的能源產品。而發電企業的出廠電價卻高度管制。麵粉翻倍了,麵包卻無法隨之漲價。
此外,由於節能減排的要求,我國燃煤電廠的建設放慢速度,電力需求增長速度大於電力供給。2021年上半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2%,發電量同比增長13.7%。電力投資同比增長6.8%。但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佔電源投資比重高達90.1%。中國煤炭產量的增長也比較緩慢。2021年1—8月份,生產原煤26.0億噸,同比增長4.4%,比2019年同期增長4.2%,兩年平均增長僅為2.1%。
歐洲國家的能源危機和中國的有類似之處。都是能源價格(歐洲是天然氣)的快速上漲,導致了能源危機。歐洲不同的是,電廠的價格(批發電價)是完全市場化,所以價格表現為批發電價的快速上漲。中國電價管制。電廠還基本都是國企,就算發一度電賠至少一毛錢,幹得越多,賠的越多。但還是咬緊牙關硬撐。
電廠正苦不堪言之際,碰到了“減能耗、減碳排放”的“雙減”政策。有個大義名分,電廠還不趕緊能少發點電,就少發。
於是,就有了大面積的拉閘限電。 
4、
市場經濟的信徒,自然認為拉閘限電,是市場化不足的結果。如果完全電價市場化,電價跟隨煤價上漲,自然也不會出現拉閘限電的結果。
這個確實也沒錯。但真實世界是更加複雜的。歐洲國家,批發電價是市場化的,天然氣價格上漲,批發電價也上漲。但零售電價,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漲價的政治壓力就非常巨大了。
市場化的美國,在得克薩斯州能源危機期間,批發電價漲了300倍。電和汽油不一樣。汽油價格高了,大不了不開車。而現代社會沒有了電,就沒有了一切。
如果要保證電的零售價格穩定,那麼煤 – 發電廠 – 電網 – 消費者 這個環節中,必須有一個環節是非市場化的,以吸收價格波動。
我國過去,煤的價格是非市場化的,其後實施了一段時間雙軌制,再之後就市場化了。但發電到電網這個環節的價格,仍然不是完全市場化。這樣,發電廠就承擔了煤價變化的巨大風險。
也有人說,用期貨市場,長協價格,是否就能穩定價格呢?理想情況是這樣。但實際中,長協價格也不靠譜。當煤價低時,簽了600元長協的電廠可以在現貨市場花300元買煤,自然就不願意履行長協合同。而煤價高時,煤炭廠家可以1200元賣煤時,也不願意再廉價把煤賣給電廠。
歐洲,美國都有非常完善的期貨市場,但也無法解決原料價格變化導致的電價波動。要保護終端消費者利益,就必須有一個環節去承受價格波動的風險。
2000-2001年美國加州爆發能源危機,2021年,美國得州和歐洲也相繼爆發能源危機。今天的中國的拉閘限電也許還稱不上是能源危機,但至少不是什麼輸出通貨膨脹的大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