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美國迪士尼公司耗資2.7億美元打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在北美地區與中國內地同時上映。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白雪公主》票房撲街,並且是史詩級大撲街。

迪士尼海報設計團隊已經盡心盡力了,但白雪公主的圖只能修成這樣,美國一些毒舌影評人說,海報成功勸阻了尚在猶豫的觀眾。
週末兩天,《白雪公主》在北美僅收票房4300萬美元。
以前,迪士尼這類以家庭為觀影群體的大片,週末首映票房都是1億美元起步。
在僅次於北美市場的中國市場,迪士尼恐怕連死的心都有了。
三天僅收入641萬人民幣(約88萬美元),比出品方預料的慘還要慘,簡直是撲街之後還被車給輾了一下。
在海外其它市場,英國最高,510萬美元、法國300萬美元。
被寄於厚望的墨西哥也只有410萬美元,拉丁裔白雪公主連拉丁人都接受不了。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馬來西亞TGV影城週末排了三個場,居然總共只賣出9張票。
是馬來西亞人不喜歡看電影嗎?也不是。

3月13日,《哪吒2》在馬來西亞上映以來,票房已超過680萬美元,有的影院更是隔15分鐘就排上一場哪吒。
昨天《哪吒2》全球票房已破153億,暫列全球票房第五位,3天后,日本上映,可以再衝一衝排位。
當然,《白雪公主》撲街並不是《哪吒2》火爆所導致的。
《白雪公主》說難聽一點,它就是個西方價值觀的怪胎。
說是電影,重點卻並不在電影本身,而是灌輸DEI(多元、平等、包容)價值觀。
美國影評網站估算,該片回本線按照2.5倍計算,全球票房需要達到6.75億美元才能勉強回本。
而按照這三天的票房走勢,《白雪公主》已經沒救了。
儘管如此,女主角瑞秋·齊格勒(Rachel Zegler)還忙著跟網友對罵。
IMDB電影評分網給它的評分只有 2.4分(10分制)
她卻說這是政治仇恨,還說自己看了一遍老版動畫片《白雪公主》就不想看了,因為那是一部“在女性擔任權力角色的觀念上極其過時的電影”。

然後美國網友就做了各種各樣的圖片跟她對罵。說配上大黑鳥,白雪公主就是女巫。

瑞秋·齊格勒是個自信的女孩,票房撲街也不她的錯,只是這個角色不適合她。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迪士尼,是好萊塢,是西方的DEI機構。
2023年那部《小美人魚》不是已經鬧過一次動畫片變驚悚片的笑話了嗎?

只不過,因為當時拜登還在位,票房也不是虧得很慘。
特朗普上來後,美國政治風向180度大轉彎,《白雪公主》恰好撞在了槍口上。
或者是同病相憐,《小美人魚》這次也出來給自己加戲了。

3月22日,《小美人魚》女主角發聲力挺《白雪公主》女主角:我好愛你!真的很驕傲!
翻譯:終於有個撲街仔死得比我更慘了。
也不知道她在驕傲什麼,片子不賣座你還來祝賀?
回看這幾年,西方的“政治正確”電影。拍電影的卻不談電影,總是在談價值觀。
喜歡這類電影的人就是思想進步,拒絕這類電影的人就是思想落後。
國內也有一些人跟上節奏,《小美人魚》票房撲街,兩天只有1000萬,口碑坍塌,當時有人卻比迪士尼老闆還急。

2023年5月28日,有“影評員”在某網媒發文,指責網友對《小美人魚》的嘲諷是“思想的倒退”。
它們覺得中國人不識抬舉,這麼好的菜,你居然不吃?
誰愛吃誰吃,不就是一條小黑魚麼,居然還上升思想高度了。
可惜啊,不管這些“思想進步”人士怎麼洗地,都是徒勞的。
現在《白雪公主》在中國的票房比《小美人魚》還要慘,就說明了一切。
西方的DEI妖風興起後,不知道已經給全球觀眾們餵了多少

怪胎一個接著一個:

2021年,英國推出了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安妮.博林》
出品方將女主角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由白人改為了黑人。
安妮.博林原是亨利八世妹妹瑪麗公主的侍女,瑪麗公主嫁給了53歲的路易十二,成為法國王后。
路易十二為了讓王后懷孕,拼命折騰兩個多月,結果瑪麗沒有懷孕,而路易十二卻把自己給累死了(1515年)
瑪麗公主回到英國孃家,安妮.博林也跟著回來。
瑪麗公主為了感謝嫂子凱瑟琳王后支援她跟前男友結婚,就把安妮.博林送給王后當侍女。

安妮.博林不久就跟亨利八世勾搭上了。後來,她逼著亨利八世跟凱瑟琳王后離婚,成功上位,加冕為英格蘭王后。
國王與王后的離婚大戰,也導致英國與天主教決裂,一步步改信新教。
安妮.博林後來被她的侍女簡.西摩複製了自己的上位過程。失寵後,她在1536年5月19日被斬首示眾。
這是英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安妮.博林也成了英國影視劇的寶庫。
不管後世如何評價安妮.博林,但她舞臺形象必定是頗具姿色的。
否則亨利八世就不會為她神魂顛倒,邏輯不通,故事也就無法展開。

但英國那些“進步”人士硬是起用黑人扮演安妮.博林,說是為了體現英國種族平等。
實際上,這樣做不僅做不到種族平等,反而會令人反感。
虛偽之極的白左,問過亨利八世的感受了嗎?
而此事的起因是2017年劍橋大學“女性事務部”部長的一封公開信,信 要求減少或修改莎士比亞等歷史作品,因為缺少黑人形象。
早年的英格蘭有多少黑人?但他們不管,你就得這麼拍,不然就跟你鬧。
西方媒體還特別喜歡這種黑化經典作品的行為,各種吹捧。
去年,英國再推出了更加刺激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舞臺劇。

五大三粗的黑人女演員裡弗斯(Francesca Amewudah-Rivers)出演朱麗葉。看她著這凌厲霸氣的眼神,就知道羅密歐在劫難逃。
但BBC就一個勁地想改變英國人的認知,這背後真的是價值觀嗎?恐怕BBC是收了DEI機構的美元或英鎊吧。

朱麗葉演員照片一公佈,義大利人就出來抗議,莎士比亞粉絲也直呼被嚇到。
但“專家”出來說,據考證,在1597年的義大利就有黑人存在,朱麗葉有可能就是黑人。既然是傳說,為什麼一定要用白人女子?這是思維固化。
戲還是這個戲,但女主角必須是黑人女子。
羅密歐還必須對傻大黑粗的朱麗葉一見鍾情,在深夜的花園中與她偷偷相傳,但編劇確定羅密歐能在黑夜中找到朱麗葉?
英國網友調侃,現在終於知道羅密歐為什麼要服毒自殺了。

2023年的美國《小美人魚》也是這種價值觀的產物。
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我們從小就看過,美人魚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但安徒生童話不符合西方的政治正確,連丹麥的美人魚雕像都成了“罪證”。

2022年,就在《小美人魚》開拍時,哥本哈根海邊的美人魚雕像,被人用黑漆噴上了“種族歧視之魚”的文字,綠黨這些人還揚言要拆除美人魚。

2018年,我曾發微博調侃《美人魚》要用黑魚。而且應當是黑人男子形象,並與救他的男子產生了愛情,這樣才能給西方小朋友帶來正確的認知!
萬萬沒有想到,它們還真的這麼幹了。不過,它們還不夠徹底,好萊塢憑什麼預先設定美人魚的性別?
同樣道理,白雪公主的性別憑什麼就一定是女的,TA就不能是跨性別人士?就不能是有丁丁的心理女性?就不能是第78種性別?
進步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進步。
美國和英國,還有加拿大,這些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如此熱衷於DEI,強迫別人接受其價值觀,這難道不是在用影視作品強姦傳統價值觀嗎?
雖然在特朗普政府高壓之下,好萊塢已不敢“過度覺醒”了。
但四年之後呢,它們必定會捲土重來。
畢竟,這股妖風在西方已是根深蒂固。從《小美人魚》敢出來給《白雪公主》站臺就可以看出。
要不,下次迪士尼再拍一部真人版的《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把兩位女主角都請來,相信這片子在中國票房應當不會太差。
《白雪公主》在中國票房撲街,說明西方白左那一套,任它話語權再怎麼強大,在中國照樣沒有市場,這並不僅僅是指商業市場。
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有燦爛輝煌的文明史,絕不會被這股妖風颳倒。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