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商業稿為什麼那麼貴?

沒過多久,營銷傳播的朋友會問我一些問題。
類似有:
智遠,我們舉辦一場活動並進行推廣。詢問一圈自媒體後發現,他們寫稿、發稿費用真高,是傳統媒體的幾倍。
最低報價幾千元,大號都上萬、幾十萬,看看兜裡這點錢,都沒自信去問別人刊例價了。
還有即便合作成,申請預算時,老闆看到一篇商業軟文要幾十萬,心裡總會疑惑:“對方是不是你親戚,你在中間賺差價了?”,這昂貴費用,我該怎麼向老闆合理解釋?
確實,我在甲方工作時,老闆也問過我這樣的問題。
他不明白之前,還會憤然拍桌子的說:“真是獅子大開口,有一天,我遲早收購幾家自媒體公司,利潤比我乾電商賺的都多”。
這類問題在業內以及甲乙雙方之間討論多年,但之前從未有人將其公開討論過,甚至,後面步入商業自媒體的人,也一知半解。
閱讀量高、點贊多,並不是商業稿昂貴的唯一理由。要明白這一切,首先,要理解“企業傳播的本質”。
01
思考一下:傳播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同時也被新聞和社交媒體的世界包圍。你有沒有感覺,最近,網上熱點新聞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比如:
4月3日,一節語文課上,老師讓孩子們用“因為……所以”造句,一位孩子樸實又炸裂的說“因為我爺爺是行長,我媽是副行長,所以我想繼承家業”。此話一齣,震驚四作。
你可能在微博上支援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覺得他們很冤,結果一查才發現,那個人因為賣假貨欠債,還散佈謠言的。
或者,你為被人惡意搶購,導致虧本的水果店感到不公,後來發現,店主是在假扮農民,用編造的故事去騙消費者。
這兩個世界的混合,讓我們分不清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需要幫助誰,哪些品牌好不好。
切換到品牌視角。過去在電視上頻繁投放廣告,業績就會增長,你有沒有想過背後原因?恰好選對電視媒介?還是,那時候看電視的人多?
其實,廣告在受眾能接觸到的有限媒介中,創造了認識和看法,而“看法”是廣告想要傳達的。媒介是幫助資訊傳播的一種方式。
簡單的說,廣告投放邏輯是:
在一個封閉空間內,改變使用者認知,形成新共識。
現在不一樣,媒體渠道繁多,改變消費者看法很難,但也有辦法,想想看,會銷怎麼讓人瘋狂的?他們把人鎖在一個房間內,不讓接觸外界資訊,只向他們灌輸準備好的內容。
所以,傳播的真正目的是“降低信任成本”
何為信任成本?在廣闊公域空間,找到一個把人聚起來的地方,用資訊讓受眾(目標群體)形成共識,從而改變對品牌的看法。
看到這裡你會說:“太理論了,我總不能給老闆講大道理,能不能通俗點”?當然。
舉個例子:
想想看,你是家SaaS公司行業負責人,現在要和另一家公司建立聯絡。你一搜,正好在某個社群中,有他的微信,於是,你加上後說:“王總,我是XXX,不知道有沒有合作機會”。
結果,你等了半天,對方也不鳥你。因為根本不熟。
該怎麼辦呢?腦瓜子一亮,有了。你認識群主,他也認識群主,讓群主幫忙引薦一下,豈不是這份基礎信任感就解決了。
所以,第一點,商業稿本身如同群主,“讓信任成本更低”,別人透過某個號的內容相信某個品牌後,中間成本變小,交易效率自然得到提升。
02
就貴這一點?當然不。還有第二點:中間的溝通成本。
什麼意思?
簡單講,我們互相之間,或者說多方之間,因為資訊不平等而額外付出的成本,比如花費時間、協調努力、核實資訊是否準確的成本,都是溝通成本。
一個品牌想要傳遞一個資訊,通常有兩條路。一,找行業裡的專家來說,但專家可能只懂專業知識,表達能力未必夠好。
那隻能第二種,找到行業洞察者,讓他們替你講出去。
你知道中間過程有什麼嗎?
拿我合作過的客戶來說:一篇特稿至少用一週時間。
為什麼這麼長?第一階段,收到客戶給的brief(工作簡報)後,我得先搞明白客戶真正意圖是啥,他們想說什麼。現在業務複雜,客戶想表達的內容很多,理解不一致的情況很常見。
然後呢?
第二階段,第一次會議,交流彼此的想法,達成認知共識,再討論如何從品牌、自媒體和讀者的角度完美展現內容。
想想看,作為讀者,如果我不顧及你的感受,直接弄一個大圖、硬廣塞到眼前,你肯定不買賬,對吧?
第三階段才有稿件框架。大綱裡要明確每部分內容,除了品牌提供的資訊,還得考慮從哪裡獲得事實性資料、客觀資訊等等。
這一切都準備好,形成線上文件,品牌方覺得沒問題了,才開始寫稿。
寫稿還簡單,現在不是有AI。但AI寫出來的東西能用麼?AI可以幫助檢查錯別字、最佳化句子還行,涉及專業內容的表達,還是得靠人。不誇張地說,寫一篇完整的商業稿至少得兩天。
你以為結束嗎?不。接下來是改稿環節。怎麼改呢?
我幫某頭部公司副總裁寫過稿,他們流程是這樣:公關部門先從輿情角度審查基本資訊,內容團隊檢查語句是否有問題,法務部門核實數字是否準確。
還有很多….
最後我記得,那篇稿件的協作文件裡同時線上的人達到8個,微信群傳播專案組裡,看似不說話,但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對內容進行嚴格稽核。
所以,一篇稿件來回折騰幾次不過分吧,這樣所有成本,都屬於“溝通成本”。
我看現在好多自媒體不接受改稿,你可以這樣做,除非到有一定能力時;大部分理想中的畫面,現實中並不存在。
對了。前期溝通成本還有采訪成本。什麼意思呢?
有些內容公關部把控不了那麼多細節,他們會說:“老師,如果方便的話,我能拉個群,讓你先和業務負責人聊聊,看看他什麼時候有空,咱們線上開個會,做個採訪。”
這個時候,事情就變複雜了。
做業務的人有兩種性格:一種,他不愛說,一問一答式採訪像任務一樣,你根本得不到深層次答案;另一種話特別多,他們希望你能把提供的大量資訊都寫進文章裡。
雖然聊天時候挺開心,但聊完後,你得面對幾十分鐘的語音需要轉成文字,從這堆文字裡提煉出核心觀點,再把這些觀點融入到文章中,一連串步驟下來,成本相當可觀。
如果再遇到幾個普通話不標準的,那更難辦了。因此,中間溝通成本是第二大成本,你認同嗎?看到這,還覺得貴嗎?
03
還貴?我們再來聊聊第三個原因:解釋成本。
可能你會問,解釋個啥?聽上去挺無聊的。但實際上,解釋這件事挺重要的。
舉個例子:我不太玩遊戲,但有次被朋友拉去玩dota,他們說讓我選個“能帶線”的角色。我完全懵了,啥叫“帶線”啊?
結果那局我們輸了。
後來我才懂,“帶線”意思是,選擇能快速清理小兵、容易逃脫、能在戰場上靈活移動(如果能召喚單位破壞敵方塔就更好了)的英雄。
這和學習是一樣的,不管什麼方面知識,達到真正掌握的一個標準,就是熟練使用其中高層次的這些概念;那麼,問題來了,本來都能用正常語言說的東西,為什麼偏要生生再造幾個詞出來呢?
原因之一是,創造新概念可以幫助品牌描述新技術、新策略,增加業務壁壘性。想想,每個概念背後都有一堆複雜的元素和原理,當我們需要思考更復雜的問題時,直接用這些概念不是更方便嗎?
比如:
營銷圈的FACT經營、全域觸達、私域覆蓋,生態廣告、營銷科學、中期爆發;知識圈的認知盈餘、國民總時間……
這些詞一齣,只須考慮概念之間的關係,不用重新載入每個概念背後的原理,我們與別人交流時,效率自然會高很多。
另一個原因是,概念能幫助使用者快速識別產品、服務,讓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比如提到薯條,可能會想到小紅書;提到美好生活,可能會聯想到抖音。
其實一個詞還好,如果一堆詞放在一起會產生什麼?
無可厚非,像天書一樣。
沒錯,所謂的解釋成本,就是把這些難懂的專業術語翻譯成大家都聽得懂的話。這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考驗基礎知識。
前段時間幫某個公司寫篇關於廣告方面的文章,強調他們的廣告能為品牌帶來確切的增長。我拿到需求後懵了,全是概念詞。
怎麼讓別人明白呢?
把一些又專業又難懂的東西堆在一起,直接說出來?這樣做會把讀者和客戶都嚇跑,讓人覺得頭大。
所以,我像個初學者一樣,一點一點學習業務邏輯,搞懂之後,把那些複雜的專業知識簡化,轉化成基礎的原理和規律,用大白話說出來。
這就是解釋成本。提供通識,讓溝通更直接、更易於理解,幫助客戶快速明白咋回事,才能影響最終決策。
04
如果你認為前面還不夠,那說說第四點:背書成本。
背書,就是推薦,不難理解吧。想象一下,一本新書要出版,總要找幾個大佬寫寫推薦語,這樣可以提高信任度和曝光率,讓更多人願意買單。
商業稿件裡,背書也有三個隱形而看不見的地方:
  • 評價背書
  • 信譽背書
  • 認可背書
得明白,一個評價像一枚印章,作為一個號主、一家媒體公司,願意給某個品牌做點評推薦,這不重要嗎?
前一段時間,某汽車後尾巴被人貼上“殯儀標籤”,想擺脫這種印象有多難?如果透過媒體和KOL的合作,給品牌做一些客觀的正面評價,是不是相當於改變一群人的認知。
你應該清楚,信譽在商業世界極其重要。
有些公司因為股權糾紛、投資問題遭遇輿論危機,屢見不鮮。比如:去年,一些明星和朋友成投資公司,結果投資公司再投企業出現輿論事件,使用者評價反哺到明星身上,被貼上不務正業,罪惡資本主義的標籤。
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媒體、KOL願意站出來聲援“這家公司沒問題”,豈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看法?
認可和信譽是兩碼事。
很多產品、品牌本身不錯,能夠有效解決客戶的問題,但他們就是缺來自專業機構、專家、名人的“一把火”。
我周圍有些SCRM、低程式碼平臺的公司,處在二梯隊卷的半上不下,他們把客戶的成功案例整理出來,透過小眾但專注的媒體、專家或KOL來做產品評測,希望能在行業內產生一些影響。這種方法也挺好的。
所以,單純一個背書,你認為應該值多少錢?
看到這,很多人還有會思考:那麼多錢投到一篇合作上,從心理上總覺得不划算,還是多投一些小渠道合適。
當然,這沒什麼問題。
但是,不要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影響力槓桿效應”。
簡單講,如果一個品牌(人物)還不夠出名,就更應該找在特定領域裡,特別有威望的媒體、人物來幫忙,這樣做未來能幫你省下不少推廣成本。
但如果一上來就採取散彈式策略,沒能集中力量打造出強大影響力,最終累積的宣傳成本反而會更大。
如果還不太明白,我再舉幾個例子:想想小米的雷軍、360周鴻禕,還有直播界的老羅這些有名的IP人物;或者像特斯拉一樣的車企,消費圈更多比如元氣森林、可口可樂、等等。
一旦這些品牌、個人被廣泛媒體和KOL知道,他們之後的營銷邊際成本就會逐漸減少。
中間溝通成本、解釋成本、採訪成本、背書成本,以及降低使用者與品牌之間的信任成本;這一切,不知是否通俗解釋一篇商業稿為什麼貴,貴在哪裡?下次老闆問時,你可以試試解釋看。
總結而言
精準資訊,提高中間效率。
品牌要儘可能把資訊傳遞給需要的人,才能加速交易過程,所以,什麼樣的傳播算更好的?關鍵看,交易成本是否變低了、連線密度是否變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