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2025 年,還有人關心書報亭的命運嗎?
在“書報亭又消失了”的訊息只讓人覺得可惜,卻不知道能做什麼來改變現狀時,首爾市政有了新的動作——他們宣佈要針對陳舊、過時、破壞景觀的書報亭進行改造,同時制定全新的設計標準。
於是,就在首爾市廳(武橋洞)附近展出的一批新款書報亭供市民和專家們參觀、收集意見之後,新的設計方案誕生了,一款“淺瓦灰”色的不鏽鋼材質書報亭即將依序安裝,它們堅固耐用、耐汙染、可以長期使用,目的是創造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


首爾行人路過從 2009 年就開始使用的陳舊書報亭(上),和新的“淺瓦灰”書報亭設計方案(下)
首爾市政的“更新計劃”提供了一種思路:如果希望書報亭不只是簡單的商業設施,而是要作為城市的公共設施帶來更多風景,那麼它和其他的“街道設施”一樣,也需要經過維護和新陳代謝,或者修繕老化的外觀,或者轉變“過時”的經營思路,才能不在時間的侵蝕下,反過來成為街道景觀的“破壞者”。

首爾新書報亭的設計概念圖
作為城市文化的座標和錨點,書報亭存在的意義永遠不會過時:比如,近兩年來,每當有奢侈品牌想線上下裝置裡體現自己對城市、街道、文化的關心,做一個書報亭造型的 POP-UP 總是沒錯的。
但與這樣景觀式的書報亭相對的,是那些矗立在路邊、真正服務居民和行人的書報亭,漸漸破敗衰落、變得“過時”的現實。
所幸,世界各地關心這些真實的書報亭的人們正在為之努力,也有不少書報亭,已經在這些試圖改變的嘗試下,重新恢復了活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烏雲裝扮者

News & Coffee
西班牙
當咖啡充當“破冰者”

西班牙的 News & Coffee 是一家連鎖報刊亭,已經一路從巴塞羅那開到了倫敦。但,它的創始人們最開始接管位於貧民窟裡的廢棄報刊亭時,希望給失落的街道帶來的是一種來自紐約的街頭文化——行人們拿著咖啡和一份報紙在街道上奔跑的景象。
News & Coffee 的這份“復興計劃”從提供最好的咖啡作為閱讀伴侶開始。
他們請來手藝過人的咖啡師為行人們製作咖啡,讓客人們停留在攤位上,欣賞美麗的封面、坐下來閱讀,從而順理成章地買下報刊帶走。News & Coffee 也自己烘焙風味獨特的咖啡豆,支援喜歡的客人們從報亭上把豆子直接買回家。


當然,這一切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報刊亭依靠出版物生存下去。
目前 News & Coffee 三分之二的營收業務是雜誌和報紙,他們尤其重視雜誌,每一家報刊亭,都會把獨立雜誌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漂亮的封面能向人們介紹他們原本無法接觸到的想法,也會把報刊亭變成一個可以讓人放慢腳步閱讀新東西的空間。
在巴塞羅那各地和倫敦的兩個街區實現了擴張之後,News & Coffee 進行了一項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專案”,他們統計了旗下各地報刊亭銷量最好的雜誌,發現這些暢銷的雜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講述街區的性格——
比如在倫敦霍爾本,經過這個車站一旁的小報亭的人大部分是通勤者和忙碌的高管,News & Coffee 原本以為印著很大的時事標題的報刊會統治這裡,結果報亭銷量最好的刊物是銳舞雜誌 Rave Flyers,非常英倫。


News & Coffee 製作的咖啡,和精心揀擇的雜誌一起成為了街道上的破冰者——行人們在報亭上閱讀、交談、成為朋友,也有當地音樂家特地找來,為這家小報亭專門創作音樂。
News & Coffee 也定期舉辦 DJ 音樂會,用嘻哈音樂、烘焙咖啡豆的香氣、和一排排漂亮的封面,給街道帶來更多風景。

Shreeji Newsagents
倫敦
重現維多利亞時期的“店主公寓”

Shreeji Newsagents 位於倫敦的奇爾特恩大街(Chiltern Street)上,這裡被旅行雜誌 Conde Nast Traveller 評選為倫敦最酷的街道,以各有特點的獨立商店聞名。
不過,Shreeji Newsagents 的轉變是在 2020 年才開始的。
在此之前,Shreeji Newsagents 只是一家典型的傳統英國報刊亭,除了報紙、雜誌,也出售冰櫃裡的飲料和麵向大眾的日常必需品。當店主在發覺這種“小型超市”一樣的書報亭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和魅力,Shreeji Newsagents 蛻變成一家“文化概念店”的旅程也開始了。
他利用店內超大的空間,把這家報刊亭變成了一間“店主的公寓”,一個可以招待人們前來閱讀、討論、聚會的沙龍——奇爾特恩街上的商店最初建於維多利亞時代早期,這個時期的商店往往都有大量的空間,用來容納店主的家人。

現在的 Shreeji Newsagents 已經成為一個多功能空間,除了書架,也有來自當地供應商的咖啡和糕點——店主認為咖啡和閱讀是“天生一對”。
店內的一部分空間被規劃成閱覽室和活動室,供街道附近的居民前來做客、讀書、吃下午茶。此外,還有一個“沙龍”空間,用各種傢俱佈置,這個空間裡包括餐具和燈具在內的所有的家居陳飾都可以購買。同時,這裡也用來創辦一系列的早午餐會和聚會,邀請創意人士們分享自己的想法。


Shreeji Newsagents 也透過這些聚會支援創作者們,幫助他們找到願意資助自己作品的出版商或者分銷商,Shreeji Newsagents 認為這是保持行業活力、促進良性競爭、和鼓勵新生代聲音的方式。
為了展示這些正在店內發生的事件,Shreeji Newsagents 移除了窗前的大木架子——原本這些架子上會擺滿報刊,向行人們展示。
現在,這扇毫無遮擋的窗戶創造了一個誘人的透明空間,溝通了街道外的顧客和路人。


改造之後,Shreeji Newsagents 已經舉辦過許多重要的活動,包括與 Virgil Abloh 合作為 System Magazine 雜誌做宣傳,也為出版商 Taschen 與 JW Anderson、Valentino 這樣的品牌做過宣傳活動。
它正在像店主期望的那樣,變成一個能容納“眾多興趣的大熔爐”,一個可以促進設計、藝術、文化、旅行等各方面對話的空間。

Edicola ERNO
羅馬
在廣場上搭建聚會場所

在羅馬的卡波尼廣場 (Piazza Capponi)中心,距離聖彼得大教堂僅有幾米的地方,曾經有一家已經關閉了 7 年的老報亭。當四個來自不同行業的羅馬年輕人接管它的時候,他們認為這家書報亭和義大利的其他許多關停的書報亭一樣,一直在按照五十年前的方式經營,而他們需要適應情況——
如果書報亭註定要消失,那麼這個概念就需要改變。
他們的首要措施是在保持報刊業務的同時,提供小吃、便餐、和美味的開胃酒,讓 Edicola ERNO 從一個通行場所,變成了一個據點——一個購物後或下班後可以停下來挑選雜誌,和朋友見面聊天、喝一杯、或者安排聚會的地方。


Edicola ERNO 提供閱讀和聚會的場所、以及美味的小吃
附近的人們對報亭的轉變接受良好,因為這家卡波尼廣場上的書報亭是義大利 50 年代報亭的代表,它本就是作為聚會場所誕生的,年輕人和學生們會在“喝開胃酒”的時間裡聚集在這裡。同時,卡波尼廣場也是一個鄰里友好廣場,擺放著長椅,是適合人們共享的公共空間。
為了融入氛圍,Edicola ERNO 在報亭前擺放了復古的椅子,還特別針對附近的居民進行了選書——廣場附近居住著記者、建築師、設計師、以及藝術家,Edicola ERNO 認為自己是在逆潮流而行,於是相信紙張,相信這一類熱愛閱讀、學習、以及各種形式的藝術的客戶就變得至關重要。


Edicola ERNO 以明確的編輯視角為這些客戶提供精選的高階報紙和雜誌,他們只選擇時尚、設計、建築、和藝術方面的雜誌,比如 Cabana、Toilet Paper 和 Lampoon Magazine,因為注重質量,雜誌的銷量不錯。


雖然 Financial Times 和 La Stampa 這樣的時報銷量較少,但在選書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Edicola ERNO 絕不會銷售八卦雜誌。

Casa Magazines
紐約
出版物愛好者的阿拉丁神燈

西村一直是紐約藝術表達、社會活動、和文化創新的中心——“垮掉的一代”詩人和作家把這裡當做據點,60 年代,西村的煤氣燈咖啡館(The Gaslight Cafe)和音樂家鮑勃·迪倫是當時音樂界的代名詞。
現在,這裡有著紐約市僅存的幾家報刊亭之一的 Casa Magazines。
這家街角報刊店亭在 70 年代成立,但是要到 1994 年 Mohammed Ahmed 接手之後,Casa Magazines 才開始變成一個“紐約傳奇”。
一開始,這家店裡的報刊數量並不多,Mohammed Ahmed 首先根據客戶的需求重新調整了刊物的選擇,顧客需要什麼,他們就提供什麼——
Casa Magazines 位於曼哈頓中城,而紐約人不想浪費時間,如果有新刊出版,有人打電話來問詢,這家店裡卻沒有這本,那人們怎麼還會再來呢?如今這家不到 40 平米的街角小店裡容納了超過 2500 種刊物,店主 Mohammed Ahmed 因此獲得了“最後一位印刷之王”的稱號。



即使被賦予了“復興印刷”的美名,但 Casa Magazines 的使命只有一個:幫助人們找到想要的雜誌。
有一次,歌手 Phoebe Bridgers 的粉絲問起一本由自己偶像拍攝封面大片的 Wonderland 雜誌,但店內已經售罄了。Mohammed Ahmed 留下了她的電話,承諾會聯絡他在倫敦的分銷商,如果還能找到一本,就郵寄給她。
在社交媒體上,有無數個這樣的故事——對顧客做下個人承諾,並且努力為他們找到想要的刊物,也是這家小店能吸引這麼多人反覆惠顧的原因。

店主 Mohammed Ahmed
此外,Casa Magazines 也承擔了更多責任,在店內,人們可以找到 Vogue 和 PIN-UP 這樣的“大刊”,但也有 HommeGirls 這樣的小眾雜誌和另類的文學刊物,甚至還有籃球雜誌和創作者自己的個人雜誌——Casa Magazines 致力於為那些規模較小、經常被忽視的刊物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地方。

現在,店主 Mohammed Ahmed 已經退休了,他回憶自己職業生涯裡的重要時刻,認為:即使是在數字革命最迅猛的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封面仍然是城中的重大事件。
當 New Y0rk Times 刊登著 10 萬大流行死亡病例的封面發行時,所有雜誌在早上 9 點就銷售一空了,但當一個顧客走進店裡,說自己想要一本,因為裡面有他父親的名字時,Mohammed Ahmed 把為自己留下的那一本送給了他。

Edicola 518
佩魯賈
從報刊亭,到發掘義大利雜誌的出版商

在義大利佩魯賈市最美麗的地方之一,神聖埃爾科拉諾教堂對面,有一個小小的、歷史悠久的報亭 Edicola 518,但如果走進一些,人們會發現這裡不像其他的書報亭,它不售賣報紙、週刊、或者公交車票,書架上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雜誌和書籍。
這裡原本只是 Emergenze 雜誌的創作團體買下的一個已經關閉的報刊亭,他們的計劃是把這家小報亭變成自己的據點,直接出售自己的雜誌,但現在,Edicola 518 已經被當地人稱作“一家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書店”。


他們的經營秘訣是發掘義大利境內獨一無二的獨立雜誌,從而成為幫助這些雜誌發行的出版商,以及書籍卻沒有中間商的書店。
Edicola 518 的創辦者們介紹過自己喜歡的義大利雜誌,他們提及了 Archivio,這本雜誌的總部位於都靈,從世界各地蒐集資料,介紹透過創新的圖形設計製造出的令人愉悅的物品。
他們喜歡的雜誌還包括以使用海藻製成的環保紙張為標誌的 Sirena,以及每期介紹世界上三個目的地的旅行雜誌 Cartography。

除了義大利本地的雜誌和書籍,Edicola 518 也出售自己精選的獨立雜誌,比如創辦人之一最喜歡的 MacGuffin
這些義大利“本地製作”的刊物也是 Edicola 518 內的暢銷刊物,尤其是和食物相關的出版物。比如 Dispensa 這本以文字和影像的混合形式談論食物的書刊,以及 Cook_ink 雜誌,介紹食物和食譜裡講述的世界各地的故事。


Edicola 518 現在已經實現了擴張,他們開設了書店 Paradiso,用來陳列書報亭裡擺不下的書刊
在這個書店和報亭紛紛關門的時刻,Edicola 518 的創始人們表示“優質的出版總是可以逆潮流而行”。
同時,他們認為現在陷入危機最深的紙質出版物是基於新聞的報紙,它們正在被網路所取代,但雜誌不同——它們曾經是一次性物品,現在卻成了收藏品。

Aedicola Lambrate
米蘭
建立新的讀者模式

2022 年 11 月 19 日的早上,米蘭市居民 Paolo Iabichino 像往常一樣出門買報紙,卻發現自己常去的報亭的百葉窗已經觀賞,它的門口貼著“報亭出售”的字樣。
他在社交網路上釋出了自己的故事,在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援後,他買下這家報亭,重新開放,立志讓這裡成為“紙張和文化的堡壘”——

這不是一個為了好聽才捏造出來的目標,Paolo Iabichino 認為現在和未來的報亭在如今的形式下,必須要找到新的意義。而他找到的新模式,就是不僅售賣紙質商品,還要提供想法和人性——數字化不只是對紙張造成了威脅,還給社交和人機關係帶來了困難。
如果把 Aedicola Lambrate 這樣的報刊亭打造成聚會點,就可以嘗試恢復城市的人性化一面,同時也藉助書籍和活動,培養一種活生生的文化結構。


書籍、報刊和聚會,會在這個過程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獨立的思考不是來自社交媒體,而是在閱讀和會面中誕生的。因為歸根結底,這個時代的研究和學習依舊是透過紙質書籍進行的,也是我們仍然需要報亭的原因。
所以 Aedicola Lambrate 依舊是一家出售報紙和雜誌的售貨亭,但也舉辦舉辦展覽、DJ 表演、講座和音樂會,還提供進行調製的雞尾酒。


而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透過建立新的讀者模式,從而開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Paolo Iabichino 每天都在報刊亭內待命,他時刻準備好向人們講述新聞、文字、和思想的美麗,並以此來幫助人們建立起聯絡。

2018 年,法國巴黎市政也進行了一次“拯救行動”:為了幫助書報亭存活下去,巴黎市政減免了稅收、還允許書報亭出售明信片一類的商品,藉助遊客生意保證營收。
有人質疑這樣的措施會讓報刊亭名存實亡,成為小商店,實際上在這次行動之後存活下來的巴黎報刊亭,書報收入仍然在總營收中佔三分之二的份額。


日夜公園 by Jetlag Books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巴黎人總是說:“如果巴黎沒有報刊亭,就像巴黎沒有埃菲爾鐵塔。” 這似乎完全把書報亭抽象成了一種城市的文化象徵,但巴黎存活下來的書報亭、以及上述這些試圖讓書報亭重新獲得活力的人們已經證明——
人們不僅需要作為文化符號的“報刊亭”,更需要能滿足他們日常需要的書報亭,以及那些將它塞滿的,一本本具體的書刊與思考。
發文編輯|Jingyi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