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關於ego|ZCircle

Z Circle是關於人的欄目。
人是一切創新的源動力。在過去的十二年裡,真格一直專注投人,連線起最真摯、勇敢、極具創新精神的人們。我們記錄他們的故事和旅程,希望與你相識,也期待你的加入。
十年前,24 歲的張天一從北大法學院碩士畢業用 10 萬元創立了僅有 37 平米的霸蠻 1 號餐廳。同年,真格基金天使輪投資霸蠻米粉。
十年後,霸蠻線下門店已近 200 家連續三年蟬聯天貓湖南米粉品類銷量第一。創業期間歷經坎坷,犯錯 N 次,經歷過若干咬牙硬挺的階段,但「始終沒下牌桌」。
在 34 歲生日前,張天一寫下這篇文章——以記錄並覆盤一個創業者在此間的狂妄、獨斷、韌性、進化,與十年如一日的修行。
文|霸蠻創始人 & CEO 張天一
沒兩天就 34 歲了,轉眼創業也有 10 年。

老規矩,每年生日前寫點當下所感,留待日後照鏡子。
為了寫點,最近總在覆盤,新的一歲,到底有啥長進?
01
直到刷到張一鳴的一個影片。

主持人問張一鳴:你覺得創業者最重要的特質是啥?
張一鳴:「我認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是兩條,一條是 ego 夠小,一條是韌性夠強。」
如刀劈腦海,我知道自己要寫什麼了。
我韌性強嗎?
創業 10 年,歷經坎坷,犯錯 N 次,經歷過若干咬牙硬挺的階段,但始終沒下牌桌。
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韌性,我覺得自己有,畢竟湖南人骨子裡自帶霸蠻不服輸的屬性。
那為啥公司發展沒達到我的預期?問題出在 ego 上。
過去 10 年,我 ego 太大,直接阻礙了公司發展。
非要說今天有啥長進,那就是我意識到 ego 是我的問題,並稍有改進,初步承認自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蠢貨。
但直到現在,我也覺得創業者修煉 ego,是一個人性悖論。
一個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多少是有「不服管」的性格特質,都是想自己主導、創造些事情的那種人。
這種人,往往都是 ego 巨大,異常驕傲、異常自信、異常狂妄的。
一個 ego 很小的人,根本就不會幹、也幹不了一號位的活兒。
弔詭之處在於,從一個 ego 巨大的人開始創業那一天起,如果他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學會把自己放小。
或者說,讓自己變為薛定諤的 ego —— 在某些時刻,他需要絕對自大和自我,但在更多時候,他需要放下自己,去傾聽、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聲音。
因為,創業是一個不斷與他人協作的過程。
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開源自己,和員工、股東、顧客連結,決定了組織能有多大規模,企業能有多大發展。
而這是一個閉源的、自我為中心的自大狂做不到的。
02
舉幾個例子。
很長時間,我不和團隊討論戰略。
就是算開戰略會,目的也是為了說服,名為討論,實則心裡已有定見。
我覺得戰略和關鍵決策就該 CEO 定,不必討論。團隊最重要的是執行力,不要那麼多想法。
我還認為無意義的長時間討論是組織內耗。我考慮好的事情,團隊去快實際幹就好。
然而,老話說得好:「人不教人,事教人」,隨著我犯下若干次重大決策失誤,(比如疫情期間激進擴張,比如數次忽視組織能力搞不切實際的大躍進)。
我才發現,在做重大決策時,多方碰撞,有不同角度的意見,是多麼重要。
過去,有反對意見,我:
第一反應,不爽。(這哥們是不是能力不行,怎麼總是找藉口推諉?)
第二反應,說服他。(施展俺的現實扭曲力場,沒有喬布斯的命,得了喬布斯的病)。
第三反應,團隊不行。哥們認知跟不上,怎麼給拉齊一下?
2021 年,我決定激進擴張。團隊有位夥伴,弱弱說了一句:要是疫情防控比 2020 年更嚴怎麼辦?
當時,我對這個觀點當耳旁風,直接忽視。事後覆盤,如果這句話當時我能停下來聽一聽,該有多好?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可吃。
其實,領導並不比下屬高明。很多時候,由於遠離業務現場,領導還更愚蠢和遲鈍。之所以我經常覺得自己英明,不過是因為我和下屬資訊不對稱,我的位置相對有些資訊優勢而已。可惜愚蠢的我經常把這種資訊優勢錯當為自己的智力優勢。
犯錯若干次後,我讀到斯隆先生的一句話:「無反對意見,不做決策。」斯隆開會,如果大家都是一致同意。他會說:
「找各位同仁來開會,不是為了全票透過聽掌聲的。如果今天沒有反對意見,那我們明天繼續開會,直到你們可以提出不同的想法為止。」
這個故事讓我醍醐灌頂。
我開始訓練自己,聽到那些讓我或不舒服、或不屑、或引起我情緒的觀點,我刻意練習自己先冷靜下來,再悄悄告訴自己:張天一,你應該慶幸聽到了這些不順耳的想法,因為這都是不同的視角,讓你得以避免輕易的邏輯自洽和資訊繭房。你需要認真想想其中的合理之處。
曾國藩講過一句話:「率貴詳,謀貴眾,斷貴獨」
考慮問題方方面面都要想到、討論問題人越多越好,但是做決策要靠自己獨斷。
眾人能夠出謀,歸根到底還是我是不是真的願意聽、想聽。呵護、創造這種大家願意暢所欲言的場域,這要求我把自己的 ego 去掉扔在一旁。
03
創業裡的 ego 修煉,不光在決策,也在團隊發育這件事上。
我想,公司這些年走過彎路,本質上是我作為 CEO 成長滯後。
公司草創,三兩條槍,是班長的戰爭。我作為一號位,肯定是親自扛槍打衝鋒,既要做指揮,也要當英雄機槍手。因為早期這樣有效,我一度認為這種事必躬親,親歷親為,事無鉅細的風格,是一個好 CEO 的特質。
但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我沒有及時迭代,就導致了致命的後果:
我事事過問,根本沒給團隊空間。
一方面我忙累到自我感動,一方面團隊夥伴毫無成就感,碌碌無為。
一度我還抱怨公司沒有人才:老團隊跟不上,空降高管留不下來。內心充滿怨念,而絲毫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後來逐漸醒悟,公司沒有人才根本是偽命題,根本就是我這個 CEO 能力不行,不會正確分工和安排組織而已。業務變大了,班長的戰爭變成了旅級、軍團級的戰鬥。發育不出元帥、將軍,是我的認知沒跟上。
有句話說,需要毛主席拿槍的時候,戰鬥就輸了。
諸葛丞相謀略過人。但問題是,丞相逝後,根本沒有能頂替他的接班人,無論費禕、董允、馬謖、姜維,都挑不起他的擔子。
諸葛亮事無鉅細,大樹底下不長草,他偉岸的身影遮蔽了一切陽光,我們都敬佩他,可是這樣子根本就只能培養出比他弱的人。
諸葛是德性上的完人,但並不是好的管理者,ego 太大啊。
更有意思的是,當我覺得自己能力強的時候,團隊就會真弱。當我稍微有點謙卑心,打心底覺得自己不行、有短板,求助於團隊的時候,夥伴就會變強。
之前我挺瞧不起劉邦。高祖自己都說,他運籌帷幄不如張良,鎮守後方轉運糧餉不如蕭何,決勝千里不如韓信。
前幾年我覺得劉邦這樣的領導簡直就是浪費糧食,一無是處,咋當老大?怎麼鎮住手底下的驕兵悍將?老大應該像項羽那樣啊,團隊無比依賴,總是出現在關鍵戰場親自指揮,帶大家打勝仗。
現在,漸漸領悟,項羽這樣 ego 過大的領導,韓信他留不住,范增他用不好,雖然和隊伍同甘共苦,但一到封賞就吝嗇保守。項羽這樣的自大狂,沒有滋養出團隊,反而把整個團隊搞成他自己的背景板,根本沒有組織可言。
戰爭是組織之間的碰撞,劉邦用組織打擊項羽的無組織,怎麼能不勝利呢?
04
ego 的修煉,還在消費者洞察這件事上。
消費品創業,最重要的是理解消費者的真需求。
回看過去 10 年,雖然嘴上說使用者第一,但內心深處和行為並沒有把顧客放在第一。
我曾以為理解消費者的方式就是多去一線,於是我挺不辭勞累的各種巡店。
但每次巡店,我都是管理者視角。比如,我會點一堆產品,每個產品都嚐嚐,然後逐個給團隊反饋。但這是顧客視角嗎,不是。顧客到門店,不會這樣品嚐,顧客會正常吃一頓飯。
很多產品,蜻蜓點水吃兩口和吃一份的體驗完全不一樣。
現在,我強迫自己跳出內部思維,正常去霸蠻消費、體驗,在消費者視角去獲取有用的感受。
過去巡店,我有一半時間進後廚,研究效率。但其實,神靈在前廳。後廚的效率和顧客有直接關係嗎?沒有。
現在,我已經快有 2 年沒進過廚房,效率的問題讓專業人去做。我逐漸學會安安靜靜坐客區,和顧客拼個桌,聽每一個顧客的交流,觀察他們吃每一份產品的動作,慢慢去找到產品和體驗的手感。
過去做產品,綜合考慮效率、成本、標準化、供應鏈、好吃等一大堆要素。後來發現,權衡瞭如此多要素做出來的,都是狗屎。
顧客會在意效率、成本這些東西嗎?不會,顧客在意的只是好吃、不貴而已。
如果出發點不是顧客價值,而是一堆自以為是的內部思維,早晚會被市場拋棄。
做快餐,都認為標準化、快很重要,其實這只是大 ego 的老闆自己認為重要罷了。老闆倒是省事兒了,但顧客認為你是預製菜、料理包、價效比低、難吃,也就再也不進店了。
說到底,能不能放下內部思維,放下自己,去體悟顧客的想法,還是和 ego 有關係。
聖賢的道理,都差不多。
前一陣讀了幾遍《論語》。孔子的思想,用一句話總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儒家的核心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忠和恕」。忠和恕,還是在討論人的 ego 問題。
忠,就是「中心」,講的是人對自己的態度:不主觀,不臆斷,時刻能抽離出自己的情緒、利益糾葛,去客觀看待問題。
恕,就是「如心」,講的是人對別人的態度,是一種同理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有功不居,有過不諉」、「利必分之,過必攬之」、「恕人如恕己,責己如責人」:用強大的同理心,有功勞給別人,有過錯歸自己,有利益分出去,一切反著來,用責怪別人的態度來自我責備,用給自己找藉口的態度幫別人找藉口,這就是「恕」。
創業如修行,到底修的是什麼呢?我想,修煉的就是忠恕之道,就是 ego 吧。說到底,創業是處理「他人」和「自己」的關係,他人是顧客、員工、股東以及其它一切相關方。如果能把自己融進他人之中,而非對立,可能就會有所成就。
王陽明說事上磨,現在看起來,霸蠻作為我的第一次創業,重要的並不是我做了哪個行業、做出了什麼成就,而是它是一塊磨刀石,打磨了我,為真有成就的那一天做準備而已。
創業十年才明白這個道理,我覺得醒悟的不算早,但為時也不晚。人到 34,從少年慢慢到了中年,最大的忌諱是騙自己和輕易的邏輯自洽:得想清楚到底那些東西是能夠言行一致或者趨近於言行一致去修煉的,並應該認真、坦誠的去修行。
於是,默默地把朋友圈簽名改成了「忠恕」,也算是一種刻意練習,時刻提醒自己,新的一歲,對那個狂妄、獨斷、急躁、愚蠢的自己時刻警醒,時刻反思。是為記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