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寒·春|罪案、早戀、代孕、好學生心態…複雜話題下,如何幫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矛盾出現,孩子會冷靜判斷對錯,還是會隨著時機立即站隊?當社會事件屢屢被討論,孩子是清晰、理性地表達觀點,還是會不假思索立下判斷人云亦云?面對他人的評價和觀點,孩子該如何客觀看待而不是盲從盲信?怎樣建立積極的心態和思維?
極端主義盛行的社會,成長中的孩子們如何不被標籤和社會規訓綁架在資訊混雜的世界裡,有自己的觀點便顯得尤為重要。那該如何讓孩子能獨立思考,生成不易被帶跑的觀點呢?
關鍵有兩點
 1.觸及有爭議性的社會和現實生活話題,讓孩子在話題討論中瞭解複雜社會的面貌、認知真實的自我、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樣觀點才能不侷限、狹隘。
 2.學習高質量的思維方法,例如尋找更全面的事實論據、更結構化的思維框架、更清晰的表達方式,從而建立起更理性、更充分、更有力的觀點。

/Leandro Alzate/
我們將“多元、理性、公正、有同理心”的價值觀視作穩定核心的基石。擁有多元的價值觀,孩子不會非黑即白,或者只偏信一種觀念,從而陷入偏執;具備理性,孩子不會輕易被煽動,會聽取不同聲音,冷靜做決策、下判斷;重視公正和同理心,孩子會尊重法治,關注和關心周圍的人、生活的社會以及種種制度,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找到更大的價值感,在大時代下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孩子的人生旅程中,具備多元、理性、公正和同理心的價值觀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複雜性,不會隨大流盲目選擇,而是獨立判斷、理性權衡,探索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從而更貼近屬於他的人生幸福。
C計劃為在讀八年級的孩子開設線上直播思辨閱讀課和思辨說理課(L8),從寒假到春季,閱讀6本經典書,包含20個課時,主題涉及夢想與孤獨、人性與法治、命運與救贖、情感與成長、公共與隱私、道德與功利、自我接納、結構化思考等。透過思辨交流,培養孩子多元、理性、公正,有同理心的價值觀。幫助孩子們學習提升論證的充分性、道德-功利等思考和分析方法,最終提高他們的論證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做更有主見的自己。
現在報名L8,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學期一(寒假)思辨閱讀課
成長過程中,我們擔心孩子接觸到極端事件,模仿或者受到價值觀的影響;但是避而不談並非破除焦慮的好方式,在思辨討論中幫助孩子提前認知、學習正確的思考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幫助孩子成長。
寒假我們給L8孩子設計的罪案主題系列,幫助孩子理解複雜社會,透過探討罪案背後的人性、社會制度、司法體制等,培養孩子多元、理性、公正的價值觀。
1、理性結構性因素,反思偏見與不公
——《人鼠之間》
追尋夢想是一件充滿希望的事。但假如夢想破滅,該如何面對未來的人生?怎樣理性分析原因、重建對未來的積極心態?這是我們的孩子可能會遭遇的挑戰和思考。
除了踏實走好腳下的路,我們也需要思考:夢想破滅背後,究竟是個體的不夠努力,還是也存在結構性的因素?幫助孩子們深入、理性地看待不同因素對結果帶來的影響。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人鼠之間》,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範本。作為普通工人的萊尼和喬治,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透過勤勞工作,攢錢買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養幾隻兔子,過著不用看人臉色的生活。他們彼此依賴著對方——萊尼身高兩米,力氣大得嚇人,心智卻只有孩童一般,喬治則身材矮小,體弱,但思維老成。

然而,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命運給他們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萊尼做出貢獻的同時卻不停闖禍,這讓他們只能一直流浪;最終萊尼闖下大禍,喬治將槍口對準了萊尼,在殺死他的同時也殺死了自己的夢想……
喬治與萊尼的夢想為何如此脆弱?在這部經典之作中,我們將帶著孩子一起理解大時代下人物命運的不確定,反思他們遭遇的偏見和不公、身上的孤獨感,也會帶著孩子進一步探討事件背後複雜的社會結構問題。當孩子能深度理解個體命運背後的複雜誘因,他也會更理性地看待挫折、更有同理心地對待他人
2、瞭解人性的複雜,

深入理解真相和法治

——《冷血》
成長到青春期,孩子們不可避免會開始討論社會議題當各類社會新聞出現在人們口中,孩子們到底該如何去看待事件中的人?他會不會將過錯歸咎於受害者自身的問題?又或者認為施害者就是一個應該消失在社會中的壞人?在成長時期,這些討論也將逐漸建構起孩子的價值觀。
善惡該如何去界定?好人和壞人是區分人的標準嗎?黑白之間的區分線在哪裡?在閱讀知名非虛構文學作品《冷血》時,孩子們將更加能理解人性的複雜性,建立公正、多元的價值體系。
1959年11月,杜魯門·卡波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堪薩斯州的一起兇殺案。富裕農民赫布·威廉·克拉特一家四口被殺害於家中,且作案手段極其殘忍。經查,作案的兩位兇手卻是為了獲取想象中有大量現金的“保險箱”,他們甚至完全不認識死者一家。最終,他們經歷漫長的司法審判,被判處死刑。
“冷血”的惡人真的存在嗎?他們是如何變成這樣的?杜魯門帶著滿腔疑問開展了六年的調查與研究,最終寫作《冷血》這一紀實文學,成為非虛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書中,有著對於受害者和犯罪者雙方的細膩描述,以極大限度的真實還原了他們生前的種種行為和心理過程,也激發了讀者深切的共情和反思
我們會跟孩子們一起探討:罪案背後反映了怎樣複雜的人性?對於避免罪案再度發生又有何啟示?非虛構文學對真相的挖掘和記錄有何價值?對兇手的審判如何彰顯正義?從犯罪心理出發,理解人性的複雜和懦弱,思考司法制度的侷限性,探究公平的罪與罰。
3、瞭解當代史,

思考社會變動對個體的影響

——《平原上的摩西》
好人也會犯罪嗎?如果說《冷血》為我們剖析了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在個人選擇和家庭、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成為冷血殺手的,那麼中國作家雙雪濤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則讓孩子們更理解時代、社會變動對人的推動,也更感知到人性中的溫情和慈悲的一面。
《平原上的摩西》以東北下崗潮為大時代背景,寫出了兩個家庭因為時代際遇走向的截然相反的命運。警察小樹在調查一起城管被殺案的過程中,發現兇手可能跟多年前的計程車司機連環謀殺懸案有關。而隨著真相的逐漸揭露,小樹發現,他的母親和父親、童年好友及童年好友的爸爸、甚至他自己,竟然都牽連其中,命運彼此糾葛……
《平原上的摩西》出版後,獲得了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其中對時代和命運的側寫、環環相扣的情節構思令其受到不少導演的青睞,改編成為電影和劇集。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將和孩子們一起探討:看似良善正義的好人,如何受到時代、社會、命運、個人選擇的影響,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並不是要他們同情罪犯為其開脫,而是在伸張司法正義的同時,幫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案件背後的複雜誘因,探索不同選擇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犯罪發生,建立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感。
人性中,有面對他者的懷疑、偏見、敵視;也有發自內心地對他人的關心、溫情和愛。我們會和孩子們討論:這些溫情和慈悲,是如何讓書本中的人物獲得救贖的?這些善意、點滴的溫暖,正是一個社會的人性之光。看見它們、體會它們、並珍視它們,也許會讓我們的孩子無論身處怎樣的時代,都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學期二(春季)思辨說理課
升入初中後,時間日益緊張,春季學期我們針對初中學員開設的思辨說理課,適當降低了閱讀量,增加小班互動辯論,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員的論證說理能力。
4、有了喜歡的人,中學生可以談戀愛嗎?
——探討如何理性看待親密關係和青春期情感
我們經常能聽到家長對孩子早戀問題的擔心。但當孩子們成長到初中,隨著第二性徵的發育,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步入青春期,在身體和心理上發生一系列的激烈變化,渴望情感的交流、渴望他人的理解、渴望獨立自我又希望融入集體……
在這樣的身心變化下,與其對於情感問題採取完全迴避的態度,不如把它寫入議題,及時地讓孩子在談到青春期情感時能夠理性看待。
/《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電影截圖/
我們無需妖魔化青春期的情感,它甚至也並不完全指向愛情——對他人的依戀、莫名地情緒化、偶然出現的叛逆心等等其實也都在隱隱發出訊號,讓孩子們能透過變化的情緒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一次,我們將選用全球知名的青春文學、亞馬遜4.5分高贊小說《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以及部分跟青春期戀愛有關的電影和孩子們開啟這一議題。透過主人公青澀的情感經歷,我們將引導孩子們理性看待青春期戀愛的價值和影響,並透過情感的困惑,思考如何獲得更進一步的成長。
正視青春期的情感,我們其實都可以獲得更美好的能量。
5、教室裡是否應該安裝監控?
——反思監管與隱私的邊界
教室裡應當安裝監控嗎?這個問題看似已經有了答案——據中國教育網訊息,2020年底前,我國要實現所有中小學和城市幼兒園影片監控系統達標率“100%”。這意味著,伴隨政策配套措施的實行,未來的校園內都會安裝上攝像頭
但教室裡是否應當裝監控?裝監控的目標與使用方式是什麼?這是否算侵犯隱私?還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對於身處監控中的孩子們而言,面對頭頂的這雙眼睛,也可能還會有不少的壓力、質疑、困惑等等困擾。利用這次議題,讓孩子們組織思路發表看法,不僅可以破除一些非理性的觀念和迷思、避免思維偏激,也是一次練習論證的好機會。
在這個議題下,我們將帶著孩子們理解隱私與監管的邊界,瞭解和練習“目標-手段”的分析框架,並學會在不同場景中遷移應用
6、災難中的自私應不應該被譴責?
——理解災難中的救助義務
2008年汶川地震已經距今很久了,除卻事件本身的傷害,“範跑跑” 也像一個符號般被人們永久記住。
“範跑跑”原名範美忠,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之時,正在上課的他丟下學生先行逃生,撤至學校的操場,引起網際網路及媒體的報導與社會關注。事後,範跑跑稱:“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他並不認為作為一名老師,有為救學生而犧牲自己生命的義務。
/來源:豆瓣/
“範跑跑”是否具有救助學生的義務?這一話題引發了大眾的討論。部分人會認為,“範跑跑”作為教師,應該盡力保護學生;也有部分人會認為,面對災難時,每個人都會因為恐懼選擇先逃生,不應該苛責“範跑跑”。不同身份的人,應該承擔的救助義務是否均等?更進一步,災難中如果有逃生機會,是否一部分人可以先走?誰又有權利先走?為什麼?在這一議題下,我們會帶著孩子們思考災難中的救助義務。幫助他們使用批判性思維,分場景整理思路,輸出觀點。在討論過程中,孩子們也將進一步看到社會問題的複雜性,逐漸擁有處理複雜問題的思維
7、代孕是否應當合法化?
——理解代孕背後的倫理與權利問題
在開放計劃生育、人口老齡化的當下,代孕這一複雜議題,開始頻頻出現在主流輿論場上。商業代孕的本質,是女性對自己子宮的出租。這樣的“出租”道德嗎?
至今為止,代孕在中國仍然尷尬。財新週刊》將其歸納為“法律不禁,政府不許”現實中,代孕需求也早已催生了頗具規模的黑市。以“健康諮詢服務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為名,代孕產業鏈遍佈各地。據估算,全國約有1000家此類機構;武漢某代孕公司負責人稱,武漢一年的成交量為兩三千例,估計全國的數量在2萬以上。

面對這樣一個涉及人倫、道德、法律的複雜議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和討論它?在這一課時,我們將和孩子們一起觀看現象級非虛構作品、全球第一本器官交易全景實錄書《人體交易》的第六章《嬰到付現》,和孩子們一起以“權衡利弊”的分析框架,從道德倫理、功利實用等多方面剖析這一議題
8、高鐵航班遇到哭鬧的孩童,該不該忍?
——探討公共空間的容忍義務
關於“高鐵、飛機小孩哭鬧要怎麼辦?”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多年,今年假期,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了很多轉變。
父母們想出了各種方法,幫助年幼孩子適應長途旅行,比如帶小孩剝豆角、撿花生、剝捲心菜等,既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又讓孩子有事做,不會因為無聊而吵鬧。這些新聞,一時之間被傳為美談。
誰知,就在暑假即將結束之際,一則熱搜#飛機上兩女子強行帶孩子進廁所裡教育#悄悄登頂了。據瞭解,1歲多的小女孩隨奶奶乘坐飛機,因哭鬧被2名陌生人帶到飛機上的洗手間進行“立規矩”。
/截圖來源:大象新聞/
儘管航空公司表示,這一行為是在孩子祖母同意下進行的,但這一事件仍然引發了廣泛的輿論爭議。許多人開始質疑,即使家長同意,將孩子關在廁所裡進行教育是否恰當?是否應該因為孩子的哭鬧而限制他們的行為?
這一事件實際上觸及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公共空間,我們對他人的容忍義務應該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對於帶幼兒出行的家庭,他們是否應該因為孩子的天性而承受更多的指責和限制?
在這一議題下,我們會帶著孩子們思考公共空間的容忍義務。面對社會中撕裂對立、情緒化的不同觀點,幫助孩子們使用批判性思維一同探討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決方案
9、好學生心態,是財富還是毒藥?
——理性看待外部期待,提升自我價值感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學生嗎?好學生意味著孩子的所作所為符合社會和上級期待,擁有不錯的成績和能力,在性格上也更加乖巧、懂事。我們也許或多或少都期待孩子優秀,這樣的孩子,也理應成為從小被父母、老師誇獎、被同齡人羨慕的物件。
但在今年上半年,豆瓣小組上卻聚集了一群“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在小組成員中的描述中,想要努力成為“好學生”的心態,讓他們太過看重外界反饋和評價、恐懼失敗、習慣性討好、過度反思,從而被”好學生心態“困在了牢籠裡,難以掙脫。當沒有達成外界的評價標準時,他們便失去了行為的動力,也帶來了強烈的自我否定。
外界的期待是否必然會導致心態的失衡?想要滿足外界期待的“好學生心態”,究竟是人生的財富還是毒藥?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截圖/
2018年被譽為“亞洲版《黑鏡》”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這部劇便形象地討論了這一議題。這一次,我們將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該劇的原著小說部分章節,透過主人公作為好學生的內心獨白和成年後的反思,來一起探討:為什麼會養成好學生心態?如何看待自己身上的好學生心態?如何處理好同父母的關係?在外界期待和評價之下,如何進行自我關懷?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接納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於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千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等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C計劃的導師團隊都畢業於國內外名校、有著豐富的兒童教學經驗、擅長將思維教學融入讀寫課程中
為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課?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為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現在報名L8,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C計劃線上思辨閱讀課其他各級別已上線
(可點進公眾號瞭解詳情)
點選下圖立即選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