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本文字數:2015,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來源 | 央視新聞、第一財經 葛唯爾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5月16日,美國白宮批評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當天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決定,稱其為“政治決定”。
白宮通訊主任張振熙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此說法進行了反擊。他稱穆迪這份報告的一名作者是“奧巴馬的顧問和希拉里·克林頓的捐款人,從2016年開始就一直反對特朗普”。
張振熙還說:“沒有人會把這份‘分析’當真。因為該作者的觀點總被證明是錯誤的。”
——此前報道:美國丟掉了最後一個AAA主權信用評級
當地時間5月16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 Ratings)宣佈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同時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
這家擁有116年曆史的評級機構解釋稱,評級下調“反映了十多年來美國政府債務和利息支付率的上升,且該比率顯著高於評級類似的主權國家。”
“雖然我們承認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但我們認為這些實力已無法完全抵消財政指標的下滑。”穆迪在新聞稿中寫道。

至此,全球三大評級機構對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保持一致,均給予美國第二高評級。此前,標準普爾於2011年8月將美國評級從AAA下調至AA+,惠譽評級也於2023年8月將美國評級從AAA下調至AA+。
一般而言,下調主權信用評級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該國國債收益率,以反映更高的風險,並可能抑制投資者對包括美股在內的美元資產的情緒。
受上述訊息影響,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基金在盤後交易中下跌1%,納斯達克100ETF-Invesco(QQQ)跌1.3%。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直線飆升,一度再次逼近4.5%;兩年期美債收益率也重新整理日高至4.006%,最高漲1.17%。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標普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後,引發全球股市動盪,美股三大股指狂瀉,單日跌幅達5%-7%。然而,在避險情緒和對當時歐債危機的擔憂下,投資者湧入避險資產,並導致被降級的美國國債價格上漲,美元兌歐元和英鎊升值。
誠然,一些投資者認為,此次穆迪降級恐加劇近期貿易戰對美元和美債特殊地位的損害,甚至推高基準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並拖累美國經濟增長和市場情緒。

鉅額赤字
穆迪認為,歷屆美國政府和國會卻都未能扭轉美國鉅額財政赤字和利息成本上升的趨勢。
該機構預計,未來十年,鑑於福利支出增加而政府收入基本持平,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進一步擴大。同時,持續的鉅額財政赤字又反過來加重政府的債務和利息負擔。無論是與自身歷史記錄或與其他高評級主權國家相比,美國的財政表現可能會惡化。
“我們預計聯邦赤字將進一步擴大,至2035年將達到GDP的近9%,高於2024年的6.4%,主要原因是債務利息支出增加、福利支出增加以及收入產生率相對較低。”穆迪在新聞稿中寫道,“我們預計,到2035年,聯邦債務負擔將升至GDP的134%左右,而2024年這一比例為98%。”

共和黨財政提案遇阻
同日,由於在醫療補助、清潔能源稅收減免和預算赤字方面的分歧難以彌合,國會共和黨的預算和稅收提案未能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獲得透過。共和黨原計劃在5月26日前將提案送至眾議院全體表決,並於7月4日前送交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
根據眾議院共和黨的預算框架,議員們承諾削減1.5萬億美元的開支並採取其他削減赤字的政策,併力爭在十年內將減稅額控制在4萬億美元以下。
不過,穆迪認為,目前正在審議的財政提案無法在長期內帶來支出和赤字的大幅削減。
該機構預計,如果不對稅收和支出進行調整,美國在預算上靈活性有限。據測算,包括利息支出在內的強制性支出佔總支出比重,將從2024年的約73%上升到2035年的約78%。在基準情景預測下,若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得以延長,這將在未來十年增加約4萬億美元的聯邦財政基本赤字(不包括利息支出)。
國會議員對於穆迪降級事件迅速做出表態。
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弗倫奇·希爾(French Hill)表示,此次降級“強烈提醒我們,我們國家的財政狀況並不正常”。他表示,眾議院共和黨人“致力於採取措施恢復財政穩定,解決債務的結構性驅動因素,並營造有利於增長的經濟環境。”
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眾議員布倫丹·博伊爾(Brendan Boyle)表示:“此次降級是一個直接的警告:我們的財政前景正在惡化,而眾議院共和黨人決心讓情況雪上加霜。問題在於共和黨人是否準備好意識到他們正在造成的損害。”

展望“穩定”
在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同時,穆迪將信用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並表示這一展望反映了Aa1的均衡風險。
穆迪認為,不論是從美國經濟規模、韌性和活力,以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來看,美國仍保持著卓越的信用優勢。
儘管近幾個月來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穆迪預計在政策獨立的美聯儲領導下,美國有望長期推行高效的貨幣政策。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