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900億IPO誕生

二次上市。
作者 I 楊繼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這一幕正在繼續。
投資界訊息,今日(6月23日),浙江三花智慧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花智控)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此次IPO發行價每股22.53港元,籌資約92億港元,截止發稿前A股市值為931億人民幣。
這一次,三花智控H股公開發售獲超747倍認購,引入了18名基石投資者,包括Schroders、GIC、香港景林、上海景林、Green Better、Verition、鐘鼎資本八期、Mirae Securities、工銀理財、中郵理財、泰康人壽等。
過去40多年間,三花智控從紹興新昌的一間小工廠,悄然發展到機電零部件領域的隱形冠軍,如今成為“A+H”上市大軍的最新一員。放眼望去,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正在此集結。
始於一家小廠
浙江巨無霸再次敲鐘
三花智控起源於浙江省新昌縣的一家農機修配廠,1984年,34歲的張道才帶領工廠轉型為“新昌製冷配件廠”——正值改革開放之初,他目睹路邊的飯館、酒店越來越多,考慮到冰箱大量使用並逐步進入百姓家庭,遂將精巧輕型的製冷配件作為發展大方向。
從這種簡單產品開始,張道才最初創業的10年裡,一直為冰箱、空調整機生產廠家做著“配角”。
1987年,工廠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力量,研發出第一款“兩位三通電磁閥”,不僅打破海外壟斷,更為廠裡帶來了突破千萬的年利潤。這為後來三花智控發展攢下了重要資金,此後對技術和產品也更為重視。
時間來到1994年,一家名為三花不二工機有限公司的中日合資企業成立,這便是三花智控的前身,三花指的是管理之花、科技之花、人才之花。這一時期,張道才帶領公司瞄準“四通換向閥”,全力投入攻關,終於在1995年取得突破,自主建成第一條生產線,打破了美國蘭柯公司60多年的壟斷。
當中還涉及一場併購風波。1996年美國蘭柯公司曾專程登門,希望以10倍溢價收購三花同類業務,卻被張道才拒絕了。此後十年間,三花在全球市場將蘭柯打得節節敗退,並在2007年反向收購了蘭柯公司四通閥業務,堪稱精彩一役。
2001年,三花正式轉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5年在深交所上市。但狂奔之路遠未結束。
張道才是少數預見電動車崛起的人之一。2006年,三花將汽車空調部件事業部獨立出來,在杭州下沙成立三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彼時,三花擅長的熱管理系統已經用在燃油車上,這對電動車更為關鍵。經過幾年的艱難摸索,三花終於在2014年成功研發出“車用電子膨脹閥”——這一技術拿下了有著汽車工業“奧斯卡”之稱的PACE大獎,也是中國汽車部件企業首次獲得這一榮譽。
2017年,三花智控大手筆佈局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的核心供應商。從2022年起又開始佈局具身智慧賽道,將公司的第三增長曲線押注於此。
根據招股書,三花智控的收入主要來自制冷空調電器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兩部分,2024年分別貢獻49.3%和40.7%。具體來看,2022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256.1億元、245.6億元、279.5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6.08億元、29.34億元、31.12億元。
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收入計,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製冷空調控制元器件製造商,亦是全球第五大汽車熱管理系統零部件製造商。
如今,張道才帶領三花智控又一次站上敲鐘舞臺。
2025,“A+H”上市潮
赴港上市大軍浩浩蕩蕩。
幾天前,海天味業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籌資101億港元,成為年內港股最大規模IPO之一,總市值一度超2100億港元。
同三花智控一樣,海天味業H股發行也認購火爆,超額認購逾930倍,引入高瓴、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瑞銀資管、加拿大皇家銀行、CPE源峰、博裕資本、紅杉中國、佛山發展等8家基石投資者。
更早前還有寧德時代,5月20日登陸港交所主機板,上市當天市值達到1.3萬億港元,締造了今年全球最大IPO。
寧王此次赴港上市,基石投資陣容吸引了中石化、KIA(科威特投資局)、高瓴、高毅資產、UBS(瑞銀)資管、橡樹資本、太保、泰康、博裕、景林等在內的20餘家基石投資者,認購約26.28億美元(約合203.71億港元)。
同月實現“A+H”兩地上市的恆瑞醫藥,當天開盤大漲近30%,市值超3900億港元,締造今年最大醫藥IPO。其基石陣容引人注目——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景順、瑞銀全球資產管理集團、高瓴、博裕資本等,認購總規模逾41億港元。
“基石投資人不愁了”,這成為港股IPO市場火熱的一縷縮影。
安永最新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報告稱,香港市場今年上半年預計約40家公司首發上市,募資額約1087億港元,首次公開募股(IPO)數量和募資額分別同比上漲33%和711%,佔全球新股市場24%,暫列全球首位。
這一波赴港二次上市潮為何兇猛?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在於,當全球化出海成為大趨勢,行業龍頭企業需要拓展海外業務,許多A股公司希望透過赴港上市來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程序,因而更傾向於選擇“A+H”的兩地上市結構。
同時,香港監管層一直在推動A股赴港上市的程序,並積極縮短IPO審批流程。尤其2024年12月,港交所擬降低“A+H”股上市最低門檻,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進度變得更快了。
不久前,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透露,目前港交所正在處理超過160家企業的上市申請,其中近20家擬募資規模預計達10億美元以上。
放眼望去,大家都在爭搶時間視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