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劃二次上市,順豐又缺錢了?

轉載自 | 尺度商業
作者 | 尺度商業

62日晚間,順豐控股公告,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獲得中國證監會備案,擬發行不超過6.25億股H股並在聯交所主機板上市。
獲得備案是港股IPO的重要“通關文牒”。根據2023年3月生效的上市新規,赴港上市企業需要履行備案程式並獲得上市備案通知書,才可進行聆訊及招股等工作。
目前,順豐控股港股IPO尚需取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和香港聯合交易所等相關政府機關、監管機構、證券交易所的批准、核准。
2017年4月,順豐控股在A股借殼鼎泰新材上市,如果港股二次上市成功,順豐控股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A+H”兩地上市的快遞公司。
十幾年前的2011年,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對上市反感,“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
在上市前的2016年順豐年會上,王衛還曾袒露心聲,“順豐這幾年為了業務壓力,為了上市,有點信仰迷失掉了……我真正要給大家看的不是多少部飛機,多少市場佔有率,多少的收入,行業裡面是不是排第一。”
從實際情況來看,王衛沒有逃過“真香”定律,除了順豐控股,順豐系還有順豐同城、順豐房託、嘉裡物流三家上市公司。如今,順豐控股又要在港股二次上市,這一次,王衛不再糾結信仰迷失了,態度積極而主動。
在去年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後,王衛在股東大會上表態,赴港上市要選擇最好時機,拿到主動權,“拿到機會就有很好的發展,否則我們發展步伐肯定會慢於其他友商”。
自2021年我國快遞邁上“千億件”臺階以來,行業正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各大企業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卷價格、卷速度、卷服務。搶灘海外,已經成為國內巨頭企業的一場關鍵戰,也是順豐控股不能輸的戰役。
謀二次上市,
順豐又缺錢了?
2023年8月,順豐控股宣佈了港股上市計劃,並披露了招股書,距離2017年2月24日在A股上市,過去了6年半時間。兩次上市,順豐控股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缺錢。
就在王衛說“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的2011年開始,國內電商行業井噴,與之配套的快遞行業連續四年業務量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2015年行業增速放緩至50%以下,同質化競爭和利潤下滑的問題開始凸顯。
在此背景下,各大快遞企業紛紛啟動上市融資計劃。2015年12月,申通快遞宣佈100%股權擬作價169億元借殼艾迪西上市。2016年7月,中通被曝計劃赴美IPO,擬融資10億至20億美元。2016年10月,圓通借殼大楊創世成功登陸A股。
當時,物流行業人士表示,上市潮必將加速行業洗牌,生態鏈完善且有資本助推的快遞企業將像雪球般越滾越大,而生態系統不完善並缺乏資本扶持的快遞企業將面臨發展困境。
2016年,順豐控股已經成長為國內領先的快遞物流綜合服務提供商,不僅提供配送端的物流服務,還延伸至價值鏈前端的產、供、銷、配等環節,提供倉儲管理、銷售預測、大資料分析、結算管理等一體化的綜合物流服務。
其中,順豐控股的物流產品涵蓋商務快遞、電商快遞、倉儲配送、國際快遞等多種快遞服務,物流普運、重貨快運等重貨運輸服務,以及為食品和醫藥領域的客戶提供冷鏈運輸服務。
建立起多樣化的產品體系的順豐,對於資金極度渴求。2016年,順豐控股借殼物件鼎泰新材在公告中如此描述,“順豐控股現有貨幣資金已有明確的用途,相對於順豐控股目前的收入規模,其流動資金持有量明顯不足,難以滿足本次募集資金投入專案的資金需求與保證本次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的正常運營所需流動資金。
物流業是重資產屬性,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是“成本定價權”的競爭,還是“末端網路權”和“航空天網權“的競爭。無論是倉儲、轉運中心、貨車等基礎設施,還是末端的網點、人力,都需要重金投入。
2017年以來,順豐控股有三次重要融資。2017年8月,順豐控股定增募集80億元配套資金。2019年,順豐控股發行可轉換債券,募資58億元。2021年,公司又透過定增募集200億元。
募資投向基本都是圍繞主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飛機購置及航材購置維修、中轉場建設專案、速運裝置自動化升級專案,新建湖北鄂州民用機場轉運中心工程專案等。
其中,鄂州機場是順豐控股最大手筆的投資,專案總投資為320.63億元,旨在打造打造“覆蓋全國、輻射亞洲、延伸歐美”的航線網路。
除了搞基建,順豐控股“招兵買馬”也花了不少錢。
2018年,順豐控股與國際物流三大巨頭之一的DHL達成協議,55億元收購DHL在華供應鏈業務。2021年又花了146億元收購總部位於香港的嘉裡物流51.5%的股份,增強公司在東南亞本土市場覆蓋及連線亞洲與世界的國際貨運能力。
赴港二次上市,順豐控股又缺錢了?
從資產結構來看,2023年底,順豐控股流動資產909億元,流動負債739億元,流動資產足以覆蓋流動負債。不過,順豐控股若要在國際化佈局上放開手腳,就需要補充彈藥了。
赴港上市,順豐控股擬發行不超過6.25億股H股。以順豐控股6月6日37.33收盤價格為參考,若以6.25億股的頂格規模發行,對應募資規模約230億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控股當前的股價處在近三年的低位。按此計算,順豐控股的資金需求都可能在200億以上,可見公司國際化佈局所需資金不在少數。
據去年披露的赴港IPO招股書,順豐控股擬將募資淨額用於加強公司的國際及跨境物流能力,加強及最佳化在國內的物流網路及服務,並進行先進技術及數字化解決方案的研發,升級公司的供應鏈及物流服務等。
行業戰國時代,
順豐要打一場硬仗
赴港二次上市,順豐要解決“順豐也缺錢的”的問題,核心要推進國際化戰略。6月3日,順豐控股明確表示,二次上市為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等。
長期以來,港股市場憑藉著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完備的制度和一流的服務,吸引了大量海內外企業赴港上市,與A股市場形成明顯互補。
此外,登陸港股也有助於促進企業國際化,包括在財務和會計制度、市場監管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助力公司發展及未來潛在國際間併購。
順風控股加碼國際市場背後,快遞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2019年開始,在中通的主導下,快遞行業發動價格戰,行業加速進入出清整合階段。價格戰經過一年半時間,二三線快遞公司陸續出清,一線快遞龍頭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態勢。
中銀證券的資料顯示,到2022年底,快遞品牌集中度指數CR8已經接近85%。簡單來說,順豐控股的競爭對手已經沒有蝦兵蟹將,行業從百餘諸侯亂戰的春秋時期進入幾大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未來要打的都是硬仗。
行業的變革也影響著順豐控股的經營表現,整體來看,順豐近幾年業績規模不斷增長,盈利能力回暖,但與上市之初的2017年相比,賺錢更辛苦了。
2021年至2023年,順豐控股的總件量從105.5億件逐步增長至119.7億件。單票收入來看,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16元上下波動,2017年12月的單票收入為22元以上。
營收規模來看,2021年到2023年,順豐控股的資料分別為 2071億元、2674億元、2584億元,收入增速逐年下降,分別為34.55%、29.11%、-3.39%。
盈利水平來看,2021年至2023年,順風控股毛利率分別為12.37%、12.49%、12.82%,銷售淨利率分別是1.89%、2.62%、3.06%,整體均不斷增長,但相比2017年上市時的毛利率20.07%、淨利率6.68%差距巨大。
二級市場表現上,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在深交所舉行上市儀式,當天,順豐控股收盤總市值達2310億元,超越萬科A和美的集團,成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
2021年2月18日,順豐控股創歷史最高價,總市值一度達5600億元。2024年6月6日收盤,順豐控股總市值1827億元,還不如上市當天的市值。
面對行業和業績資料的變化,順豐控股將目光瞄準海外。近幾年,東南亞市場及新興市場在人口紅利、外資投資規模擴大和政策支援等因素的推動下,電商市場需求不斷增長,與之配套的快遞物流行業成長空間廣闊。
此前幾年,順豐控股耗資數百億打造鄂州機場,就是在為全球競爭做準備。2021年,順豐控股收購東南亞最大物流企業嘉裡物流,在國際化之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2023年,順豐控股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營收佔比23.21%,是僅次於時效快遞的第二大業務。
除了順豐控股,其他快遞巨頭紛紛把目光看向海外,升級海外快遞物流服務。比如3月19日,菜鳥聯合速賣通對“全球5日達”進行全方位升級,佈局國家從去年9月份的5國增加到10個以上。
有分析認為,快遞和物流巨頭們的國際化之戰至關重要,打贏這場戰鬥是鞏固自身地位的關鍵戰鬥,如果輸掉這場戰鬥,不僅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席,也可能輸掉國內的競爭。
瞄準國際化的巨頭們,掀起了港股上市高潮。2023年5月,中通完成了在港交所和紐交所的雙重主要上市。2023年10月,極兔速遞在港交所上市。
目前,順豐控股在等待時機上市。籌劃港股二次上市,王衛不再糾結信仰迷失,順豐控股甩開膀子融資,備戰國際化之戰。未來,順風控股港股IPO程序,我們將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