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斷供,烏克蘭終於“理性”了

全文1779,圖片7張,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7月2日,美國五角大樓甩出一句“我們不能全世界到處分發武器”,烏克蘭直接收到一張冷冰冰的“斷供通知書”。
原本說的熱火朝天的155毫米炮彈、“毒刺”導彈、“愛國者”防空系統、“獄火”空地導彈,甚至連F-16戰鬥機用的高精度炸彈,統統沒了——美國優先,烏克蘭靠邊。

烏克蘭人還天真地以為,這是美國庫存不夠,實在“沒得選”。但真相是,這哪裡是嘴上說的彈藥告急?明明是耐心告急、算盤撥動了、好處算清了。華盛頓早就不想再當“烏克蘭乾爹”了。
白宮和五角大樓一唱一和,臺詞倒是熟得不能再熟:優先本土,理性務實,庫存有限。聽著冠冕堂皇,細品下去,全是“甩鍋”的老套路。烏克蘭不夠格上桌,成了美國精緻利己主義的最新“犧牲品”。
這三年多來,美國像打了雞血似的往烏克蘭塞武器、送錢、出主意,搞得好像自己是民主世界的“救世主”,實際上,烏克蘭不過是他們用來對付俄羅斯,順便轉移國內矛盾、忽悠盟友的“前沿實驗室”。
類似的套路,歷史上早已上演。冷戰時期,美國扶持阿富汗“聖戰者”對抗蘇聯,結果製造出“基地組織”;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打著“自由民主”旗號,實則為石油與地緣控制,最終留下一地雞毛。烏克蘭,不過是又一塊“戰略試驗田”。

可惜,實驗還是失敗了。前線打不動了,兵員頂不住了,防空系統快用光了。美國國內更是吵翻天,財政吃緊,國債飆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又成了熱搜詞。烏克蘭的“價效比”,一下子跌到谷底。
此時此刻,美國這一手“斷供”,不是後勤出問題,而是政治撤退、戰略收縮的標準操作。說白了,烏克蘭礦產到手了,後續投資看不到回報,要收手止損了。
更尷尬的是,烏克蘭的“競價權”早就不值錢了。以色列那邊戰火連天,中東局勢燙手,美國要維持霸主地位、照顧國內選票、繼續亞太棋局,烏克蘭這個“優先順序”,根本排不上號。
五角大樓、白宮口口聲聲“庫存告急”,聽上去挺嚇人,實際上也是“欲擒故縱”的老把戲。一邊哭窮要預算,一邊敲打盟友:別光看熱鬧,也該你們上場出血了。
“我們不能全世界到處分發武器”,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家小金庫見底了,小的們,輪到你們掏腰包了。

更絕的是,當美國高喊“理性務實”、逐步關上援烏水龍頭時,波蘭、立陶宛、英國還得硬著頭皮往前衝。烏克蘭,徹底淪為大國博弈下最慘的“二傳手”:美國掌控方向盤,烏克蘭被推上牌桌,捱打捱罵還得陪笑。
美國的邏輯太簡單了:哪裡能幫他們輸出價值、轉移矛盾,哪裡就是“民主前線”;哪裡消耗自家資源,哪裡就該趕緊撤人、撇清關係。
眼下,烏克蘭專案虧本了,西方陣營鬆勁了,華盛頓開始盤算怎麼體面抽身。暫停供武,不過是給烏克蘭遞上的第一張“請自重”通知,更是美國耐心、承諾乃至“盟友”身份的全部縮水。

前線防空缺口越來越大,基輔安全感嚴重透支,戰爭走向僵局,談判壓力山大,烏克蘭的“工具屬性”赤裸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反觀美國,停供烏克蘭,一舉多得:既安撫了國內反戰情緒,又試探了盟友忠誠度,還能對俄羅斯施壓,最妙的是,自己既當裁判,又做莊家,別人拼命,他們數錢。嘴上全是自由,心裡全是生意,這才是美國政治的“標準操作”。
而且,美國這次“斷供”,不僅是烏克蘭的劫難,更是對所謂“西方團結”的當頭一棒。

法國、德國這些老牌盟友,早就對戰爭疲憊不堪,馬克龍試探性喊話“該談了”;德國商界一邊罵戰,一邊偷偷恢復與俄生意往來;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嘴上硬氣,心裡卻怕得要命。

歐洲已不再是烏克蘭那個可以隨叫隨到的“金主爸爸”了。能源危機、經濟困局、民意疲軟,讓歐洲自身難保,誰還有閒心管烏克蘭的死活?英國政壇地震、法國騷亂不斷、德國經濟陰雲密佈,歐洲內部已經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西方陣營所謂“統一戰線”,像極了舊時代的戲班子——唱腔漂亮,臺下烏煙瘴氣。
烏克蘭這時候想繼續當“前沿陣地”,只能自討苦吃。

所以說,這份“暫停”,是彈藥的暫停,更是耐心的暫停、承諾的暫停、烏克蘭“價值”的暫停。美國算盤撥動的聲音響起,背後是“我們自己顧不過來”的赤裸現實,更預示著美國已經悄悄翻開了地緣政治的新一頁。
而接下來,誰被推上牌桌、誰成棄子,誰還能坐穩觀眾席,才是美國操縱的地緣大戲裡,真正值得關注的看點。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