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效果不談,老公的關懷很有效

文 | 十三姐

我從8月底開始咳嗽,雖然不太厲害,但反反覆覆總不好。

我老公就經常對我說:“你咳嗽還沒好啊”,“你怎麼咳得這麼厲害”,“你怎麼還不去醫院看看啊”,“你是不是得吃點什麼藥啊”……

看起來他對我是非常地關心。

直到有一天,我到我爸媽家吃飯。吃飯時我又咳嗽了,我爸說:“你這咳嗽好像很長時間了吧?”我媽說:“我前陣子也咳嗽,我吃了一種藥挺有效的,我找找。”
我爸媽在藥箱裡翻來翻去,但是沒找到那個藥,大概是已經吃完了。於是也就沒了下文,我們吃完飯就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七八點,我剛起床,我爸媽來了。那天天氣特別冷,他倆風塵僕僕,穿著棉襖,戴著圍巾,帽子,手套,手裡拎著一個袋子,裡面裝了兩盒我媽昨晚說的那款咳嗽藥。
他們是一大早去了小區門口的診所開藥,結果診所也沒這個藥,他們又走了來回半小時的路去藥店買了兩盒,直接送到了我家。

當時我就在想啊,所謂關心,有口頭上的,有頻率很高的,有天天在耳邊嘀咕的,也有這種二話不說就拿行動來關心你的。

無效關懷,還真的就像粉塵蟎,沒什麼用但到處都是。它就像婚姻的填縫劑,好像隨時都能輕鬆把哪兒都能填滿,但填到一定階段,放眼望去,各種將就,縫縫補補又三年。

我頭疼的時候孩子他爹會說“你是不是看手機看多了”,看起來也是在關心我的頭疼和看手機之間的關係,但實際上他要是不說這句話我的頭疼還能好點兒。

還有我腰痠背痛的時候孩子他爹會說“你就是缺乏運動”,看起來也是在關心我不運動導致了身體退化,但實際上他如果能換成“多喝熱水”我還不至於那麼生氣。

我管娃著急上火的時候孩子他爹會說“你少管管孩子不就好了”,看起來也是在關心我的情緒被帶娃所累,但實際上他但凡說一句“我來管”,我馬上就peace了。

“無效關懷”和“沒有關懷”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還顯得有點暖,透露出對方對你的瞭解和分析甚至指導,起碼是存在一定比例的關心的。
但“無效關懷”和“有效關懷”放在一起對比的話,瞬間就覺得侮辱了“關懷”倆字。

這就是為什麼已婚女人越來越只喜歡和女性朋友說話的原因。至少她們說的話都是有效的,不但話有效,有時甚至會提供額外效果。

後來我想了想,確實沒辦法要求配偶和父母、閨蜜一樣,對我的關懷模式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首先是因為男女有別,粗枝大葉的本色決定了在有些事情上男人只能邁出一小步,最後關鍵的那一大步他們沒那個概念。

其次是他們以為“只要我表達了就是到位了”,“我這個老公已經關心得很具體了”。
這種浮於表面的無效關懷,在關係初期還是能奏效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人結婚。
但婚姻到了一定階段,如果一個男人還企圖透過無效關懷動動嘴皮子、耍耍小聰明、投機取巧、渾水摸魚就讓老婆感到溫暖幸福感激涕零……那他可能是娶到了菩薩。
突然想到了一句話:女孩要富養。

什麼叫“富養”呢,除了物質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支援,應該還有“讓她吃點細糠”。

如果一個女孩子從小就一直從父母那裡接受到這種有效關懷,她很清楚什麼叫有效關懷,她的閾值會提高,長大以後她就能辨認出“無效關心”,那種口頭上的、裝模作樣的關心,並沒有實際價值,她就不會那麼容易被“無效關懷”所打動。

當然,不光是女孩,男孩也一樣啊。只要是人,都應該在小時候就被父母在情感和情緒上拿細糠來餵養,吃多了,他們自然就不會那麼容易被粗糧cpu了。

再拿李行亮來舉個例子,他就是一個沒吃過細糠的人,不管麥琳怎麼對他不好,哪怕只有一點點對他好,拿粗糧應付應付,他也覺得感動,因為他沒“吃”過好的,真的覺得這就是一種好。

昨天我把這段感想錄成影片的時候,十三姐夫在旁邊搗鼓著他的路由器。當我說到“女孩要從小多吃細糠,長大以後她就……”
他突然來了一句“就不容易被騙!”
你看,長期耳濡目染,他已經會搶答了,這說明男人其實心裡門兒清,他們知道我們說的就是他,他也知道我們知道他知道我們說的就是他,他也覺得我們說的不無道理,他甚至可能會去思考、反思,但不會改變……
有一個網友在我的留言區說得很好:
“老公其實知道你啥都能自己解決,他給你找點藥說不定被你嫌棄。所以把自由都留給你了,只退到口頭關懷上。但我相信你如果需要他幹啥,有確切指令,他還是能做到的,相信十三姐夫。”
嗯,我也知道,“明確指令”是婚姻裡很重要的存在。
如果老公不善於給你有效關懷,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妨給他明確指令。比如上週我給老公發出明確指令:“幫我買點秀麗筆。”他說:“哦。
三天後我問他:“我讓你買的東西呢?”他說:“馬上買你要什麼口味的可麗餅?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