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人在網上發出這樣的聲音:“中國男人太不注重外表了”“不鍛鍊、不健身、沒肌肉”“不刷牙不護膚”……
而類似的話題每次一齣,評論區就掀起一波爭論潮。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反駁到底。可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妨試著冷靜地聊一聊。
誰說中國男人不運動?
開啟任意一個運動場館,你會發現一個簡單的事實:男性參與運動的比例遠高於女性。不論是籃球場、羽毛球館、足球場,還是游泳池、慢跑圈——這些地方,往往是男性佔了絕大多數。健身房可能更注重形體管理,但體育運動本身,是更廣義、更深層的健身。
有些人沒練出六塊腹肌,不代表他們對健康無動於衷。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我們將“健不健身”與“值不值得被尊重”粗暴繫結,從而衍生出一種對個體選擇的偏見。

身材焦慮,不該只是針對一類人群
當“注重身材”成為一個道德標籤,問題本身就變了味。很多人以為,身材好=自律、成功、上進,而普通身材就被貼上懶惰、不上進的標籤。
這種“身材歧視”其實無處不在,而且不限性別。
被指責“不愛護自己”的,很多時候是普通男性;但女性也同樣承受著“瘦才美”“瘦才配穿”的隱形規訓。我們並不需要用“她們更焦慮”來證明“我們不該焦慮”,更應該追問:為什麼身體變成了一種競爭?

並不是每個中國男人都不上心
許多人說中國男人“不注重牙齒”,可真正的資料是:中國的城市居民中,牙刷使用率超過90%,定期洗牙、補牙的人數逐年上升。不是每個人都拍vlog記錄潔牙過程,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全口種植,但這並不等於“不重視”。
刷牙早晚堅持、牙痛馬上就診,這難道不是日常維護?相較於頻繁美容式護理,中國男性可能更務實、更傾向於“需要就處理”,不是不在意,而是表達方式不同。
健康,是選擇,不是人設
我們得承認,中國男性普遍不追求“形體管理”層面的外貌焦慮,這一點確實不同於日韓或歐美主流文化中男性健美化趨勢。
但這不是問題,反而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
身體,不該是塑造認同的唯一工具,也不該被用來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人熱愛肌肉線條,有人偏好實用力量;有人迷戀健身房的鏡子,有人更喜歡球場上的自由。
只要他動了、流了汗、呼吸暢快,那就是健康的體現。
站在標籤外,看見個體
我們其實並不缺乏鍛鍊的中國男性,我們缺的是被看見。
網上你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健身男模,卻看不見每天早上六點在公園晨跑的大叔,也看不見週末騎行100公里的程式設計師。我們沉浸在社交平臺的濾鏡中,習慣了高光時刻,卻對真實日常視而不見。
就像這次留言者說的:“不是我們不在意,是你們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
說到底,我們要批評的,不該是“某個群體”,而是對群體的泛化與貶低——那才是真正不健康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