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終於對印度留學生關門!

留學生還是“移民跳板”?

印度學生風波背後的澳洲教育真相

最近,一場關於印度留學生的風波再次引爆澳洲教育圈,也將澳印兩國之間的“教育外交”推向了聚光燈下。

多所澳洲大學悄然“關門”,針對印度六個邦設限

據印度主流財經媒體披露,由於學生簽證欺詐和對澳洲教育系統的“濫用”愈演愈烈,澳洲多所大學已悄然對來自印度六個邦的學生設定了入學限制。這六個邦分別是:旁遮普、哈里亞納、北方邦、古吉拉特、拉賈斯坦以及查謨-克什米爾。
訊息稱,這些地區的學生申請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稽核程式,部分高校甚至乾脆暫停受理相關申請。雖然並非“明令禁止”,但從實際操作來看,不少學生已經被擋在澳洲高校門外。

“學生簽證”演變為移民通道,澳洲社會不滿上升

澳洲國內對“借留學之名、行移民之實”的擔憂已醞釀多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畢業後轉向485臨時工作簽證,並藉此攜家屬移居澳洲,一些人開始質疑,教育系統是否正在被“政策漏洞”利用。
據莫納什大學高等教育政策專家Andrew Norton披露,截至目前,持有485簽證的人數超過21.4萬,其中五分之一是配偶或子女。尤其是來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畢業生,三分之一的簽證持有人為家屬。
相比之下,中國留學生雖然人數眾多,但攜帶家屬的比例僅為約12%。
這也讓政策制定者開始警覺:本應用於工作實踐的485簽證,是否已悄然變成另一種“軟著陸”的移民路徑?

澳洲官方回應:沒有禁令,但監管不會松

針對印度媒體的報道,澳洲駐印度新德里高階委員會迅速出面“滅火”,稱所謂“禁令”並不存在,澳洲仍歡迎印度學生赴澳深造,並承諾所有簽證申請將依照統一標準處理。
不過,話雖如此,現實卻不容樂觀。
澳洲政府近兩年已接連出臺收緊措施——學生簽證費用上漲至1600澳元、英文門檻提升、資金證明提高至近3萬澳元、境內不得申請第二學生簽證……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目標明確:壓縮非真實留學申請,堵住制度漏洞。
更激進的是在野黨自由黨領袖彼得·達頓提出的計劃:將留學生總量上限鎖定在每年24萬人,並直接把簽證費用調高到5000澳元。甚至連留學生在高校中的比例都要設限。

一紙簽證,成了誰的“工具”?

485簽證從2011年誕生之初,是為了幫助國際畢業生在澳洲積累經驗、探索職業機會。但現實中,大多數畢業生並未真正進入專業領域,而是流向了護理、外賣、倉儲、清潔等勞動力緊缺的行業。
這些崗位固然重要,也支撐了澳洲服務業的基本執行。但當“留學”不再意味著求知,而被簡化為移民跳板,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
更不容忽視的是,部分留學生的家屬也在澳洲打工,有的甚至透過“現金工作”繞過了官方限制。這種“制度灰區”的存在,無疑進一步加深了公眾的不滿。

教育還是人口管理?留學生政策站上十字路口

澳洲高校對留學生依賴度極高。2023年,國際教育對經濟的貢獻高達510億澳元,成為僅次於礦業的支柱產業。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經濟壓力、社會焦慮和人口治理的多重壓力下,留學生問題正被重新定義。
印度是澳洲第二大留學生來源國,目前在澳的印度學生超過12.5萬人。一旦政策全面收緊,不僅可能影響雙邊關係,也可能導致澳洲高校失去重要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澳洲本地民眾對移民和人口增長的焦慮情緒愈演愈烈——就業崗位緊張、租房難、生活成本上升,移民成了最易被“歸咎”的物件。
這也是為何,一場本該聚焦教育質量的政策博弈,最終演變成了關於“誰可以留下”的國家級辯論。
留學,曾是一場改變命運的旅程;如今,卻也成了澳洲社會結構重構中的關鍵變數。
是堅持教育公平,還是為經濟買單;是為人才鋪路,還是堵上制度漏洞?澳洲該如何走出這道兩難題,答案仍在風中飄搖。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留學生來自何方,真正追求知識、遵守規則的人,永遠值得被歡迎。
但若制度不設防,最終買單的,只會是整個社會。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