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突襲式撤籤引發留學圈地震
4 月 25 日,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在法庭聽證會上突然宣佈,撤回對 1500 餘名國際學生的簽證吊銷決定。(相關報道:美國大範圍吊銷國際學生簽證,原因不明,引發恐慌)

這距離 3 月大規模撤籤行動僅過去一個月 —— 當時,美國 40 個州 130 餘所高校的國際學生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SEVIS 系統身份突然被終止,部分學生因 “未明確刑事指控” 被要求離境,甚至有高校透過聯邦資料庫才發現學生簽證狀態異常。

(二)政策急轉彎:從 “無理由清退” 到 “全面恢復”
ICE 在宣告中承認,將 “手動恢復被終止身份學生的合法記錄”,並承諾在新政策出臺前,不再僅憑 “國家犯罪資訊中心調查” 修改 SEVIS 記錄。
這意味著此前因輕罪記錄、甚至無明確原因被撤籤的學生,即日起可恢復合法身份。
然而這場 “過山車式” 的政策變動,已讓國際學生群體陷入近兩個月的恐慌 —— 不少學生曾面臨學業中斷、就業資格喪失,甚至可能被拘留的困境。


部分reddit網友評論

(一)高校聯盟強勢反擊:學術自主權保衛戰
特朗普政府這一政策的反轉,背後有著複雜的成因,絕非 “大發慈悲” 這麼簡單。
首當其衝的便是高校聯盟的強勢反擊。
哈佛、哥倫比亞等名校率先打響 “法律戰”,這些美國學術界的領軍者,以捍衛學術自由為旗幟,指控政府 “越界干預學術自由” 。(相關報道:突發:哈佛大學起訴特朗普政府!)
他們認為,政府在未充分溝通、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隨意吊銷學生簽證,嚴重破壞了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與國際學生的求學環境。

崑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約翰・奎爾奇指出,特朗普政府對高校 DEI 政策的打壓、聯邦經費凍結,已導致美國教育界 “創新生命線” 受損。而此次無差別撤籤,更是讓國際學生對赴美留學失去信心。
在全球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美國高校長期以來憑藉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吸引國際人才,一旦這一優勢受損,其國際教育地位將岌岌可危。

美國大學協會(AAU)聯合 14 個教育組織公開施壓,從經濟層面點明國際學生的重要性。他們強調,國際學生每年為美國創造 438 億美元經濟收益及 37.5 萬個就業崗位。
這些資料直觀地展示了國際學生對美國經濟的巨大貢獻,也讓政府意識到,過度嚴苛的移民政策將損害自身經濟利益,呼籲政府 “停止破壞高等教育生態” 。
前總統奧巴馬也公開表示,哈佛的做法“為其他學校樹立了榜樣”,他認為哈佛的反抗展示瞭如何捍衛學術自由,並拒絕“非法且笨拙”的政治干預。

圖片來源:彭博社
(二)跨國訴訟潮爆發:程序正義擊潰 “行政武斷”
133 名來自中國、印度等國的學生在亞特蘭大聯邦法院提起集體訴訟,將美國政府的 “行政武斷” 推上被告席。他們指控 ICE“未經聽證、未告知理由即剝奪合法身份”,這一行為嚴重違反美國《行政程式法》,踐踏了基本的程序正義。
訴訟律師指出,部分學生僅因 “幾年前的交通罰單” 或 “未定罪的輕微糾紛” 就被撤籤,甚至有學生因參加校園抗議活動被針對性對待。這種隨意且缺乏依據的簽證吊銷,讓學生們的合法權益毫無保障。
多地法官已釋出臨時禁令,要求政府恢復學生身份。這些禁令猶如一記記警鐘,敲響在特朗普政府耳邊,成為此次政策反轉的直接導火索。司法力量的介入,彰顯了法律對行政權力的制衡,也讓政府意識到,肆意妄為的移民政策在法律面前難以立足。

(三)中期選舉倒計時:選票與利益的權衡術
隨著 2026 年中期選舉臨近,政治棋盤上的各方勢力開始重新佈局,選票與利益的權衡成為特朗普政府決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教育界與科技界作為擁有龐大選民基礎和強大影響力的群體,其態度對選舉結果至關重要。

馬斯克等科技巨頭公開反對嚴苛移民政策,強調 “國際人才是美國創新基石”。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國際人才為美國科技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科技企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自然不願看到政府因短視的移民政策而自斷創新之路,因此紛紛透過公開表態、遊說等方式向政府施壓。

而旅遊協會資料顯示,簽證緊縮已導致赴美遊客數量驟降,預計 2025 年仍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國際遊客不僅為美國旅遊業帶來鉅額收入,還促進了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如今,簽證政策的收緊讓許多潛在遊客望而卻步,這無疑給美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高校捐款人壓力、科技企業遊說,以及拉美裔選民對移民政策的敏感態度,特朗普政府最終選擇在法律訴訟與輿論壓力下 “緊急剎車”。在政治的天平上,選票與經濟利益的砝碼促使政府重新審視移民政策,撤回簽證吊銷令,以緩和各方矛盾,為中期選舉爭取更多支援 。

(一)“美國優先” 的矛盾性:理想與現實的撕裂
特朗普政府此次政策轉向,暴露其移民政策的內在矛盾 —— 既要迎合極右翼 “本土保護” 訴求,又無法忽視高等教育、科技產業對國際人才的依賴。
特朗普自上臺以來,一直高舉 “美國優先” 的大旗,在移民政策上,試圖透過限制移民數量、加強邊境管控等措施,保護美國本土居民的利益,迎合國內極右翼勢力的 “本土保護” 訴求 。
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此次撤籤行動以 “國家安全” 為名,將 “參加抗議活動”“與激進組織關聯” 等模糊標準擴大化,試圖以此減少國際學生的數量,實現對移民的嚴格管控。

然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產業早已深度依賴國際人才。國際學生憑藉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創新的思維方式,為美國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學術研究的發展。
同時,大量國際人才畢業後留在美國,成為科技產業的重要力量,為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此次撤籤行動甚至波及哈佛、MIT 等頂尖學府的科研人才,這無疑觸動了美國高等教育和科技產業的利益底線,引發了這些利益集團的集體反彈。

美國的科技企業如蘋果、谷歌等,每年都吸納了大量國際人才,他們在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旦這些人才因簽證問題被迫離開美國,將對美國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造成嚴重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科技企業紛紛發聲,要求政府改變政策,以保障自身的人才需求。這也讓特朗普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不得不重新審視其移民政策,在 “本土保護” 與國際人才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

(二)“懂王式” 治理風格:即興決策的代價
從 “威脅解散教育部” 到 “突然撤回簽證令”,特朗普的政策搖擺已成為常態。特朗普的決策往往基於當下的輿論反應,而非經過深思熟慮的制度設計。
在此次撤籤風暴中,部分學生因 “國籍標籤” 被優先審查,這無疑坐實了外界對其政策 “隱性歧視” 的指控。一些來自特定國家的學生,僅僅因為國籍的原因,就成為了重點審查物件,即使他們沒有任何違法違規行為,也面臨著簽證被吊銷的風險。
這種缺乏公正和合理依據的審查方式,嚴重損害了國際學生的權益,也讓美國的國際形象受到了負面影響。

正如《紐約時報》評論所言,這種 “基於輿論反應而非制度設計” 的治理模式,讓國際學生成為 “政治博弈的犧牲品”。特朗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政策的長遠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後果,導致政策頻繁變動,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國際學生們原本計劃在美國安心學習和生活,卻因為政府的即興決策,陷入了學業中斷、生活困境的尷尬境地。而這種不確定性也影響了美國高校和企業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對美國的教育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一)身份狀態即時監控
經歷這場簽證風波,留學生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將身份狀態監控作為日常任務。定期登入 SEVIS 系統,就像我們定期檢視銀行賬戶餘額一樣,確保自己的學生身份一切正常。這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關鍵步驟。一旦收到任何簽證變更通知,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提醒,都要第一時間聯絡學校國際學生辦公室(ISO)。
國際學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像是我們在異國他鄉的守護天使,他們熟悉各種簽證政策和流程,能夠為我們提供最專業的幫助和建議。切勿忽視任何一封來自官方的郵件,尤其是那些標註著 “身份終止” 等字樣的郵件,它們可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影響 I – 20 的有效性,讓我們的留學之路陷入困境。
(二)合規記錄雙重備份
在留學期間,我們要學會像保護珍貴文物一樣保護自己的合規記錄。保留好學業成績單,它是我們努力學習的見證,也是證明我們在學術上合規的重要檔案。無犯罪記錄證明則是我們在法律層面的清白憑證,要確保它的時效性和完整性。交通罰單處理憑證也不能隨意丟棄,它雖然只是一張小小的紙片,但卻能證明我們在面對違規行為時的積極態度和及時處理。
除了實體檔案的儲存,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進行電子備份。將這些重要檔案掃描成電子版本,儲存在雲端或外部硬碟中,這樣即使實體檔案丟失或損壞,我們也能有備無患。在參與校園活動時,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涉及敏感政治議題。政治話題往往復雜多變,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不必要的麻煩,影響我們的留學身份和未來發展。
(三)備選方案提前佈局
世界那麼大,留學的選擇也不止美國一個。關注加拿大、英國等國的 “簽證便利化” 政策,就像是為自己準備了一把備用鑰匙。英國 PSW 簽證的延長,為留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和發展機會;加拿大畢業工籤的放寬,也讓更多學生能夠在畢業後留在當地積累工作經驗。瞭解這些政策的變化,提前做好規劃,當美國政策發生變動時,我們就能迅速做出調整,為自己的未來爭取更多的可能性。
選擇加入高校 “安全社群計劃”,也是一種明智的自保方式。這就像是加入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校方法律援助和支援。學校會為我們提供專業的法律諮詢和幫助,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法律問題時不再感到無助。這場歷時 30 天的簽證危機,終將成為美國移民政策動盪的又一註腳。對於留學生而言,讀懂 “懂王” 反覆背後的權力邏輯,遠比糾結 “慈悲或認慫” 更重要 —— 在政策搖擺期,唯有保持合規意識、構建多元保障,才能在風暴中守住求學之路。畢竟,當簽證淪為政治棋子,清醒與準備永遠是最佳護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