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轉向DI,百望股份付英波的未來押注

文|劉亞傑
編輯|守一
2024年10月,付英波從AI獨角獸曠視科技,履新百望股份任CEO。這次“轉會”事件在業內引起了不少關注。
3月初的一個下午,在百望股份北京總部——中關村壹號,面對我們的訪問,付英波言談中透露著對資料價值的堅定信念。他說,從“電子發票第一股”到“資料基建國家隊”,百望股份的轉型正如火如荼。
這場轉型背後,也藏著付英波對AI發展及產業智慧化未來的深刻洞見。他甚至指著辦公區忙碌的團隊,興奮地對我們說:“看,這就是我們的信心!”
當眾多企業還在為AI落地犯難時,付英波已經瞄準了下一個風口——DI(資料智慧)。作為一名從AI領域轉投DI領域的“跨界者”,付英波身上確實既有技術人的理性思考,也有產業人的務實精神。但這種平衡感是否能讓他和百望股份,有機會在資料智慧的藍海中先行一步,打通“技術—資料—場景”的閉環?

電子發票不只是張“紙”,更是資料的金礦

《財經》:提到百望,很多人想到的還是“電子發票第一股”,但3月1日,國家公共資料資源登記平臺上線,百望股份成了技術支援單位。這讓不少人有點意外,甚至有人質疑你們是怎麼“混”進去的?你對此怎麼看?
付英波: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我們不是“混”進去的,這是水到渠成的雙向奔赴。
我們做了10年的電子發票業務,服務了2000多萬家企業,每天處理海量的交易資料。如今,我們的資料倉庫裡早已不只是“票據”了,而是中國經濟活動的“數字映象”。
我舉個例子:截至2024年底,在百望產品平臺上累計的交易金額已經達到1000萬億元,而2024年,全國名義GDP的總量是134.9萬億。這樣的資料體量和價值,為我們奠定了轉型資料服務商的根基和底氣。
當國家推進資料要素市場建設,要搭建公共資料資源登記平臺時,百望股份基於多年服務國家稅務總局平臺的實踐經驗,以及沉澱的海量資料資源稟賦和技術創新能力,讓我們很自然地成為了這個專案的核心技術支援單位。
所以,我認為這不是跨界,而是百望股份基因裡一直有的能力。
《財經》:從“電子發票”到“資料基建”,這背後的轉化邏輯是什麼?
付英波:一張發票看似簡單,但它背後“藏”著巨大的資料價值。客觀上,每張發票都記錄著“誰和誰”在“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交易”,花了“多少錢”——這就是最真實的經濟活動數字足跡。
更加稀缺的是,這些資料是動態的、活生生的。如果把這些資料點連起來,就能看到一家企業的上下游關係,看到一個產業鏈的執行狀態,甚至可以預測整個經濟的走向。
從這個維度上看,百望股份本質上就是一家資料智慧公司。從運營電子發票到提供資料智慧服務,這不是“轉型”,而是自然而然的業務升維。
從去年開始,百望股份已經與很多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和大資料集團建立了合作關係,所以現在我們的平臺上,除了我們服務的千萬級企業的交易資料,還聚合了工商、司法、稅務、海關、保險、電商、物流、餐飲等多個維度的資料,這些共同構成了百望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此外,從3月開始,圍繞百望股份的戰略規劃,公司還在推進整體品牌的升級。
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環節:既然AI的基因一直在百望的血脈中根植流淌,我們就在新Logo中強化了AI的存在,也在內部提出了“AI in Baiwang”的口號。
我們希望向外傳遞一個訊號:百望股份也是一家人工智慧企業,我們要成為資料智慧服務的領跑者。
《財經》:作為資料基建“國家隊”的一員,百望股份要擔什麼責任?
付英波:簡而言之,我們希望能幫助國家把資料這個新型生產要素盤活。我們要幫助政府去構建全國資料資源底圖,釐清資料權屬關係,解決“誰擁有資料”、“誰可以加工資料”、“誰可以經營資料產品”等一系列問題。
希望透過努力,我們一方面能夠協助打破“資料煙囪”,讓分散在各部門的資料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另一方面也能為資料定價、交易、流通提供基礎設施支援,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資料要素市場。
百望股份的責任,就是要讓資料像水和電一樣能夠自由流動起來,成為企業可以便捷使用的生產要素,這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為何從AI轉向DI?付英波的未來押注

《財經》:你曾在AI獨角獸曠視科技工作多年,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離開,加入百望股份,這家看起來業務相對“傳統”的企業?
付英波:在曠視的經歷給了我很多思考。
AI的技術確實很強大,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壁。因為再先進的技術,一旦解決不了使用者實際的業務問題,價值也釋放不出來。
我發現在產業端,純AI技術路線面臨幾個關鍵瓶頸:一是“資料飢餓症”——高質量訓練資料太少,而企業現有資料又往往是碎片化、低價值的;二是“場景孤島”——AI模型很難在不同場景間遷移複用;三是“價值證明難”——AI應用通常遊離於核心業務流程之外,投入產出比難以量化。
《財經》:為什麼選擇百望股份?
付英波: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DeepSeek的火爆。在中國大模型崛起的背後,我看到了一個趨勢:由於資料決定了AI應用的上限,AI競爭的本質正在轉變為資料和業務場景的競爭。
大模型只是基座,它本身不會創造價值,真正讓“DeepSeek們”產生價值的是那些獨家資料,尤其是企業長期積累的高質量資料。
業務場景則決定了AI的商業化能力。企業使用者的核心業務應用,使得擁有業務場景入口的平臺有著強大的使用者黏性,這是AI應用的天然落地點;同時,平臺化的擴充套件能力可以輕鬆向業務鏈上下游擴充套件,比如從財稅管理擴充套件到供應鏈最佳化,從客戶管理擴充套件到智慧營銷。
所以我認為,AI時代的競爭不只是比誰的演算法強,而是比誰掌握了更多優質資料,比誰能在業務場景上佔據有利地位。
至於資料和業務場景,百望股份都有。
在百望股份工作的這段時間,我一直很興奮:我可以把AI與資料深度融合,形成DI(Data+Intelligence,資料智慧)的全新產品服務,推出行業智慧體,從根本上去解決產業智慧化的痛點。
《財經》:你提出的DI(資料智慧)概念很有意思,為什麼它能解決AI落地的諸多痛點?
付英波:我認為DI有三個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資料和AI是互相加持的。優質的資料能讓AI演算法精準度飆升,而AI又能從海量資料中挖掘出人類難以發現的價值。一旦形成這種良性迴圈,價值飛輪就開始高速旋轉。
其次,DI改變了落地邏輯。傳統AI企業往往是“拿著錘子(工具)找釘子(場景)”,而DI是“場景牽引技術”。我們透過資料瞭解真實業務場景,然後針對性地應用AI技術解決問題,這就避免了技術與業務脫節的尷尬。
第三,DI構建了完整的價值轉化鏈條。我們打通了從資料採集、標註、登記、資產化、分析、決策到執行的全流程,甚至能將執行結果重新反饋到系統,形成閉環最佳化,這是普通AI系統難以實現的。
所以我相信,未來3-5年,DI將成為企業數智化轉型與AI強落地的關鍵橋樑。
《財經》:計劃下一步如何帶領百望股份實現資料智慧轉型?
付英波:回顧百望股份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前5年,我們從電子發票起步,不斷拓展產品邊界、擴充套件客戶範圍,終於成為電子發票市場第一。
2020年,我們意識到平臺上沉澱了大量有價值的交易資料,於是開始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當時我們錨定了金融、製造、供應鏈三個垂直領域,開展資料探勘應用。
比如在金融領域,我們利用交易資料幫助銀行找到優質的中小企業客戶,既幫銀行管控風險,又助中小企業獲得融資,切實幫助銀行推動了普惠金融戰略的落地。
2024年,我們成功在港股上市,也獲得了“電子發票第一股”的市場讚譽,我相信是對這十年發展的最好褒獎。
進入2025年,我們已經進入第3個“五年計劃”,這次,我們瞄準的目標,就是DI戰略的全面落地。
這不是憑空想象。我們在2023-2024年期間已經決定要跟隨國家的數字要素戰略,透過挖掘、合作、生態化等方式,持續整合更多的高價值資料,結合百望股份既有的、強大的業務場景落地能力,疊加AI能力的充分注入,我們有信心在2025年實現DI戰略的全面落地。
這是一個審慎且平滑的過程。5年一個節點,實現百望股份的轉型與躍遷。

那些“難而正確”的事讓我們成功

《財經》:面對這次轉型,百望股份會面臨哪些阻礙或挑戰?
付英波:坦白說,在中國的商業環境裡,做SaaS服務商的生存環境比較艱難,資本市場對這類企業的估值普遍不高。
但換個角度看,在AI驅動下,企業向DaaS(資料即服務)、MaaS(模型即服務)轉型,也存在巨大機遇。
對傳統SaaS服務商來說,未來能否成功,挑戰主要在三點:一是有沒有積累足夠多高價值的資料;二是團隊能否圍繞AI快速迭代升級,推出能夠服務真實業務場景的智慧體產品,實現數字生產力升維;三是能否以合適的速度和精準度將新價值傳遞給客戶。
這三點將決定SaaS企業未來的命運分野。做不到的企業,商業邏輯就跑不通了,很可能會陷入AI賦能的陷阱。
可能這些對其他企業是挑戰,恰恰是百望股份的優勢所在。過去10年,我們圍繞企業交易流程沉澱了海量高價值資料,現在結合AI工具,可以持續為企業創造新價值。
《財經》:隨著資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個賽道肯定會有更多玩家進入,百望股份怎麼應對競爭?
付英波:競爭是常態,我們歡迎競爭!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我們在DI戰略佈局和打法上都很清晰,再加上團隊強大的執行力,我們走得很穩。
而且論資源儲備,特別是高價值交易資料的儲備,百望股份肯定是國內含金量最高的企業之一。這是我們面對競爭的底氣所在。
另外,我加入百望股份後,也在持續為公司注入AI能力,從產品、市場到演算法的全方位升級。比起友商,百望股份一定是AI能力提升最快的企業之一。
《財經》:看得出來你對DI戰略非常有信心,能不能具體講一下百望股份準備如何做,才能脫穎而出?
付英波:現在我們已經具備賽道所需的技術基礎,競爭的關鍵在於精準性和垂類挖掘。
我們能不能推出行業智慧體的AI產品和服務,幫助客戶真正形成數字勞動力、數字生產力?能不能選出組織里最優秀的AI人才佈局到前端產品、研發,快速迭代產品和服務?能不能有極佳的執行力和轉型速度,以精準的節奏,把最新的產品價值傳遞給客戶?這些是競爭的關鍵。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資源稟賦,百望股份是希望建立起“以資料為核心資產、以業務為牽引、以智慧為手段”的能力體系,針對不同場景推出解決方案,從而紮實落地形成閉環。
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資產規模、資料治理能力和資料價值轉化效率將成為企業價值的新座標。百望股份精準定位了自身的角色與使命。這種從“電子發票”到“資料智慧”的升維,正體現了企業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深刻變革。
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百望股份會有大量成功案例湧現,透過全面落實DI戰略,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政府、機構等實現數字生產力的提升,推動整個行業從“試點示範”邁向“全面滲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