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過去賺錢容易現在賺錢難?或許因為過去有偽需求

近年老闆見面說得最多的就是“生意太難了!”“錢太難賺了!”

毫無疑問這都是大實話,過去雖然也會說“難”,但跟今天完全不能比,大家回想起來,過去真是錢太好賺了。
那麼有個問題大家都想不通,為何經濟越發展,錢反倒難賺了?相較而言,以前的錢就好賺呢?
早在2022年初本人就曾經在本號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企業的日子如此難過?》,曾分析過當前企業難過的主要原因:
一是科技的發展,加速了寡頭壟斷,實力聚集;
二是過去的發展有點超前了,就是提前消費了,如今到了“還債”期;
三是勞動力紅利的消失,低端製造業轉移,導致製造業困難。
那為何過去的錢就會好賺呢?真有點皆大歡喜的感覺——老闆賺到了,花天酒地出手闊綽,打工的也還滿意,買房買車的,充滿希望,政府也有錢,到處搞基建,為政績拼命。
回想起來,真是一段美好的光景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按說還是這些人,政策還是這些政策(現在應該更好了,為了實體經濟已經應出盡出了),土地還是這片土地,怎麼那個時候就那麼好過呢,GDP高速增長,在全球一馬當先,高歌猛進,不知不覺衝到了世界第二,甚至直逼美國老大地位了。
我想,這裡既有我國的對比優勢全面釋放、潛力徹底啟用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程序有莫大關係,但與此同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知不覺造出很大的“偽需求”,我們都沉浸其中毫無覺察,都以為是理所應當,以為都是我們奮鬥出來的。
現在回頭看來,的確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該有的“需求”。

最大的“偽需求”非房地產莫屬了,我國的房地產按照國人的收入水平顯然是嚴重過剩了,根據8月23日國新辦釋出會上,住建部公佈的最新資料:

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40平方米,而日本才33.5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韓國28平方米(當然這主要與亞洲國家人口密度較大,城市以公寓類為主的住房形態有關),即便跟發達國家比,也差距不大。
然而,中國人均GDP卻只有日本、韓國的1/3左右,是新加坡的1/7(見下圖),如果按照實際購買能力,中國人均面積應該不超過20平米才合理。
有人調查過,現在大部分年輕人接受用年薪的6倍到10倍價格買房。以上海為例,2022年上海統計局公佈的全口徑社會平均工資是每月12183元,平均年薪是146196元,就拿這個數來算,2024年6月,上海徐彙區的新房成交均價138584元/m²,也就是說,一個年輕人用年薪的10倍來買房,只能買到10.55平方米,如果要住100平米的房子得攢上100年!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實際需求和購買力去買房的話,估計一半的房都買不起,有一半的房子都是“偽需求”,尤其是四五線城市,或許今後20年都不用造房子也夠住了,何況人口在不斷減少,樓盤網還發布過一份名單——全國有近百城市房價鶴崗化了,一套二手房僅幾萬元,跌得好慘啊。

|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人均GDP 

|發達國家的人均居住面積對比

正因為有房地產的領跑,帶動了百業的“偽需求”,首先是金融行業,貸款的顯然增大很多,以致會有多個房地產公司上萬億的負債,還有投資顯然也踴躍很多,機構投資、私人投資在房地產的可謂天文數字,多少家庭享受了房地產的紅利,財富也是依賴房子而飆升的,當然也有的既是房子的投資受益者,也是今天被房子拖累的受害者。
有了房地產這個火車頭,加上金融的強勁助力,還有一個最大推手就是各級政府,正如經濟學家張五常所說“縣域競爭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制度創造”,GDP的KPI考核激發了各級政府的積極性,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用土地財政的手段,這是主官任期最快的變現辦法,不足為奇,何況無論是開發商、投資商、購房者還是政府,可謂全民都有推高房價、無意中創造“偽需求”的動力,所以硬生生把房地產推到一個不可承受的高度,儘管中央一再重申“房住不炒”,都不能剎車,直到2020年8月央行、銀保監出臺了“三道紅線”才強行剎住,從而引發各地暴雷以致房地產崩盤的後果,我想如果再晚一些,可能損失更大,幸好被止住了,已經一地雞毛,實際上這是我們全國人自己釀的苦酒啊!
除了金融業,房地產帶動的產業還涵蓋了冶金(鋼鐵)、有色(鋁合金門窗等)、建材(水泥、玻璃、磚瓦等)、運輸、建築、設計院、服務業(從代理銷售到裝修、租賃等)、電力(供電)、水利(供排水)、道路交通、商業(商業網點的配套)、家電等行業,你說這裡的“偽需求”又有多大呢?
更糟糕的是,在這樣的繁榮景象下,還帶來了超出實際的預期——都認為會持續線性高速發展的,蛋糕會越來越大的,於是帶動了基建熱、創業潮、消費慾。
作為政府的主要投資行為,基建無疑是最大的投資,一方面確實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同樣也會造出“偽需求”,比如高鐵、高速、機場、地鐵、大橋無不爭相上馬,特別是2008年的4萬億基建投資,讓我們順利度過了金融危機,還拉動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加速了“基建狂魔”的形成。
可是也有很多是太超前了,高速建好了沒幾輛車走,很多高鐵也入不敷出,機場也有不少經營困難,地鐵更是當地財政的沉重負擔。
今年初,年度反腐大片曾曝光西南某市領導盲目舉債搞旅遊,三年當地新增債務1500億,23個旅遊專案中有16個專案被列入低效閒置專案,給當地留下了極其沉重的包袱;無獨有偶,西北某地級市因盲目舉債上馬“有軌電車”專案造成巨大資金浪費,而被當成典型通報,一期工程年收入160萬元,而運營成本卻高達4000萬元。
今天看來,很多的基建都是基於樂觀的預期下設計和建設的,實際並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我算不清楚這裡會有多少“偽需求”,同樣也會帶動了上下游的“偽需求”。
日前,財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門聯合釋出了《市政基礎設施資產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根據檔案,嚴禁為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可見,中央已經清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由於人們感到機會很多,自然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網際網路風口來臨,低成本、低門檻讓創業成為可能,引發持續多年的創業潮,有人創業,自然也會造出許多“偽需求”,風投也是推波助瀾,上市也躍躍欲試,成就了很多人的財富夢,更加激發不安分的人創業,因此老闆輩出,企業家崛起,夢想也越來越大,從全市最大到全省最大到全球最大,不斷激發慾望,很多企業家不知不覺處在夢幻之中,比如很多企業拿地蓋樓,無不是往大了拿,誰都認為拿地越多,將來越值錢,什麼產業園也就應運而生,如今看來,都是遠超出預期,嚴重過剩,這也會大大催生了泡沫。

老闆多企業多,因此產能自然過剩了,一旦市場萎縮,那就會內卷不止,今天就很難過了。
由於當年一片繁榮的經濟景象,收入節節攀升,人人心中有憧憬,對未來充滿希望,懷抱了良好的預期,因此大家普遍出手大方,花錢捨得,於是自然催生了消費熱,以致消費升級呼之欲出。
由於房子投資屬性遠大於居住屬性,因此只要能弄來錢,都願意投資買房,利息都不在話下,於是幾度全國人民聯手推高了房價,乃至後來成天價,無數人實現財富夢,大家都經歷過這一過程。
不僅買房,包括其它消費,也都水漲船高,一路追高——買車的膽子也大了(一下子我國就普及了家庭用車,而且豪車不少),吃飯也高檔了,穿衣也講究了,酒店升級了,化妝品暢銷了,菸酒茶名貴了(特別是白酒),奢侈品好賣了,KTV等高檔場所也開多了,就連教育,也是過度投入了,哪怕看病,也有虛高的成分,總之,就是過了一段近乎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日子,貌似我國一下進入了發達經濟社會了。
試想,有多少是製造出來的泡沫呢?不得而知,也沒法估算,跟現在相比,體感至少有30%以上。
今天的難過某種程度而言是過去超前消費的結果,本不該過那麼好的生活的,沒想被虛構出來了,就讓我們享受了一陣,如今迴歸現實了,變得真實了,才發現其實並沒那麼好,而且這才是常態。
對比一下日本,我們就得面對現實,他們也曾經有一段虛幻的日子,泡沫過去,就得難過三十年,且還在延續,或許我們會比日本好些,但熬上個十年八年是要的吧。
本人也曾在今年5月份在秦圈寫過一篇文章《當下,大多老闆該有什麼樣的心態?》,我是這麼給多數老闆建議的:降低期望、調整心態、放下執念、休養生息。
“當我們暫時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應對複雜的市場環境時,盲目地折騰只會讓我們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相反,保持一種靜觀其變的態度,等待合適的機會再出手,未嘗不是一種更為明智的選擇。
最後,也補了一句:“當然,休養生息並不是對所有人的建議,對於那些有能力、有資源、有機會的人來說,他們完全可以繼續追求更高的目標和夢想,但對於普通人、大多數人來說,接受現實並努力過好每一天,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休養生息並非消極逃避現實之舉,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理性選擇與調整。它既能夠幫助我們規避風險、儲存實力,在等待更好機會到來之前做好準備;又能夠讓我們放下執念、享受當下生活所帶來的幸福與滿足感,這未嘗不是一種積極且智慧的生活策略。”
/// END /// 
No.5976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南人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讀者群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