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美國加關稅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原因川普透過加關稅的形式向全世界貿易體系宣戰。
他宣佈的對等關稅計劃和中間的反覆無常,幾乎超出了所有市場人士的預期,全球貿易體系都會因此受到衝擊。
這裡我們的理解是,過去持續幾十年的全球化時代可能結束了,我們熟悉的世界也漸漸結束了,未來可能要迎接新的衝擊和挑戰了。
本篇我們從川普過去幾年的經歷還有他的過往經歷,講講他這麼發瘋的目的到底是啥,還有後續可能會帶來的什麼樣的影響。
01
全球化時代走向尾聲,在川普上一個任期開始貿易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初露端倪。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在川普上臺以後,第一個任期內各種折騰退群的騷操作。
這些騷操作衝擊了二戰以後的雅爾塔秩序,也衝擊了過去全球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問題的傳統路徑。
幾年前在川普第一個任期結束之後,我們寫過篇《全球化已經走向尾聲》講過這個事情。
當時在這篇文章詳細敘述了二戰以後的雅爾塔秩序的產生,以及現階段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問題的前世今生。
拜登上臺以後雖然對川普主導的退群操作有了一定的修正,但是本質上老美並不是想要重回過去的聯合國框架。
作為一個熟練的政客,拜登只是不像川普一樣在明面上,搞孤立主義那套東西。
但他實際在做的,還是在另起爐灶備份重建自己的供應鏈體系。
不管是大規模基建計劃還是通脹削減法案,其實都是在搞這個事情。

比如晶片法案頒佈以後,美國本土的晶片工廠建設的資本開支出現了大幅上升。

這次川普第二個任期歸來之後,雖然暫停了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支出。
但他對於美國近岸供應鏈的重建並沒有停,而且為達成目的又重新開始了他第一個任期內的騷操作。
可能很多人對川普這麼能折騰覺得很困惑,覺得他是不是老糊塗昏頭了才這麼搞,但是在我們看來他的整體目的還是很明確的。
一個就是用關稅作為武器重新平衡自身的貿易逆差和債務,還有各種漫天要價。
另一個是在逆全球化時代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重建自身的近岸供應鏈。
沒猜錯的話上一任拜登搞了晶片,川普這個任期的焦點是集中在汽車上,其他大部分都是用來討價還價的。
不過不管是重新平衡貿易逆差和債務,還是重建自己的近岸供應鏈,這個過程都是以年計,甚至是以十年計的。
但是關稅帶來的通脹變化是以月來計算的,關稅衝突給金融市場帶來的衝擊和波動更是以日來計的。
比如你看昨天川普一發推特說關稅有暫緩的空間,納斯達克就出現了10%以上的波動。
02
其實回看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在人類歷史上,自由貿易其實並不是常態,閉關鎖國才是更常見的狀態。
美國建國至今大概有兩百五十年時間,自由貿易的時間比高關稅要短的多。
可以說在這兩百五十年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高關稅的,尤其是老美自身沒那麼強的時候。
對於美國自身來說,歷史上關稅的重要性甚至比個人所得稅之類的稅種重要的多。
以前我們寫過篇《窮則關稅壁壘,達則自由貿易》,其實專門講過這個事情
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是最近四十來年時間,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之後,才在全球範圍內鋪開的。
其實每個人過往成長過程,都會給自己成年以後的思想打上思想鋼印,川普自然也不例外。
川普在就職演說裡面非常推崇的麥金萊主義,其實恰恰正是二戰以前的美國主流思想,國家間的弱肉強食和貿易保護。
麥金萊的總統任期內發生了很多大事,他接受金本位制作為貨幣穩定的工具;他主導吞併了夏威夷。
而且還拿下了菲律賓和關島,進軍亞洲,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
前段時間川普總是提到要吞併格陵蘭島,這裡面很大程度能看出麥金萊主義的影子。
再加上川普出生在八十年之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二戰以後美國中產一個人工作養全家的繁榮年代,讓他懷念不已。
以前我們寫過篇《醒醒,70年代傳頌的美國中產夢已然破碎》就描述過這段繁榮時光。
緊接著就是在八十年代日本製造業崛起後,美國和日本發生的貿易衝突和廣場協議,也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使得他在就職演說裡提到的麥金萊主義,和成長曆程中美日貿易戰這段經歷,成為川普第二個任期裡面貿易理念的兩大基石。
不管你覺得川普的這套思路對不對,他確實是這麼想並且往這個方向在走的,雖然中間的過程和舉動看起來很荒謬。
再加上目前川普的整個團隊都是建立在忠誠優先,還有MAGA基礎上的。
兩個基礎疊加決定了,整個團隊也是沒有扭轉這類方向性問題和中間荒謬動作的能力和意願的。
03
為啥會提到川普的團隊,是建立在忠誠優先上這個事情呢?
這個從過去幾年的經歷,就能看出來他為啥選擇忠誠優先這個事情。
在第一個任期結束以後,從2022年到2023年,川普幾乎被民主黨整了兩年時間。
從總統任上下來以後,他不光是所有資產幾乎被凍結還面臨鉅額罰款,基本上口袋裡都沒啥錢了。
更讓他傷心的是,這段時間自己的心頭好伊萬卡主動投誠,背刺出賣了父親。
先是給FBI提供了機密資訊和家裡的鑰匙,之後讓FBI襲擊海湖莊園大獲全勝
我們看到川普團隊裡面的人,保持忠心的基本都坐牢了。沒坐牢的基本都是背刺告密的,比如說蓬佩奧這個胖子。
這就是我們之前在《從成長經歷讀懂反覆無常的特朗普到底想幹嘛》說的,他選不上很可能會被民主黨找麻煩。
在川普最艱難的這些時刻,站在他身邊的也就幾個人,一直非常堅定的支援他
除了三個兒子,小女兒還有兩個兒媳,還有就是自己的老婆梅拉尼婭,最喜歡的大女兒伊萬卡背刺了他。
大公主伊萬卡叛變,是因為懂王那波看起來確實有點危險,但是她老公那邊有退路。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老爹翻車也不可能清算她,怎麼都不會太慘,所以她就沒有背水一戰堅持的勇氣。
所以最終她不光背刺了親爹,還差點把川普送進監獄毀掉全家前途。
這個舉動相當於三國裡阿斗把劉備捆了送給曹操,就為了換個投名狀。
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梅拉尼婭不是很嫌棄這個有錢老頭麼,為啥梅拉尼婭這麼堅定的站在川普身邊?
因為確實沒得選,二者是利益共同體。本身梅拉尼婭不管是生活還是社會地位,都是完全依託於川普這個人的狀況。
川普是她踏上上流社會的唯一稻草,如果斷了基本就完蛋了,所以她只能選擇堅持下去,因為完全沒有其他選擇。
這種情況下,大家只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根本不可能存在遇到危機提前止損的行為。
可以說這段時間對川普而言是非常艱難的,當時整個團隊基本都散了,身邊基本沒啥可用的人。
最喜歡的大女兒也背刺了他,身邊除了一損俱損的家人,基本處於孤家寡人狀態。
這段慘痛的經歷使得川普在第二次當上總統之後,選人用人最重要的準則不是單純的能力,而是絕對的忠誠。
所以在二次當選美國總統以後,川普像復仇一樣換掉了之前的建制派,用上了自己的全新班底。
這就是為啥我們會看到,他的團隊裡很多人都不是建制派,而是沒啥從政經驗的素人。
忠誠優先這個原則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川普不管搞出什麼奇奇怪怪的荒謬動作,他的團隊都大機率會繼續執行下去。
團隊裡很多崗位基本都是政治素人,這也是為啥很多人覺得他的政策像王八拳,一點不像建制派那麼目的明確。
但也就是因為整個團隊都是忠誠優先的素人,才使得他很多看起來很荒謬的政策主張可以推行下去。
04
除了團隊的忠誠優先,影響川普執政綱領的還有個點,那就是他MAGA的競選主張。
這套主張裡最關鍵的幾個點是,解決全球化背景下美國製造業外流和產業空心化問題,以及改善美國因為貿易逆差持續攀升的債務問題。
基於MAGA這個兌現競選承諾的因素,再加上他成長過程中麥金萊主義和美日貿易戰的經歷,也使得他把關稅當成了實現自己目標的武器。
不過雖然過往經歷給他形成了這樣的貿易理念,但是經歷了幾十年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要知道在上一次美日之間劇烈的貿易衝突發生的1980年代,世界還是處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陣營。
雖然二戰以後簽署了關貿總協定,但當時的全球化發生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各自的陣營,產能轉移和技術擴散也主要發生在各自陣營內部。
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這個階段美國透過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
和美日貿易戰那個時代不同的是,經歷了過去幾十年的持續全球化,各個國家的供應鏈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按照效率優先完全重構。
美國自己生產一臺波音飛機,也需要從從二十幾個國家進口零部件,大家都依賴全球化的協作。

而且很多產品對產業鏈完善程度和叢集效應有很高的要求,像中國一樣具備全產業鏈的國家很少。
所以短時間內老美想要重建自己的近岸供應鏈和產能,其實是並沒有那麼容易的。
再加上美國經歷了多年的去工業化,在製造業領域不管是工程師還是基礎工人都缺,甚至電力和物流運輸都很難適應大規模再工業化的要求。
這也是為啥我們看到很多人會覺得,無論美國怎麼折騰,基於成本和供應鏈的考慮,製造業都是無法迴流的。
不過從川普目前的動作看,他確實是想讓製造業迴流的,不管是迴流到美國國內還是近岸供應鏈。
而且可能推動迴流的主要原因,不單單是製造業的就業崗位,底層還是製造業對軍事支援的重要性。
但是我個人其實並不太看好美國製造業迴流能成功,尤其是中低端製造業。
因為中低端製造業附加值低,基本是完全沒辦法迴流的。可能中高階製造業迴流一部分,這個機率還是有的。
畢竟隨著自動化裝置的普及,人工成本在中高階製造業(比如汽車、晶片)的佔比越來越低,美國在能源土地等方面的成本也有一定優勢。
目前美國人想搞中高階製造業迴流,遇到的情況其實不是什麼工人成本高的問題,而是缺乏技術工人的問題。
老美現階段的整體思路,可能是把中低端產能在巴西墨西哥近岸重建,其他部分想辦法在自己國內重建。
因此他關注的製造業迴流美國,其實並不是襪子手套這類勞動密集型行業。
而是汽車、晶片、造船以及相關的鋼鐵和鋁,這類才是和軍事相關的中高階製造業。
我們有時候甚至覺得,透過關稅重建制造業主要目的不是平衡逆差,而是為了未來有天出現戰爭時候爆產能才搞的製造業迴流。
不過解決這個事情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培養技術工人和重塑產業鏈上下游,也都需要時間。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還是要放棄任何幻想的存在,維持更多的底線思維。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已經真真正正出現了,而且整體趨勢長期可能是不可逆的。
不管後面這個關稅會不會被川普反覆無常的提升再撤回,過去全球國與國之間自由貿易的信任已經沒有了。
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知道,任何時候全球經濟要想流轉起來,需要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是廉價的原料從哪裡來;第二怎麼用更廉價的成本,把這些原材料加工出來;第三是市場,也就是銷路往哪裡去。
如果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那意味著從17世紀到現在的世界歷史,都將不復存在。
如果把我們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整體,那麼整個世界經濟的大迴圈和增長,必然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
這裡面上遊是原材料供應端,中游是加工製造端,下游是工業品銷售市場端。
在以前殖民地還在存在的時候,殖民地既是廉價原材料的供應端,也是廉價勞動力的提供渠道,還是下游工業品的傾銷市場。
二戰之前的那些霸主們,都是靠著這樣從殖民地掠奪,才完成了天量財富的原始積累。
二戰以後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之前的殖民地體系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各自主導的全球貿易。
在美蘇爭霸階段,兩個大國各自都搞了以自己為中心的經濟小圈子。
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倒下之後,才有了現在美國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
二戰的全球貿易裡面,和二戰以前很不一樣的一點,就是不同國家之間被人為的分工。
上游的原材料供應端,中游的加工製造端和下游的工業品市場銷售端,都人為被拆分了。
這個階段雖然看起來是自由貿易,但原料從哪裡來,低成本加工問題怎麼解決,市場到哪裡去。
所以經濟這個東西,不是你想增長就能夠增長的,是要受到外部條件和需求制約的,這本質是個世界分配問題。
再加上伴隨著人類進入到工業革命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工業時代產能提升更容易了,全球持續要面對的情況就是需求不足。
因此在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產能除了戰爭期間是很少成為問題的,問題多數是出在消費端。
這也是為啥小時候的政治課本會說,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本質上是產能過剩的危機。
現階段全球主要的消費端和負債端是美國,原因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發戰爭財獲得了金本位時代全世界大部分財富。
戰後和蘇聯簽署了雅爾塔協議二分世界,透過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
在美國真正意義上成為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之後,才徹底放棄了孤立主義。
這個階段老美做的是,透過降低關稅開放本國市場,作為消費端向全球輸出需求和購買力的方式,主導美式“普世價值”的推行和全球化和蘇聯競爭。
能這麼做的原因就是二戰以後,美國因為發戰爭財賺到了全球大部分財富,美元也透過佈雷頓森林體系成為全球貨幣和儲備貨幣。
這也是為啥我們在戰後看到的幾次經濟奇蹟,其實都是在美國主導自由貿易圈子裡面的產業轉移和需求注入。
在這個自由貿易體系裡面,消費需求和資金注入到哪裡,在哪裡就會看到產業轉移和經濟高速增長的產生
這個情況在戰後持續了很長時間,二戰以後很多國家和區域的經濟奇蹟就是這麼來的。
其實蘇聯解體前在自己的主導的全球化體系裡面,其實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但因為沒有二戰老美髮戰爭財積累下來的底子厚,所以在美蘇爭霸的競爭中失敗解體了。
06
雖然美國人總覺得,目前的世界自由貿易是別的國家單純佔了它們便宜,但實際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
因為一方面美元能成為世界貨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靠美國的貿易逆差支撐。
另一方面貿易這東西並不單單只是美國人說的貨物貿易,還有很大一塊是服務貿易。
我們知道佈雷頓森林體系其實是金本位,也是一美元背後對應的是多少盎司的黃金。
二戰以後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成為全球的消費端和負債端以後,在這套體系下首先遇到問題是特里芬悖論。
特里芬悖論是美國經濟學家在1960年代的提出的,這東西本身也不復雜。
特里芬認為當一國的主權貨幣(如美元),成為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會出現一個情況。
該國需同時滿足全球對流動性的需求,和維持貨幣幣值穩定的要求,但這兩者本質上是不可調和的。
長期的逆差會導致貨幣貶值,一個幣值不穩定的貨幣又無法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這點金本位時代還不明顯,在信用貨幣時代體現的更加明顯,因為信用貨幣時代經濟的增長和債務的增長是一體兩面。
也就是伴隨著全球的經濟增長,每一塊錢利潤增長背後對應的是一塊錢的債務。
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之後,就必須能夠滿足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增長的需要。
那麼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這時候美元的供給和美國的債務必須不斷增加,從而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必然不斷擴大
按照特里芬悖論這會導致美元的持續貶值,一個幣值不穩定的貨幣是無法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
上世紀佈雷頓森林體系之所以解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美元增多以後導致的黃金供給不足,這是金銀本位的致命缺陷。
要知道伴隨著經濟的繁榮,經濟增長必然伴隨著貨幣需求的增加,如果經濟增長之後貨幣沒有同步增加,就會陷入到通貨緊縮。
金本位作為基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貨幣供給有限,根本沒辦法跟上工業時代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貨幣需求的高速增長。
稍有經驗的投資或者投機者都會意識到這一點,然後就會買入貴金屬來攻擊與之掛鉤的法幣。
所以當時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背景下,美元和黃金掛鉤供應量沒法持續增長,後面佈雷頓森林體系沒辦法維繫解體也是必然。
而且那時候面臨壓力的不僅僅是美元一家,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鎊、日元都爆發過危機。
美元之所以壓力最大,主要還是因為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黃金掛鉤造成的。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為啥美元遇到這個問題之後,只是發生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但並沒被取代,後面又和石油掛鉤轉為信用貨幣。
而且經歷了這麼多年貿易逆差的衝擊,並沒有遭遇貨幣的大幅貶值呢?因為貿易逆差分了貨物、服務和資本專案。
美國雖然在貨物貿易上逆差巨大,但在服務貿易和資本專案上都是鉅額順差。
如果我們觀察美國金融賬戶餘額和經常賬戶餘額的對比,會發現這兩者從某種程度上是基本對稱的。

二者相加之後,拉長時間看的話基本是平衡的。這說明美國貿易上流出的美元,又透過金融和服務迴流了美國。
比如說其他主權國家從美國購買技術和服務、投資美債、其他國家的機構和個人投資美國股票和債券等
二者基本平衡使得美元幣值穩定甚至強勢,從最終的資金流向看,美國自己並沒有損失什麼。
07
為啥美國本身沒有損失什麼,還要做這種對全世界掀起關稅大戰,看起來這麼荒誕的事情呢
原因是它想透過平衡美國的貨物逆差的方式給美國債務減負,還有就是透過關稅拉高成本重建近岸的供應鏈體系。
川普向全世界貿易宣戰提到的“對等關稅”,公式是綜合稅率=貿易逆差÷進口額×50%。
比如說美國對某國出口1000萬元,進口5000萬元,(5000-1000)÷5000×50%=40%,就是他說的對等關稅。
會小學數學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東西並不是追求兩邊的關稅相同,而是單純不願意讓其他國家從美國賺取貿易順差。
但是對美元這樣的國際貨幣和世界貨幣來說,順差和逆差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和儲備貨幣,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需要在全球範圍內保持足夠的流動性,不然就會出現全球通貨緊縮。
而這些在海外的美元,其實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的產物,然後這些美元又透過服務順差和資本項迴流。
也就是因為在全球貿易中間,過去很長時間美國承擔了消費端和負債端的角色,通過出口美元的形式換取其他國家的商品。
這些美國的貿易國用自己出口的商品兌換美元,只有這樣美國的貿易伙伴才能夠存下大量美元作為自己的外匯儲備。
這些美元外匯儲備又透過金融和服務,重新迴流到美國的金融體系形成世界經濟貿易的大迴圈。
這是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最重要的基礎,但這裡面的代價就是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美國自身的債務是持續增長的。
因為在現代信用經濟體系中,經濟增長意味著生產端和消費端的同步增長,中間作為紐帶把全球生產和消費串起來的是信用貨幣。
所以在信用貨幣時代經濟大迴圈裡面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消費端和生產端的增長伴隨的就是債務端的同步增長。
二戰以後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在全球經濟大迴圈裡承擔的角色就是消費端和債務段,全世界主要的生產國和資源國承擔的是生產端的角色。
如果美國在貿易上不僅不向外輸出美元,反而不斷把其他國家的美元抽離。這樣不光美元的地位沒辦法持續,全球消費也有了一塊缺口。
畢竟全球經濟大迴圈裡面,二戰以後老美市場作為消費端和負債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全球的總需求影響是比較大的。
如果這塊不增長甚至開始收縮,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老美自身需求增長的放緩,還有全球貿易的整體收縮。
其實美國抬高關稅以後,帶來的影響也是類似的,關稅會抬升消費品價格提升通脹抑制消費。
這也是為啥我們會看到,在美國和中國相繼宣佈關稅之後,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降息的預期次數開始上升。
這裡面的邏輯也很簡單,加關稅以後價格上漲需求下滑,透過降息來刺激需求。
這道理就像之前美聯儲從2022年開始加息縮表之後,拜登政府透過財政刺激來對沖加息縮錶帶來的需求收縮一樣。
而且在美國拉高關稅以後,各國之間關稅的衝突,會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加劇這個現象,
要知道自由貿易時代大家都是低關稅,但是逆全球化時代各國都會考慮逐步豎起關稅壁壘,最終影響全球的貿易總量和需求。
按照川普目前公佈的關稅政策,如果這次關稅不繼續加碼,有效平均稅率大概是25%。
如果後續這個關稅不做啥調整的話,整體上還是要低過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曆史上的平均關稅的。

這個水平的關稅水平這麼維持的話,意味著過去八十年時間裡面,自由貿易帶來的全球經濟繁榮,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步成為過去時。
這期間幾乎全球所有國家的潛在增長速度都會放緩,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自由貿易時代結束了。
因為逆全球化過程中是沒有贏家的,如果拉長時間關稅戰開始的話,對全球貿易和經濟的衝擊會愈演愈烈。
不過短期這個事情可能還不會浮上水面,因為目前看川普依然採取的是先漫天要價然後坐等對手討價還價。
最終落地的關稅稅率取決於對手國的模式,等到落地的時候很多之前的荒謬要求都會爛尾。
這個事情從之前他的出招就可以看出個大概,比如他之前先是對加拿大墨西哥大手筆徵關稅,然後又開始各種豁免。
個人覺得川普是沒有能力把美國貿易順差歸零的,甚至可能連大幅減少都做不到,但中間帶來的金融市場短期波動還是非常大的。
後續長期對產業的影響也不會小,現在逆全球化其實只是剛剛開始,大家還能憧憬各國政府的政策對沖帶來的短期需求提振和緩衝,尤其中美這樣的大國確實也有這樣的能力。
後面憧憬破裂的時候,新世紀20年代的樣子才會真正浮出水面,這時候才是真正衝突加劇的時候。
這時候全球因為貿易和需求收縮,甚至有可能會陷入到1930年代的大蕭條。
這裡面只有縱深足夠的大陸型經濟體,比如中國和美國的增長穩定性和韌性才會比較好。
08
我們認為美國開始把關稅作為武器,不僅僅代表著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結束,也代表著全球秩序的改變開始拉開帷幕。
從資料測算的角度看,如果全球都搞小院高牆,中美是受到影響比較少的經濟體。
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日本是最受傷的,下面這張圖就可以看出來各國受到的影響差異。

秩序改變之後就是陣營化的開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其實還好,但對於很多小國來說壓力是巨大的。
前兩天看新加坡總理黃循財的講話就提到了這一點,因為新加坡本身就是個在大國間搖擺求發展的小國,對這個事情的感受是非常深的。
按照新加坡總理的說法,美國的最新舉措標誌著全球秩序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正在拋棄它建立的貿易體系。
它對各國徵收“對等關稅”的做法,已經完全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
過去基於規則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時代已經結束,如今進入一個更專斷、更顯保護主義,以及更危險的階段。
對全球經濟而言,提高關稅會深刻的影響國際貿易和投資,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非常依賴貿易的新加坡所受到的打擊,可能將會比其他國家更沉重。
上次出現類似的情況是20世紀30年代,各國間先是發生了貿易衝突,之後全球貿易萎縮帶來了大蕭條,之後最終升級成為二戰。
在未來全球秩序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可能越來越多國家會放棄聯合國框架內的協商,會基於狹隘的自身利益行事,並可能會使用武力或者壓力來達到目的。
因為過去的全球秩序和保護小國的規則也可能會漸漸失效,回到二戰前國家間弱肉強食的狀態。
新加坡總理說,世界到了這個階段,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更需要為未來更大的衝擊做好準備。
我個人還是非常認同他這段講話的,其實不光是對國家發展,對於個人資產配置的考量更是這樣。
因為在世界有秩序講規則的恆紀元,小國們或許能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獲取利益。
但如果世界從穩定的恆紀元逐漸失去秩序,那麼無論是小國本身還是小國的資產,都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
簡單粗暴的講,如果未來世界進入到失序的亂紀元,那麼選擇投資中美這類大國之外的做法,基本都算不上是明智。
尾聲:
在美國對等關稅宣佈以後,短期肉眼可見受到衝擊和波動最厲害的,自然是全球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
因為資本是最不喜歡不確定性的,大宗商品的價格和全球的需求又是密切相關的。
所以才會看到,美股在對等關稅宣佈之後的兩天時間力蒸發了五六萬億美元的市值。
這期間資金為了避險脫股入債,十年期美債出現大幅波動,美元指數也在短期快速下行。
這兩天川普宣佈關稅暫緩九十天之後,市場又開始短期向上波動,真是一頓分析猛如虎,漲跌全看特朗普。
這期間也有很多分析認為,川普瞎折騰關稅,很可能在不久的時間就會看到引發美國經濟強衰退進而影響全球。
不過我們認為,雖然可能會看到金融市場出現短期大幅回撥,但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美國出現強衰退暫時還是看不到的。
因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強衰退,基本都是居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出問題導致的。
老美在疫情以來持續的財政刺激,即使在前兩年美聯儲加息縮表的時候都沒有聽,持續的財政刺激修復了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
現在美國的主要債務集中在政府部門,由於美債對應的貨幣是美元,這種情況下只要債務利息還得上,那麼債務違約和強衰退就很難出現。
不算很差的資產負債表,加上目前美國利率再高位,美聯儲隨時可以降息刺激經濟。
再加上目前川普手裡還有張減稅牌,所以現階段美國經濟短期出現強衰退的可能並不大。
相對有可能出現的場景是,關稅衝突引發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美聯儲被迫出手救援。
前兩天恐慌指數VIX已經升破45,本世紀以來超過這個數值的時間僅有兩次。
一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另一次是2020年疫情熔斷,兩次聯儲都被逼緊急出手。
又或者是短期因為關稅帶來漲價甚至二次通脹之後,需求出現一定程度收縮之後的弱衰退。
目前看雖然美聯儲因為就業良好,再加上通脹資料也不錯,對降息依然很猶豫。
但是在弱衰退真正出現以後,我們大機率還是會看到美聯儲轉向寬鬆降息。
這也是為啥我們看到在特朗普宣佈關稅以後,市場對美國降息的預期繼續上升。
美國市場再降息以後,可能再次迎來一段時間的甜蜜時光。這段時間過去以後,就要觀察會不會出現二次通脹甚至滯漲了。
對於國內來說,可能帶來的變化是透過財政刺激提升消費和匯率逐步貶值,來對沖關稅帶來的外部需求的衝擊。
在美聯儲降息以後,我們大機率也會跟進降息降準,透過貨幣寬鬆的方式刺激經濟。
這些錢出來以後,要密切關注的是資金最後到底會流到哪個方向去,這可能是未來可能出現機會的地方了,目前看機率比較大的還是金融市場。
不過這期間要小心的是,關稅衝突如果持續發酵,這期間波動最大的還是金融市場。
因為不管是製造業迴流還是其他的時間都是以年計算的,但市場的波動是按天來計算的。
所以如果你要參與金融市場博弈的話,那麼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小心。
做任何決策的時候也越要如履薄冰,因為一個失誤就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