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學習法三大坑以及如何避坑

近年來,費曼學習法已經成為國人心中的神器。
費曼學習法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德・費曼提出。其核心是透過用自己的語言,以簡潔、易懂的方式向他人(或自己)解釋複雜的知識概念,來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該知識。
費曼學習法的本質,就是以輸出來促進輸入,以他人的理解程度來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
對於家長來說,這種學習方法堪稱捷徑——效果好,學習過程又非常省錢省事。你不用報班,也不用輔導,只需要提問和傾聽。這不是躺贏嗎?
聽上去很不錯,那麼在實際應用怎麼樣呢?
我們家兩娃也在踐行費曼學習法。
老大朵拉從小學五年級下學期開始教授小朋友英語,至今已有三年。在這三年裡,她教授了語法、閱讀、寫作和單詞四個板塊的內容。她還自學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八門網課,最終拿到了國際英語教學資格TESOL證書。現在她是初中生了,無論是校內學習還是校外考試都可以比較輕鬆地應對。
BetterRead相關文章:
老二鬧鬧的輸出辦法是用英語寫小說。從去年6月份開始到現在,已經寫了將近兩萬字。同樣,他的英文不需要報班,也可以輕鬆應對校內和校外的考試。
BetterRead相關文章:
但是,我家兩娃的學習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可能“躺贏”。在我的周圍,也不常見有家長真正用上費曼學習法。
究其原因,費曼學習法有三個大坑,都是家長們看不到或者不願意跳進去的。
第一坑:輸出方式容易變形
剛才說了,很多人把費曼學習法簡單理解為孩子講父母聽。這樣父母省力了。他們只需要聽,判斷孩子講得對不對。甚至父母不懂也沒關係。如果孩子能讓父母明白,不就說明孩子學好了嗎?
但是結果可能比你自己輔導孩子還要鬧心。
如果父母懂行,發現孩子講得不好,容易怒從心頭起,越聽越上火,轉而從孩子講變成父母邊罵邊講。
如果父母不懂行,怎麼也聽不懂,容易焦慮從心頭起。這是我笨還是我孩子笨呢?
最後你會明白,自己的孩子不是費曼,你也不是費曼的家長。
費曼本身就對萬物有極強的好奇心,也非常愛表達。他的知名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就是他給別人講述自己的經歷,然後形成的。從這本自傳裡可以看出,他的父親也很擅長啟發孩子。
所以說,費曼學習法有兩個關鍵詞:興趣和平等。雙方對交流的主題都要感興趣,而且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樣的好處是,孩子的學習是主動的輸出過程,而且更為放鬆。 因為有興趣又有空間,雙方的問答會不斷激發新的思考和探索,走向良性迴圈。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講、父母聽的過程,並非雙方平等且興致盎然的交流,而演變成業餘教師對新手學生的一場拷問。這是典型的被動學習,很容易打擊到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也打擊家長的輔導信心,最後走向惡性迴圈。
對此,我們家自己輔導孩子的經歷也是一言難盡。至少我是不太行的,輔導孩子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我要麼交給了孩子爸爸,要麼交給了AI。
BetterRead相關文章:
至於費曼學習法,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輸出物件。
比如朵拉同學的學生,是自己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雖然不太聽得懂,每次考試成績也不太行,但是態度好啊。據朵拉同學說,爺爺奶奶每次聽課都認真做筆記,也認真做卷子,實實在在地滿足了小老師的成就感。
我家兩娃的輸出物件也不是父母。
朵拉的學生都是小學生。鬧鬧的小說閱讀物件都是他在網課上的同學。
他們遇到的反饋,當然並不都是表揚。小學生有時候會不專心,也會忘記做作業,還經常聽不懂。鬧鬧的小說也會遇到“看不懂、太過瑣碎”等等評價。但是這些評價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也非常真實,所以對他們來說即便負面的反饋,也是可以接受的挑戰。
更常見的做法是給同學講題或者參加演講等分享活動。比如很多學霸會整理自己的筆記,分享自己的經驗等等。
究其原因,分享是一種社交。社交因素構成了學習的驅動力。
第二坑:讓別人聽懂,太難了
前面提過,費曼學習法實際上是以輸出來促進輸入,或者說你不僅得自己理解,還要讓別人也能理解。
很多人把讓別人聽懂當作是檢驗學習者是否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聽上去很有道理,但這個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的掌握水平。
用自己的語言把學到的知識講給別人,相當於對知識的吸收、理解和重組再加工。這已經跨越了學習的三個層次了。
如果要別人能夠理解,就不只是考察輸出者的理解能力,而是考察是兩項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別說孩子了,就算成人要把自己的業務講到外行能夠理解,也是很難的。
在達到可理解的輸出上,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如果要強調深入淺出的話,則表達能力可能更重要。
我們知道,不少科普讀物的作者是科學家兼作家。但是並非科研水平最高的科學家才能成為科普作家,而是文學功底較強的科學家才能成為科普作家。
比如This is Going to Hurt (中文版為《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這本暢銷書的作者Adam Kay曾經是一名婦產科醫生,現在是英國的喜劇演員、作家和暢銷書作者。他除了這本書,還曾經出版多本兒童生物科普讀物,深受好評。這可不是其他婦產科醫生能夠辦到的。
還有科學家Mark Miodownik,是倫敦大學材料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學會會士。他寫過兩本知名科普讀物Stuff Matters和Liquid Rules,文筆堪稱一絕。
在影片和音訊節目上也是如此。我們看到像李永樂這樣的老師來做影片博主。但是更多的科普電視節目可能是職業主持人負責的。這些職業主持人同時也可以做其他型別的節目。
這些科普作家或者博主能夠將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眾,正如孩子在費曼學習法中需要將所學知識講給他人理解一樣,都需要強大的表達能力。對於孩子而言,要跨越理解和表達這兩個難關,並非易事。
如何避坑?很簡單,降低期待。
費曼學習法是一項工具,而不是過程。我們並不是要學習者交出一份完美的輸出作品,而是希望輸出者在努力讓別人理解的過程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所以聽眾的反饋就很重要。
如果是一個對相關問題非常瞭解的聽眾,比如父母或者老師,我的建議是多提問,多鼓勵,少給負面的評論。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去反思,並且進一步深入學習。
但是更好的辦法,是選擇對該主題不太瞭解但是有興趣的聽眾。
當聽眾對相關領域不瞭解的時候,她/他的期待就不高,反饋也很真實。如果對方聽不懂,孩子也容易接受,不至於傷害自尊,還會去努力改進;如果對方聽懂了,孩子也更容易產生成就感。
第三坑:短期不一定見效
大家聽到費曼學習法,往往會很激動,覺得自己或者自己孩子使用這個方法,也會成為費曼這樣的大學霸。
你想多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學習方法是費曼提出的,而不是某個學渣提出的呢?
我們經常看到學霸分享和講題,而且越講越開心,越覺得有收穫。但是我們很少見到學渣講題,或者聽說過學渣講題事眉飛色舞,並因此學習突飛猛進。
因為這種方法更適合培優。 
剛才談過,費曼學習法看似很輕鬆,實際是跨越三個層次的學習,並且要求同時具備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可以達到完美效果。
這意味著,普通學生要採取這種方法來學習,很難立刻見效,甚至可能持續受挫,所以需要更大的耐心和韌性。這好比逆流而上,雖然很勵志,但是慢。
費曼學習法的確好,但是同時還存在在其他的普通學習方法——上課聽講,做作業和考試,整理錯題本,根據反饋進行調整,並且在老師的指導繼續學習。
有這麼多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又那麼緊張,當然可以用見效最快的一種,而不一定是見效慢但是效果好的那種。
那麼,如果普通學生依然想用費曼學習法,可不可以呢?
當然可以。
我們家兩娃雖然不能說是學渣,但肯定也不是什麼天才。他們能用這種辦法,別人也能用。不過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還是降低期待。孩子自己要降低期待,父母更要降低期待。
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父母不參與。比如我家老二鬧鬧的英文小說已經寫了19章,但是他只給我看過開頭的四章。 
第二是選擇特別需要積累、理解和表達的學習科目。
什麼是需要積累的學習內容呢?
比如語言學習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特別重視長期的積累。這種科目的學習本來見效就不會快,又同時涉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就特別適合用費曼學習法。
又比如我自己,高三複習歷史和文言文的時候,會自己做思維導圖,然後自己錄音。整整一年,我持續做思維導圖,每天晚上入睡前聽錄音,分析自己梳理的知識點是否有疏漏,逐步去積累和重組瑣碎的知識點。 
這種透過費曼學習法進行知識內化的方式,在某些學科上優勢明顯。然而在藝術、體育等領域,費曼學習法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完全可以針對不同孩子和學科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避坑指南
綜上所述,費曼學習法很好,但是有坑。避坑也不難,只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項:
1 選擇對相關主題感興趣且不是特別瞭解的聽眾
從年齡來看,首選同學或者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他們更容易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如果必須是大人,最好是有兒童教學經驗或者懂得孩子的大人。也可以是愛孩子且相對寬容的長輩。如果是一個比較社恐的學習者,甚至可以不找聽眾,而是自言自語。
最不合適的就是對孩子期望較高且要求嚴格的家長。
2 選擇多種方式來進行學習
在運用費曼學習法時,選擇多種方式進行輸出學習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於避免因單一輸出方式帶來的問題,還能更好地發揮費曼學習法的效果。
不同的輸出方式,難度也不同,對學習者的激勵也不同。
從口頭輸出來說,包括自言自語、簡單交流、講題、演講到授課等形式;從文字輸出來說,從總結筆記、寫思維導圖、出題、寫作文甚至寫書都算輸出。
3 根據反饋持續精進
輸出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之所以需要聽眾,實際上是需要有獲得反饋。所以學習者需要特別關注對方的反饋,然後想辦法改進。
從家長的角度,我們需要儘量鼓勵孩子,讓他們從積極的反饋獲得信心,但是也要提醒他們,把負面反饋視為改進的機會。
我們需要關注反饋的細節而不是傾向性。反饋可以是負面的,但必須具體。因為對方不明白的地方,可能正是自己的知識盲區或者邏輯漏洞。
4 堅持做下去
學習本身是一個反覆迭代的過程,費曼學習法中的輸入與輸出亦是如此。
當學習者完成一次輸出閉環,例如給他人講題後,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進而促使其再次調整學習策略。如此迴圈往復,學習者對於知識概念的理解會逐步深化,從最初的淺層認知過渡到深入理解,並且在不斷向他人輸出知識的過程中,又能將複雜的知識以更簡潔明瞭的方式呈現,實現知識掌握從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的良性發展。
所以,剛開始用費曼學習法碰上困難,別打退堂鼓;就算把題講好了,也別就這麼停下。踏踏實實地一直用這個方法學習,說不定哪天,你或者你的孩子也能像費曼那樣遊刃有餘。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