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叔的暑期檔測評還在繼續。
這次的電影是,《神奇4俠:初露鋒芒》。
本來,魚叔對超英片,已經脫敏了。
奈何這是漫威今年最寄予厚望的A級大片,製作+宣發的預算更是提到了驚人的5億美元。
而且,國外爛番茄的口碑率先出爐,新鮮度飆到87%。
碾壓歷代《神奇四俠》。

這就勾起了魚叔的興趣。
但與此前的《超人》有著同樣的宿命,在中國市場,又一次崩了。
上映僅5天,票房佔比已不到1%。

這種國外國內冰火兩重天的現象,魚叔認為,值得好好聊一下。
《神奇4俠:初露鋒芒》
The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


《神奇4俠》可以算得上是漫威史上最特殊的IP。
它是漫威在60年代復興時的開山之作。
講的是四名宇航員由於受到宇宙射線輻射而變異,獲得四種不同超能力。
從此,分別以神奇先生、隱形女俠、霹靂火、石頭人的稱號,組成了神奇四俠。
打擊犯罪,保護地球。
漫威旗下第一支超級英雄團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這個故事自誕生以來就非常暢銷,還打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漫畫」的口號。
然而,影視化卻做得十分不盡如人意。
《神奇4俠》的版權一直不在漫威自己手中。
而是在福克斯那裡。
每隔十年,福克斯就會拿出來拍一次。
但一次比一次撲街。
最初可以追溯到1994年美國與德國合拍的《神奇4俠》。
其實這一版1992年就拍攝完成,成本只有100萬美元。
只用了25天就匆匆拍完了事。
這麼做,其實是出於延長這個IP版權期。

接著就是大眾意義上最熟知的2005年版。

這個版本的霹靂火,由後來的「美國隊長」飾演。

並在去年的《死侍與金剛狼》中玩了次梗、刷了一把情懷。

其它就沒什麼亮點了。
至於2015年的版本,更不用說了。
4.8的豆瓣分數就可以代表一切。

如今,到了第三個十年,版權終於回到了漫威這個老本家。
《神奇4俠:初露鋒芒》也成為漫威電影宇宙第六階段重要的開山之作,它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因此,漫威影業拿出5億美元的預算,重啟了這一專案。
從海外的口碑和票房來看,挺成功的。
87%的爛番茄新鮮度、93%的觀眾喜愛度以及IMDb評分7.5,都是這個IP的歷史最好表現。

更有人將之稱為「漫威迄今為止最強大的電影」。

必須要說,本片的質感相較於前作,的確有了質的飛昇。
尤其是全片主打的「復古未來主義」。

值得一提,本片的導演是豆瓣9.0高分劇《旺達幻視》的導演馬特·沙克曼。

當初這部劇也是因為濃濃復古風而出圈了一下。
所以說在展現復古未來的視覺上,他手拿把掐。

各種明豔的大色塊碰撞+高科技質感拉滿的各種裝置+60年代時尚造型風格,讓人在視覺上有了不一樣的趣味感受。

另外,本片在演員的選取上也各有亮點。
Hot Daddy佩德羅·帕斯卡的神奇先生,別有一番風味。
凡妮莎·柯比的隱形女,沿襲了一直以來這一形象性感美麗的外貌,還多了不少成熟與智慧的魅力。
約瑟夫·奎恩的霹靂火,也在原本角色風流不羈的基礎上,演繹出一種可靠感。
至於艾邦·摩斯–巴克拉赫的石頭人,則擔起全片的萌點。
這樣四個人的組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國內觀眾,最初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也不低。
還一度成為豆瓣2025年最期待的電影之一。
然而,比起海外的「三十年最佳表現」,本片卻在內地卻遭遇了滑鐵盧。
豆瓣僅6.2。

口碑兩極分化尤其嚴重。
有人說漫威再一次不出意料地讓人失望了。

有人斷言漫威開啟了新篇章,達到新高度。

等等,這一場面好像有些熟悉。
上一次爭議如此強勁的電影,就是上映沒有多久的《超人》。
不過,即便是同樣口碑分化,但二者的原因有很大不同。
其實《超人》在國內的失敗,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水土不服」。
畢竟其中的指涉與探討的議題,對於國內的觀眾而言有些遙遠,無法達成共情。

但《神奇4俠》更多的還是電影本身的問題。
一方面,本片的故事太薄弱、邏輯太降智。
本片故事線非常簡單單一,就是「電車問題」。
*****以下涉及劇透*****
故事初始,隱形女和神奇先生,即將迎來他們期待已久的孩子。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名為銀影俠的外星來者降臨地球。
宣告行星吞噬者,即將毀滅地球。

身為地球守衛者的神奇4俠,循著銀影俠的蹤跡找到了吞星噬者。
吞星噬者表明自己可以放過地球,條件是隱形女與神奇先生交出自己的孩子。
因為這個孩子擁有足以填滿他無窮飢餓慾望的宇宙能量。
不用想,他們是不會同意的。
這一決定必然惹怒了地球上其他人。

是否要用一個孩子的性命,去換地球數十億人的安全。
這個問題雖不新鮮,但其中關於人性、道德的討論仍舊有很大的空間。
但是本片卻將這個議題全部塞進了「we are family」這樣一個老套的主題中。
無論是神奇4俠之間的真實家人,還是全地球人類之間的聯絡,電影都在不停強調其中的羈絆。

這麼做並非不可以,只是不能像這部電影這般空喊口號。
曾經人們將神奇4俠視為保護自己的神,現在卻是全人類的背叛者,這中間的拉扯與糾結很值得討論一下。
但電影卻完全無視這些內容。
只是讓蘇珊抱著孩子,對著抗議的人們說:我不會為了孩子犧牲地球所有人,也不會為了地球所有人犧牲我的孩子。

這中間的對抗、割裂、分歧就這麼被抹平了。
而最後反派之一的銀影人的良心發現同樣也是靠「家人之力」喚醒,並且同樣沒有足夠的鋪墊。
整體就顯得非常的低智。

另一方面,則是超能展現不足,失去超英電影的最大趣味。
人們之所以會喜歡看超英電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歡裡面超燃的戰鬥場面。
各種超能力齊上陣,用各種視覺奇觀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
然而本片在展現神奇4俠超能力的方面,非常小氣。
除了開篇的「回憶」部分,為了介紹四人不同的能力,分別給了一些時長來展現其能力。

其餘有近乎三分之二的時間幾乎都是文戲。
雖然2005版的故事令人詬病,但其中對超能力的展現可是十足的,尤其是神奇先生的身體運用方面。
但本片最多隻是停留在神奇先生伸長胳膊拿東西。
更不要奢求看到與《復聯1》最後一樣高燃的團戰場面。
本片幾乎可以說是隱形女的solo秀。

而且魚叔真的想問一句,漫威什麼時候可以放棄「打嘴炮」這一點。
神奇4俠找吞星噬者是為了談判,霹靂火說服銀影俠是用聊當年,說服反對者也是靠演講。
如果一部超英電影全靠角色喊口號來解決問題,那還算什麼超英?

其實,漫威作品撲街在這幾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尤其在初代復仇者們接連畢業後,幾乎是拍一部爛一部。
除了作品質量本身不行,還是因為現在觀眾已經不太吃超級英雄這一套了。
畢竟現在已經來到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祛魅化與全球文化的「去中心化」的時代。
「靠一個人拯救世界」的敘事已經不再吸引人。

一直以來,漫威超級英雄敘事走的道路都是:
個人英雄的「起源—挫折—成長—宇宙危機—英雄建立」的模式。
即便是《復仇者聯盟》這樣的群像戲,也不過是在不斷強調「個人強力」的基礎上增加「內鬥—集結」的環節。

這種敘事模式,在一切向好的經濟上行時期是錦上添花。
然而,當人們經歷了疫情、氣候災難、AI失業、戰爭等需要靠「全球協作才能活命」的現實困境後。
人們意識到,銀幕上那些靠個人力量擊飛外星威脅的英雄,反而更像諷刺。
並且過去「英雄就等同於正義」的觀點,在現下也出現了「一個人掌握絕對力量本身就被視為危險」的質疑。

在各種現實面前,人們已經不再需要等待一個「神」來拯救自己,更多是想知道一個普通人如何才能在這樣一個世界上生存下去。
漫威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幾年也開始逐漸轉型。
像是早年從《復仇聯盟2》最後的索科維亞大戰開始到《美國隊長3:內戰》,就開始討論個人絕對力量存在的合理性。

《黑豹》的出現,開始將人種話題放置於超英型別之中。

後來的《銀河護衛隊》《雷霆特工隊》更是開始展現小人物的群體力量。

這次的《神奇4俠》更是如此。
作為最有名的「家庭」,它其實是從「個人英雄神話」到「我們一起活下去」。
片中,神奇先生提出的第一個解決吞星噬者危機的方法,就是集中全世界的力量,建設出一個可以將地球傳送到難以被發現的地方的裝置。
可惜套路的設定、懸浮的邏輯、淺顯的表達都浪費了這個ip原本該有的價值。

魚叔還發現漫威陷入一種名為「未來會更好」的迷思中。
即,為了製造群像吸引力,將所有其他個人電影拍攝的都像大型預告片。

而且還熱衷於炒冷飯。
就像小羅伯特·唐尼出演毀滅博士這一決定。
也不知道當他真的出演後,觀眾會不會出戲。
轉念一想,用一個曾經用《鋼鐵俠》拯救漫威電影宇宙的人,再次試圖挽救處於頹勢的漫威超英世界。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個人英雄主義?
這樣看來,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後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旺達的托馬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