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的困局:幹不完的臨床工作、越來越低的收入、一不小心成了醫技科室

麻醉醫生,這個只有上班時間固定的群體,每天穿梭於醫院多個科室之間:麻醉科、手術室、各個外科、ICU、腔鏡中心、產科……
為什麼只有上班時間固定?
因為,誰也無法預料手術能幾點鐘做完、術前訪視過程情況是否複雜、分娩鎮痛孕婦是否容易穿刺。一旦忙完,太陽早已回家。
如果是年輕醫生,相信不太會白天回家。因為,一直都是披星戴月,只認得晚上的路。
然而,儘管很忙,麻醉醫生的收入一直都不讓人滿意。
有些醫院,分配工作或者負責的時候,麻醉科是臨床科室。一旦涉及到福利或者獎金的時候,麻醉科立刻就成了醫技科室。
即便是這樣,這個群體仍然以患者安全為重、以患者加速康復為重:
可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影響到心情或者動力,而一旦看到患者生命指標處於危險的時候,連續奮戰幾天幾夜是很正常的。
儘管很累,但如果患者需要在全麻的基礎上加一個椎管內穿刺或者什麼神經阻滯,麻醉醫生會毫不猶豫的拿來穿刺包。
日子一天一天過,儘管感受到了收入越來越少,但考慮到醫院整體收入在下降,外科估計也不好過,只能寬慰自己要繼續努力。
然而,最近傳出某些醫院公然將麻醉科列為醫技科室了。其理由是,國家大力推廣“三明模式”。
就想問一下:“三明模式”不是要實現“三醫聯動”(醫院、醫藥、醫保),降低老百姓看病壓力,同時提升醫護人員待遇嗎?
如果讓麻醉科成為醫技科室,麻醉科勢必遭受醫院管理層面的弱視或者其他臨床科室的排擠。到時候,還能有“三明模式”預期的“提高收入、提高動力”的效果嗎?
再者,麻醉科的工作並不是簡單的工作量問題,這就是一個拿自己的辛苦、專業能力換病人健康、安全的問題。
也就是說,只談工資、不談動力,病人安全應該問題不大,但什麼加速術後康復可能就是一個偽命題了。
這是因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病人出了手術室就與我無關。病人術後疼痛的問題,看似術後才疼的,但麻醉科如果在術中做好“預防性鎮痛”就可以大機率避免。
但是,如果把外科和麻醉科的收入差距繼續拉大,不排除有些麻醉科會希望拿著高收入的外科來承擔術後鎮痛工作。病人是在外科病房,病人的安全、鎮痛、預防各種併發症等工作理應由外科承擔。
再者,學科的嚴峻是令人震驚的:目前,隨著各個外科逐漸細分,外科醫生的綜合能力與日劇下。比如,十幾年之前的外科醫生還會看心電圖、還會用聽診器,現在的外科未必了。
這樣的外科趨勢,要求麻醉科需要具備更多的綜合能力來幫助外科確保病人安全以及術後加速康復。
如果現在把麻醉科歸到醫技科室,真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大家認為這是麻醉科的一廂情願,大家可以參加下面的投票,看看大家的意見,也歡迎大家把這篇文章轉發給外科醫生,讓他們選,要不要忽視麻醉科?日常工作中,誰是外科的真朋友,他們很清楚!
請大家投票、轉發,謝謝!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