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元修腳,撐起一門百億生意

向千億帝國奔跑。
作者 I 張思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顯微故事”
(ID:xianweigushi)
在許多城市,一家名為“鄭遠元”的連鎖品牌修腳房幾乎成了街邊一景。
鄭遠元修腳房遍佈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甚至中小縣城,也不乏它的身影。
這些修腳房大多單次服務價格不超過100元,卻都處於城市中心地段,這不禁讓人疑惑:在房租、人力成本如此高昂、實體店紛紛喊苦的當下,這些店能賺到錢嗎?
經過相關資料的查證,鄭遠元居然是個百億帝國,目前全國門店超過8000多家,服務堪稱“修腳界的海底撈”,收費則是“蜜雪冰城”,涉足行業之多則對標“小米”。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好多家鄭遠元,而且每一家都是老店,也是附近最堅挺的小店。"
帶著對這個帝國的好奇,作者走訪了不同地方的鄭遠元,打算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一家擁有4萬名員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故事。

以下就是關於這個鄭遠元修腳房的故事:
街邊的百億帝國
如果不是查詢了“鄭遠元”官網,你肯定很難想象,這個家樓下的修腳房如今已經在全國有了近萬家分店,是個龐大的“修腳帝國”。
資料顯示,“鄭遠元”有超8000店鋪分佈在全國,透過標準化的管控後,這些“鄭遠元”店鋪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他們大多分佈在二三線城市中心的居民區底商,面積不到50平左右,招牌都清一色地使用紅色顯眼字型突出“鄭遠元"。門店裡擺著一排排帶腳凳的沙發,牆面上掛著足部經絡圖和價格表。
“鄭遠元”提供的服務和價格也很親民,修腳加上按摩,一條龍下來收費從70元到300元不等,如果有會員卡還可以再打7折。
看起來就是一家專注居民服務的平價小店,很難讓人把它和“百億帝國”聯想起來。
但每一位在鄭遠元工作過的修腳技師都清楚,老闆到底有多賺錢。
在上海市長寧區鄭遠元門店工作的陳師傅簡單算了一下,僅他所在的小店,平均每天能服務70個客戶,客單價在84元左右,每一單扣除師傅提成的30元及水電房租之後,剩餘的費用都會交給公司。
除了修腳按摩,鄭遠元還有精油推背、治療灰指甲專案、足部產品等產品,售價從298元到1000元不等。
“店裡的技師們每天就能給公司創造3000元的正向收益,一個月就有近10萬利潤”。
“每個月18號是會員日,這一天這個收益還會翻上幾倍”,陳師傅回憶,僅3月的會員日,他所在的40平小店,就完成了3萬元的充值,還有不少沒趕上充值的客戶囑咐他“下個月一定要給自己留位置”。
“去年鄭遠元營收有140億,都是我們這樣的小店修出來的。”陳師傅自豪地說。
此外,店內使用的修腳和按摩產品都有專門的供應商提供。陳師傅說,連店裡擦腳用的一次性用紙也有專屬供貨商,“這家企業就是抱上‘鄭遠元的大腿’,成了大企業。”
圖 | 店中所用的一次性紙張
在創始人鄭遠元的老家陝西安康市,還有鄭遠元開設的培訓學校。學校對就業人群進行修腳培訓,畢業後直接把學員送到門店工作。
有報道提到此舉直接帶動當地超4萬人就業,也讓紫陽縣從貧困縣一躍成為“宇宙第一修腳”帝國所在地。
然而,如果你想加盟這樣一家修腳店,門檻卻不低,首先就要考核店鋪選址的位置。其加盟商要求中顯示,“店鋪位置必須是當地市中心,人流量大,消費力高的地段”。
這些地方往往租金也相對昂貴。以陳師傅的店鋪舉例,“我們這個門店,是全上海或者全國租金最貴的地段之一,營業已經有好幾年了,周圍的店鋪換了幾茬,只有我們沒變。”
陳師傅有些驕傲地說,“今年我們全國店鋪或許會破萬家。”
一個百億帝國,若隱若現。
百億帝國煉成史
修腳不算是新生意,也談不上什麼風口,但為何唯獨鄭遠元能像病毒一樣快速擴散到全國各大中小城市?
這背後鄭遠元踩中了怎樣的時運?
加盟這樣一家修腳店是否有機會跟著分一杯羹?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開始研究起鄭遠元的發家史。
鄭遠元本人並不年長,他1983年出生,是一個陝西安康貧困農村家庭的孩子。當地多山脈,交通閉塞,許多年輕人唯一齣路就是外出打工。
鄭遠元也不例外,因家境貧寒,他初中輟學後就去煤礦打工,17歲後又去四川達州投奔親戚找出路。
在四川時,鄭遠元跟著姨父學會了修腳,並在20歲開始做修腳技師。從那以後,“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4年後,鄭遠元依靠不錯的手藝幫當地一官員治好了困擾多年的足底問題,在當地小有名氣,他趁熱打鐵,利用積攢多年的積蓄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修腳房。

就這樣,3年內鄭遠元修腳房逐步從一家門店變成品牌連鎖,最終鄭遠元也註冊了“陝西服務連鎖有限公司”,從修腳工“逆襲”成為連鎖修腳房的老闆。
但修腳並不是一個技術門檻高的生意,也遠不足以讓它最終邁向“百億帝國”。
轉變發生2006年。那一年,一句“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問我怎麼辦,馬上用亮甲”的廣告語火遍大江南北,讓所有人都知道了“亮甲”——樂泰藥業新一代亮甲牌灰指(趾)甲專用盒。
這個廣告還有個作用,讓普通人開始從灰指甲的傳染性,進而關注自己的足部健康問題,加上莆田系醫生治療灰指甲的廣告也無孔不入,修腳需求激增。
鄭遠元也在這時進入了保健品領域,開始製作一些足部產品放在店鋪中售賣。實際上,修腳收費低,利潤有限,最賺錢的還是這些保健品所帶來的收益。
高額利潤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2014年鄭遠元正式成立了“遠元集團”,也是這一年,紫陽縣開始和鄭遠元合作,透過在當地設培訓學校,鄭遠元提供工作模式,合作培養人才。
此外,鄭遠元也開放了加盟模式,2013年,鄭遠元有450家店,到2015年,鄭遠元就有了748家門店,後來增速更是達到指數級。
百億帝國之所以龐大,還在於涉足的業務之廣。
在西安、上海松江等地,鄭遠元新開了高階會所業務同時還佈局理療館,而遠元集團的產業佈局甚至開始涉及生物科技、影視傳媒、教育、裝修、投資、科技等多個模組。
這家修腳房的夢想還不止步於此,在其集團官網上還構建了一個更宏大的目標——5年內市值要千億、全球50000家門店,打造5家上市公司。
如今,這家百億帝國,正開始向千億帝國奔跑。
流水的技師,鐵打的修腳房
儘管鄭遠元的企業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在一線的修腳房技師卻絲毫感受不到“幸福”。

修腳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規模越大,員工越多,人力成本也就越高。
在早期關於鄭遠元修腳房的報道中,都會提到“有保底收入、工作穩定”這一點——也正是如此,才扭轉了當地人關於修腳的看法,加入到修腳行業。
“實際上除了公司管理人員有底薪外,我們店長和一線技師是沒有五險一金和底薪的,純靠提成收入”,在上海靜安區鄭遠遠修腳房做修腳師傅的李師傅介紹,他每天需要服務7-8名客人,月收入約在8000元左右。
因純靠提成收入,所以師傅收入的高低和上工時間掛鉤,“做的客人越多、工作時間越長,則收入越高”。
這也導致,看上去師傅們做的是計件工資,但卻被綁在了店裡——修腳的高峰期多集中在下班後到晚間11點之間,為防止搶客人,所有店內師傅們都採用“輪流叫號”制,即輪流服務進店客人,排到誰就是誰。
所以大部分鄭遠元師傅一有時間就會守在店裡,以免有客人進店自己錯過了服務,因此每個師傅每天在崗時間超過14小時,而且忙碌起來連飯都沒時間吃——不少師傅,兜裡都揣著糖,一旦低血糖後,會立即食用。
這樣的模式之下,師傅們也幾乎全年無休,李師傅形容自己,“到上海5年了,還沒逛過上海”。
同樣因為純提成無底薪,無五險一金的模式,也導致了一些行業亂象。
比如,利用充值套路留住消費者。
修腳是典型的低價、高頻消費,透過攬充,可以鎖定客源,在鄭遠元修腳房,推銷充值已成了“心照不宣”的秘密。
同時為了能夠保障回頭客,充值還設定了一定門檻,如300元起衝,且300元在消費後一定無法正好消耗完畢,客戶們只能選擇繼續充值享受優惠,或者放棄餘額。
留住消費者後,師傅們也會盡量想辦法推銷產品。
“修腳提成很低,相比之下售賣產品提成高,所以很多師傅們推薦產品和其他附加服務”,李師傅指了指身後櫃子上的一排別有使用者名稱字的檔案盒,這些消費者大多是周圍有些年紀、愛養生的居民,也是保健品廣告的目標群體,“給他們推銷時候,也會誇大他們的身體情況。”
圖 | 店中放置的產品
這些回頭客終會有無法抵抗推銷的時刻,買下附加產品。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社交平臺上,不少鄭遠元修腳房評分低、稱其存在惡意消費、推銷等行為。
此外,因不買五險一金,入職、離職手續簡單,“未成年”修腳工在修腳房裡也數見不鮮,“加上店裡多是知根知底的老鄉,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
修腳帝國的困境
眼下,修腳市場也不再有想象中的廣袤。
“修腳”是沒有賬期、不賒賬、門檻低、盈利快的小本生意,但不是每個城市剛需性消費,且受當地收入、消費觀念影響嚴重,還不如足浴的消費頻次高。
因此主打“下沉”的“鄭遠元”並沒有真正下沉,而是在江浙滬、廣東等經濟環境較好地區,或者省會城市紮根。
這些城市商業競爭激烈,也是“修腳房”們想要爭奪的地方,有時候一條街上就有四五家修腳房。為了圈住客戶,修腳房價格戰、引流、挖師傅等“商戰”行為層出不窮。
鄭遠元作為“龍頭老大”,更是需要大體量的客戶群才能維持其發展,所以也被迫加入了這場“拉新”搶佔市場的份額的戰鬥——除了維持低價服務、新增推背、spa等服務,“鄭遠元修腳房”今年也開始策劃如會員日活動,來刺激使用者充值消費。
與此同時,為達成擴張目標,“鄭遠元修腳房”也在對外招募加盟商,隨之而來的品牌宣傳成本也迅速上漲。
而“遠元”集團在新的業務探索上,似乎未取得預期。
雖然已開始擁抱AI、生物工程,但目前相關業務也是圍繞“修腳”展開。
換句話說,創始人的基因決定了企業基因,從“修腳”起價的遠元集團,很難摘掉、也摘不掉修腳的帽子,只能繼續在“修腳”屆擴張。
某種程度上來說,怎麼也走不出“修腳”的業務模組,只能在連鎖規模上做文章,似乎是修腳行業面臨的共同困境。
急速擴張之下,人才缺口的弊端也凸顯,開始制約著公司的發展。
儘管早在2014年,鄭遠元就和紫陽縣政府達成了合作,透過和當地政府開設技術培訓學校、免費教授當地人技術、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來為修腳房培養人才,僅12天,鄭遠元學校即可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技師。
“流水線”方式的培養人才的弊端,在技師們走上工作崗位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修腳按摩不像蜜雪冰城售賣的奶茶等產品,可以標準化到每一杯產品原材料各新增多少。
“修腳”服務是一種非標產品,會因為師傅們的年齡、性別、以及經驗、不同學校鄭遠元學習的手法有所差別。
為了標準化服務,“鄭遠元修腳房”引入了許多“系統”工具來監督師傅們的工作。
如安裝了監控,每月巡查的方式來檢查師傅們的動作;透過計時器來“提醒”師傅們的效率……
長期超負荷勞作之下,一部分師傅職業病嚴重,另一部分師傅則深諳“摸魚”之道,鄭遠元的標準化之路依舊長路漫漫。
人員流失,是修腳行業必須共同的難題。
雖然“鄭遠元修腳房”號稱提供了明確的晉升機制,但對於擁有超4萬名一線員工的企業來說,晉升通道還是太狹窄,不少師傅都會將“鄭遠元修腳房”當作進城的跳板——學習一手技術後,透過老鄉帶領來到城市,再謀求出路。
其中不少人,在賺得一筆資金後,會選擇自己轉身做老闆,同時帶走店裡的員工及熟客。
人員的“從業素質”,更是鄭遠元等修腳房想要擴張的桎梏。
為方便管理,“鄭遠元修腳房”很早就開始搭建了線上管理系統,只需要員工線上操作充值、扣費等業務,總部就透過終端進行管理。
“但師傅們讀書並不多”,在長寧區一家鄭遠元做技師的師傅介紹,連鎖修腳房因收費低,相當大部分的從業者為中年人、文化水平在中年以下,對電腦使用並不熟悉。
“合規”也是鄭遠元等修腳房需要面對的另一重難題。
鄭遠元店中的大部分盈利來源於產品消耗,但是店中許多產品沒有生產備案,只是打上了“店內專用”的牌子,存在一定隱患。
在對產品治療功能、誇大宣傳上監管越來越嚴的當下,宣傳“治療”功能的修腳房們無異於正在走鋼絲——或許一個政策出臺,就會掀起驚濤駭浪。
因此對想要稱霸“全球”的鄭遠元和其他品牌的修腳房來說,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由顯微故事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