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2010 年,Liwer 從英國留學畢業後來到北京,
早年從事體育賽事行業,
10 年間輾轉換過幾套房子,
2021 年,她買下位於四五環之間的一套複式住宅,
邀請設計師李橙一起改造。
改造持續了三年,
改出了 4 層獨立空間;
“空間基本全部打通,重新組合,
把所有功能空間都垂直摞起來,
一個垂直劃分的房子。”

朝南的挑高的客廳
整個家以中世紀的現代主義風格為主,
不少元素致敬建築大師經典住宅:
有賴特的“混凝土磚”鋪設在天花和牆面;
隨處可見的柚木牆、地面、天花,
致敬路易斯·康住宅設計中的“木”元素,
樸素優雅;
弧形樓梯則致敬了貝聿銘自宅的旋轉樓梯,
將方圓納入一屋之中。

屋主Liwer

所有功能區都垂直劃分
3月中旬,一條來到北京拜訪Liwer的家,
和她聊了聊一年來的居住感受,
“現在我一天12~16個小時是在家的,
這個空間讓我平靜下來,
衣服、鞋子、包這些慢慢就捨棄了,
真的開始關注自己內心需要什麼。”
自 述:Liwer
編 輯:秦 楚
責編:陳子文


改造後每一層變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空間
2010 年,我從英國留學畢業後來到北京,之前從事體育賽事的相關工作,因為大部分體育資源都在這裡,便定居下來。我自己是一個建築愛好者,對於住宅,希望能找到一個結構性比較強的空間,不是隻透過軟裝,而是能夠透過它的整個建築構造去進行一些改造。
這個房子在四環到五環之間,面積差不多220平,目前是我和我的貓一起居住。
原始條件是一個典型的錯層複式,4居室,總層高7米6。原始戶型每層房間過小,二層以上都是半層,甚至有一些地方是三分之一層,空間非常割裂。我們大膽地改造了一下,從2021年一直改到了2024年。

一層客廳區域

一層餐廚一體區域
首先做整合,將破碎的功能區全部拆除,進行重組,讓每一層變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空間。實際上它是把所有功能都垂直摞起來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垂直劃分的房子。
一層打掉了原本的臥室,變成完全對外的公共區域。朝南部分是挑高的客廳,廚房打通做了餐廚一體。
朋友來了都問,你怎麼把一樓的臥室給打掉了,我是覺得首先父母現在這個年紀也不大,隨著科技發展人的壽命一直在延長,沒必要為了20年、30年之後的擔憂去限制現在的空間使用。

二層老人房
我們就把一層的老人房放到了二層,壓縮了一點點臥室的面積,把更大的空間給到了書房,二層衣帽間和衛生間也是全部打通。這樣二層便是完整的父母的空間,他們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到互不打擾。我父親習慣早起,有時候四五點天沒亮,他就可以在書房開電腦看一下新聞。

三層主臥區域

四層禮佛和收納空間
三層是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區域,設立了主臥。
四層是禮佛的區域,及收納空間。

隨著樓梯向上,私密性逐漸遞增
隨著一層層垂直向上,私密性是逐漸遞增的。同時上樓梯的路徑,頂面沒有任何直射燈,而是用壁燈的方式,它是一個觀感從明亮逐漸變暗的過程,能感受到空間的變化。


室內以中世紀現代主義風格為主
室內空間主要是中世紀現代主義風格,加入了一些MCM風格(中古風),我還喜歡包豪斯,也做了一些小的融合。
我很喜歡建築設計,所以經常會看一些國外大師的住宅案例,之前在英國學習旅居時,每個週末都會去不同的城市去觀察當地的建築。所以在做這個房子的時候,也致敬了當時很多的經典住宅案例。

室內使用大量木材,溫潤質樸
我自己看路易斯·康的作品比較多,他的木屋住宅,樸素又優雅。這個空間立面上80%左右的都是木質,主要是以柚木為主,我特別喜歡木質,它表面的油潤及氧化,經歷過幾十年的沉澱非常有味道。

隨處可見的柚木板
那個時代的建築師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建築比例,包括裝飾面板、窗洞、屋簷等,都是非常講究嚴謹的數學邏輯關係的。設計師李橙認為比較能夠代表那個時期的建築師是賴特,就對賴特自宅比例、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從內裝角度,把這些比例進行一些精準的對照,從而完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致敬。

廚房牆壁的分割對應客廳牆面柚木板的比例
牆面上柚木板的劃分也是經過比例推敲的,前後大概做了4版方案,最後用的是按照窗戶的1/3比例進行分割,牆面的大格子對應著窗戶的中格子。
廚房這面牆被分成三段,切分時,對照客廳牆面柚木板的2/3部分,延續這條線過來,去進行一個呼應,這些比例、模數(設計中選定的標準尺寸單位,用於協調建築構配件)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協調的視覺效果。

天花上石膏磚和木材的不同材質拼接,也劃分了玄關區域和會客區域
設計師還將賴特的恩尼斯住宅中的磚進行1:1的復刻建模、開模定製,做成石膏磚,主要鋪設在天花和一層、三層的牆面上。

旋轉樓梯在方體空間中形成天圓地方
我比較喜歡直線,我喜歡的大師作品,比如路易斯·康、安藤忠雄他們都是用線條去塑造結構。室內整個的大架構是一個方體,唯獨這個旋轉樓梯,做了一個半弧,因為我特別喜歡貝聿銘自宅中的旋轉樓梯,它整個是橢圓形的,上面有一個天井,天光落下來非常漂亮。
如此,將方圓納入一屋之中,天圓地方。二層書房和浴室的玻璃磚,整體也是方形,中間是個圓,一塊小小的磚,也很好地呼應了整個空間的結構語言。


我之前做體育賽事天南地北地跑,中年後,轉行跟朋友一起做餐廳。以前我比較社恐,不太希望和鄰居產生過多的溝通,過去好幾年一直住在五環外。但是2019年疫情發生後,被鎖在小區裡三個月,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讓我的想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跟鄰居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又能有一定的互通,最後我選擇了四五環之間的這個低密度小區。我之前對新房、新的東西是有執念的,後來逐漸發現沉澱越久的,反而是歷久彌新,是有文化底蘊存在的。

書櫃上放著Santa&Cole Zeleste燈;牆壁上為Mario Tsai蔡列超工作室Pagota燈
我經常喜歡去家居店淘一些傢俱,壓縮下其它生活費,攢一兩個月去買一把椅子,買一盞燈,看到這些收藏品的時候,就會非常開心。
我父親是當時恢復高考後第一代的大學生,從農村考學考出來的,所以我從小骨子裡受到的教育還是要節省一點,儘量用自己的知識、技能,賺來的這一些收入,換取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

卡爾維特椅Calvet Chair
這些傢俱不僅是我的收藏,還是對設計師的致敬,所以我才會去收一些原版。我臥室裡有一把收藏的高迪設計的椅子,北京的天氣實在太乾燥,椅子已經是有點開裂了,非常心疼。

放於臥室的漢斯·瓦格納PP129椅

左:潘通椅Panton Chair Duo;右:Eames lounge chair伊姆斯躺椅
以前,我會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好,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人可能都是有這樣的一個貪念,像我這個年紀馬上快38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真的開始關注自己內心需要什麼。
尤其疫情三年裡邊,你會真正冷靜下來去思考,我到底需要什麼?部分方面我選擇了低物慾,衣服、鞋子、包這些慢慢地就捨棄了。像鞋子當年是花了大價錢把它們收回來的,但10年裡邊很多都沒穿過,最後選擇捨棄,有些是捐贈了。

住的方面,我為什麼投入這麼多?我一天幾乎有12~16個小時是在家的,軟裝、傢俱,這是我的審美的體現,這個空間讓我安心,一個人的內在平靜了,安穩了之後,你的外在自然而然地也就發生變化。可以說我對自己的人生喜好,有了更明確的選擇。
以前無論從生活,從工作,我都是有嚴謹的1年規劃、3年規劃、5年規劃,現在反而沒有這些要求了,真正踐行活在當下。
部分圖片提供:周琛、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