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觀察員
近來,外媒大肆炒作“柬埔寨轉向西方”議題,意圖製造中柬關係出現裂痕的假象。
中國和柬埔寨是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的“鐵桿”朋友,這種輿論攻勢顯然意在離間兩國民心民意,進而撕裂中柬緊密關係,是再典型不過的輿論戰。
對美西方的這種伎倆,我們其實並不陌生,在俄烏衝突、臺海議題等多個領域,都已見識過類似的“輿論三板斧”。然而遺憾的是,也許是由於柬埔寨相對遙遠且關注度較低、大家不夠熟悉,不少自媒體此番都中了對手的離間計,跟著西方節奏跳起了舞。
這些情況表明,儘管我們在輿論戰場上打出過一些漂亮仗,但整體來看,道阻且長。
截圖自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公眾號
教科書一般的美國輿論攻勢
理論上,輿論戰是資訊戰、認知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透過控制資訊流動、塑造公眾認知來達成特定的政治目的。美國針對中國的輿論戰,通常採用選擇性的資訊釋出、渲染特定事件或製造虛假敘事等手段,來影響目標國的民眾及其領導層的態度,從而在國際關係中獲得戰略優勢。在柬埔寨問題上,美國透過對中柬關係的歪曲和炒作,試圖引發兩國之間的不信任甚至矛盾,進而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美國此輪輿論攻勢,堪稱教科書級別。首先,他們大肆宣揚官員訪問和軍艦停靠,將此前拜登政府官員的“試水”訪問(包括目前已失業的國際開發署署長)以及一艘美國軍艦的短暫停靠,包裝成“美國增加在柬埔寨影響力的證據”,進而暗示“柬埔寨正積極尋求制衡中國的影響力”“柬埔寨外交政策轉向西方”。這些活動雖然值得關注,但充其量只是區域內各方爭奪影響力的一部分,並不能被視為柬埔寨外交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證據。
另一個被西方媒體熱炒的話題是柬埔寨的德崇扶南運河建設專案。西方媒體極力渲染中國未對該專案提供資金支援,暗示中國經濟支援減少,從而破壞中柬合作關係。但實際上,這一敘事忽略了國際投資與外交的複雜性,尤其是考慮到柬方正尋求多元化資金來源的背景。中國對專案的慎重考量更多是出於對可行性和長遠利益的考慮,而非中柬關係惡化的標誌。1月28日,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微信公眾號釋出宣告,澄清了關於德崇扶南運河專案停工的謠言。

德崇扶南運河示意圖 亞洲週刊
此外,西方媒體還炒作中國對柬埔寨的新貸款相對較少,將其解讀為中柬關係惡化的訊號。然而,這一論調忽視了中柬之間長期深厚的經濟聯絡,包括中國對柬埔寨基礎設施的投資、貿易合作和旅遊交流。柬埔寨尋求多元化的金融來源,是其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並非中柬關係破裂的表現。中柬兩國依然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合作,根據柬埔寨政府今年1月底釋出的資料,自1994年至2024年,中國對柬埔寨的投資總額達到310億美元,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資來源國。
最後,西方媒體還大肆渲染新任柬埔寨領導人洪瑪奈的西方教育背景,試圖塑造其“親美”的形象,以此削弱中柬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洪瑪奈領導風格的務實性。他更多的是依據國家利益行事,而非單純受意識形態的左右。
泰國主流媒體《泰國日報》(The
Thairath)便分析認為,洪瑪奈的政治觀點與洪森相差不遠。他在西方接受教育這一點可能讓人產生誤解,認為他擁有西方的政治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事實上,他在英國和美國接受的是經濟學和軍事技術教育,並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哲學和理論。他繼承了父親的權力,執政的重點將是穩定和強化現狀,而非透過“自由改革”讓國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洪瑪奈接受央視新聞採訪
中國自媒體:與西方旋律共舞
美西方在中柬關係上的造謠生事和挑撥離間不可謂不賣力,但在歷經風雲變幻考驗的中柬傳統友誼面前,這些行為猶如蚍蜉撼樹,只能算是纖芥之疾。
真正值得擔憂的,是在這一相對陌生的輿論戰場上,中國國內輿論的表現。一些自媒體,甚至個別長期關注瀾滄江、湄公河區域國別問題的專業學術公眾號,也自覺或不自覺地跟隨西方敘事步伐,傳播所謂中柬關係“出現問題”的論調。這種現象部分源於中國媒體人對西方觀點的過度關注,導致對本國對外政策的誤讀。這種“資訊倒灌”無意中助長了外部勢力在輿論戰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放大了對中國外交的質疑。
“網路上還有人刻意兜售一種論調,在美國加大誘拉下,柬埔寨‘反水’了。甚至還丟擲不少一看就是AI技術偽造的影片圖片抹黑柬領導人。這更是無稽之談。”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的微信文章不可謂不犀利。
面對這些針對中柬關係的輿論攻擊,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回應。中國外交部及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已先後公開駁斥關於兩國關係惡化的謠言,強調中柬關係依然穩固,雙方在戰略合作、經濟互惠及區域事務等領域有著長期且穩定的合作。
然而,儘管官方已經作出澄清,自媒體的炒作依然沒有消停。顯然,單靠官方宣告不足以立刻扭轉輿論態勢,各類官方渠道也不足以應對日益複雜和多樣的輿論攻勢,尤其是在西方依舊主導全球輿論話語權的情況下。但現實是,我們的應對策略除了偶爾的官方發聲外,幾乎沒有其他有效手段,這使得中國在輿論戰中屢屢陷入被動,難以遏制負面敘事的擴散。
相較之下,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已經建立起一整套體系、透過各種有效手段操控輿論戰,包括智庫支援的民調、深度的輿論研究以及社交媒體上的精準宣傳策略。例如,澳大利亞的羅伊研究所等西方智庫能在柬埔寨進行民調,得出“柬埔寨人懷疑中國”這樣的民調結果;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不僅沒有針對性地開展類似民調,甚至連整體輿論走向都難以把握。

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 網路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方敘事的傳播,關於中柬關係“出現裂痕”的聲音在中國輿論場上層出不窮,可以說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了清理刪除之外,幾乎沒有更有效的應對手段。“設定議題”更像是一句空話,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和戰略深度,更不用說“主導輿論場”了。雖然小紅書是一個寶貴的社交媒體平臺,但僅憑這些遠遠不夠;我們在推特、臉書、Instagram乃至Quora上依然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中國的官方媒體大多在柬埔寨設有駐站記者,但他們的目標群體通常面向中國國內,對柬埔寨本地民眾的影響微乎其微。柬埔寨人不僅很少接觸到這些報道,而且往往無法理解或產生共鳴,很難在境外輿論場發揮作用。
這一狀況並不限於柬埔寨,在很多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都面臨著類似的輿論困境。在解決“捱罵”問題上,我們的短板仍很顯著。在涉及國內議題(如“新疆強迫勞動”)時,我們或許還能與對手抗衡;但一旦來到“客場”,哪怕是在“最可信賴的朋友和最可依靠的夥伴”那裡,我們也難以在對抗中佔得上風。
敲響警鐘
中柬關係並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地方。實際上,美國自己都對“贏得柬埔寨”的前景缺乏信心,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暫停對外援助之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擔任參議員期間一直對柬埔寨採取強硬立場,曾推動對柬埔寨關鍵人物的制裁,這進一步加劇了兩國的緊張關係。現在看來,魯比奧要贏得柬埔寨的信任與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些最樂觀的西方媒體也承認,中柬關係是東南亞地區最為穩定且富有成果的雙邊關係之一,美國拉攏柬埔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過,警鐘依舊響亮。美國透過控制資訊流動、渲染特定事件以及製造虛假敘事等手段,試圖影響公眾認知,從而削弱中國與柬埔寨之間的穩定關係。儘管短期內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容易,但美國已在輿論戰中取得了一定優勢;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輿論攻勢可能會對實際外交政策和戰略關係產生實質性影響。
對此,中國一方面必須抓緊時間提升自身的輿論戰能力,增強外交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需更加註重對國內自媒體的引導和重大輿論立場的統一。畢竟,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價值觀體系加速“破舊立新”的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未像現在這般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