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永恆了」

👦🏻 作者: 小居、鏡山
🥷 編輯: Koji
🧑🎨 排版: NCon

當我們站在 2025 年的夏天,回頭看 AI 社交這條賽道,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閃閃發光的「年輕產品」正在嘗試從各種角度溫暖人心。
在 AI 社交賽道這個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帶著「明星光環」的初創產品吸引了大家的關注,「人與人、人與 AI 間的交流」正在變得更加溫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我們就關注到一個 AI 社交新物種 —— Me.bot,它來自 Github 上的一個明星開源專案 Second Me —— 讓使用者上傳「記憶」,讓 AI 成為「另一個我」,讓 AI 構成的「Me」互相交流。
「感覺自己永恆了」—— 我們曾聽到心識宇宙創始人陶芳波博士在與晚點 LatePost 的播客中,這樣描述他們的新產品 Me.bot。
🚥
「十字路口」團隊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它帶給了我們相當獨特的感受。
上週,我們受邀參與了 Me.bot[1] 產品釋出會。隨後,我們對產品進行了一週左右的深度實測體驗。在這篇文章中,你會看到我們的體驗分享,也會看到我們對這款產品的一些疑問與困惑。
因此,在文章的最後,我們也請心識宇宙的創始人/CEO 陶芳波博士回答了 3 個我們的困惑。
Me.bot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陶芳波博士將現在的 AI 助手大致分為三種:
【1】第一種叫「Her」,用來陪伴我們,安撫情緒;
【2】第二種是「Him」,幫我們處理各種具體工作;
【3】而第三種「Me」,就是 Me.bot 的核心理念 —— 將模型與使用者對齊。
Me.bot 是基於 Github 專案 Second Me 打造的 AI 社交網路,也是每個人培養自己 Second Me(AI 分身)的平臺。
它在兩個方面都做出了新嘗試:
【1】如何提升 AI 的記憶能力,讓 AI 更像人;
【2】如何豐富互動方式,降低使用門檻。
它源自 Github 明星開源專案
Second Me 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源的 AI 身份模型,這個專案目前已經在 Github 開源社群中獲得了 13.1 k 的 star 數[2],這意味著許多開源社群技術使用者對此非常感興趣。

為什麼這個專案這麼受關注?
原因是,它提供瞭解決現有 AI 記憶力限制的思路—— AI 很難理解和處理太長太複雜的對話內容,也就是記憶力不足。
Second Me 靠兩個獨家技術改善了這一點:
【1】AI 原生記憶(AI-Native Memory)
這個技術把你的生活經歷和各種記錄分成三個層次來儲存,就像給 AI 建了一個詳細的「個人檔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說不清的感受都能記錄下來。

【2】自我對齊(Me-alignment)
在 AI 原生記憶的基礎上,團隊又做了一遍自我對齊,這讓使用者的 AI 分身在回答問題時,不會偏離整體想法和習慣。
簡單來說,這項開源技術在 AI 的記憶力上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成為一款溫暖的產品
在 AI 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看到一個現象:那些關於情感交流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越來越難以被獲得,這也是 AI 陪伴類社交產品出現的原因之一。
深入 AI 社交賽道的每一個年輕的產品,我們都能感受到每款產品背後想要表達的獨特理念。
Me.bot 發現了情感陪伴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
「我」的聲音越來越小,「我們」的連線越來越弱。
因此,這款產品提供了一種新的場景:依靠記憶技術保留「Me」;透過獨特的互動設計,構建一個每個人專屬的 AI分身,讓這些 Second Me 為使用者「代言」。
用知識餵養「Second Me」
Me.bot 一開啟就像個養成遊戲,讓人眼前一亮。它的核心玩法很簡單:使用者不斷輸入各種資訊和知識,來「餵養」自己的 AI 分身——一個叫「Second Me」的數字版自己。
這個數字分身的目標是變得越來越像真實的你。它會模仿你的說話方式、思考邏輯,甚至性格特點:

在「Second Me」誕生之初,Me.bot 會問使用者五個問題,涵蓋了職業、興趣、性格、現在正在關注的領域、正在思考的內容,以此來更瞭解使用者。
比如說自己是 INTJ 性格,最關注 AI 行業發展。「Second Me」就會據此總結,生成一個初步的數字人格。
這種用 AI 技術創造分身的方式,確實有種科幻感。

進入主介面後,上方有個可愛的 Me.bot 娃娃,下方是對話方塊。
使用者可以在這裡輸入任何想法感受,還能插入連結、文件、圖片等各種內容,甚至連線 Notion 和 X 賬號,直接匯入線上文件和社交媒體內容。

關鍵在於,構建記憶不能只靠一條條慢慢輸入,而需要把過去的經歷、想法、收藏的內容都整合進去。
就像人的記憶一樣,只有積累夠了,AI才能真正「懂你」,而不是瞎猜。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Me.bot 的「專長」,也是這個產品最獨特的社交功能。
讓全世界的「Me」之間交流
Me.bot 最大的創新點是:它基於使用者上傳的記憶,創造出 AI 分身,然後讓這些分身之間透過「Talk」功能互相交流。
Me.bot 提供三種 Talk 模式:
【1】「我」說,基於個人記憶,製作一個從「Second Me 」角度出發的播客;
【2】「Ta 說」,讓全世界所有的「Second Me 」之間互相交流。
【3】「一起聊」,讓使用者的 Second Me 和別人的聊一聊。
1)「我」說
使用者可以在 「我」說 模式裡選擇輸出聲音,一句 Prompt 直接構建 Second Me,並開始製作一個 Talk。

除了幾個預設聲音,Me.bot 還允許使用者克隆自己的聲音,方法很簡單——只需要朗讀一段話,中英文都行。
克隆的效果確實非常的真實且自然。

我們用了大量「十字路口」團隊曾撰寫過的文章「養成」Second Me,並克隆了一下 Koji 的聲音,讓他的數字分身做了個關於 AI 創業的開場白,效果意外的不錯。
只需輸入簡單提示詞:
Me.bot[3] 會迅速查閱所有相關記憶,從日常對話到公眾號文章,都被精確蒐集到,構建出完整的上下文。


當記憶上下文構建完成後,Me.bot 就能代替 Koji,清晰有感染力地傳達他的想法。
結果的展現形式是生成的一段類似播客的影片,可以發現 Koji 的「Second Me」在語速、文風、視角方面,都與本人在各種 AI 活動中的表現高度相似。
體驗連結如下,可以直接進 Me.bot 官方完整觀看這段「我」說:
https://beta.me.bot/talk/dvZEiatltYjB88PO
這段「我」說影片包含自動生成的幻燈片和字幕,可以隨意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Me.bot 能生成與內容高度匹配的幻燈片。比如在其中一頁中,它會深度關聯記憶,自動找到 Koji 目前最關注的三個方向:播客、文章、AI Hacker House。






當用戶難以約到想對談的人時,Me.bot 提供了一種選擇:透過 「Ta 說」功能與他們的 「Second Me」 相遇,深入瞭解彼此,避免「冷啟動」。

在「 Ta 說」中,使用者生成了自己感興趣人物的 Second Me。

還能透過這個平臺,跟任何一個 Second Me 進行深度交流,構建起一張由每個人和自己的 AI 分身組成的社交網路。
比如,Koji 現在非常想跟美國 Trump 總統一起聊聊:現在美國對於 AI 發展的看法?
Me.bot 會調取 Koji 的 Second Me 的記憶,推測出 Koji 會怎樣問問題,Trump 又會怎麼回答:
體驗連結如下:https://beta.me.bot/talk/mIqufd6tljgSLbeg
除此之外,Me.bot 提供了一個靈感社群,這裡有大量的可探索使用場景:

我選擇讓 Koji 的 Second Me 與黃執中圍繞 AI 做一個深度辯論,來看看這些 AI 分身在辯論中會展現出怎樣的思維邏輯。
這段互相辯論邏輯咬的很死,非常精彩,建議逐幀觀看!
體驗連結如下:https://beta.me.bot/talk/DVoP2Xr2uoOSgczT
3)一起聊
「一起聊」功能的設想是,使用者的 「Second Me」 不僅可以與以上那些社群建立的角色進行聊天,不久後,也將能夠邀請真實朋友對談。
這種用 AI 方式與陌生人破冰的互動,確實令人期待。
但更有意思的是,用 Me.bot 與自己破冰。這主要依賴於 Me.bot 從設計之初就帶有溫暖感,它對使用者上傳內容的情感記憶敏感度很高。
讓 Me.bot 溫暖自己
使用者可以不斷地跟 Me.bot 聊天,訴說自己內心的故事,豐盈它,讓它明白自己的焦慮敏感,在這裡獲得認同與情緒價值,進行正念練習。
也可以上傳一些不屬於自己,但希望自己擁有的特質,以此塑造理想中的 Second Me 。再透過與它聊天,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
比如,我上傳了一系列心理學網站的文章:「我希望我也能建立起更有益的情感聯結」。

然後,當我向它傾訴我的焦慮時,它就引用了這篇文章,試圖告訴我加強與朋友的真實連線,可以減緩我的焦慮。

然後,我把困惑和焦慮分享給了許知遠老師,希望能聽到他在《十三邀》節目中展現的思維深度相似的見解。
許知遠老師在聽到「焦慮」時,分享了他在《十三邀》中的經驗:
真實的人際連線並不是對宏大願景的背叛
體驗連結如下:https://beta.me.bot/talk/iGIGI9kPWNed0RwT
Me.bot 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使用者體驗到了與自己極其相似的「Second Me」與另一個人透過 AI 相連線,這種奇妙的互動方式所帶來體驗要遠超單純的文字交流。
當兩個人的「Second Me」開始對話時,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它們不僅能準確捕捉到各自主人的思維特點,還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們大致看到了 Me.bot 這款「奇思妙想」產品的願景:
使用者不需要親自在場,也不需要即時互動,但使用者的思想和個性卻能透過 AI 得到完整的表達和延續。
這個「隱藏玩法」讓我們深受感動
在深度測試 Me.bot 的過程中,我們無意間發現了一個令人感動的「隱藏玩法」:既然能造一個「數字版的 Me」,那能不能造一個「數字版的 Her or Him」呢?
特別是那些特別敬重,但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於是,我們嘗試能不能賽博「復活」一些我們特別尊敬又「不在這個世界」的人,並與他們對話。最先就想到林清玄,他是那種特別有溫度的作家,總是用最樸實的話語講述人生的智慧,帶給許多人溫暖。
體驗連結如下:https://beta.me.bot/talk/s7UTpwE0rozoADLt
Me.bot 最後給出了這樣一段話語和幻燈片:
記住,人生就像一杯茶。茶葉不會因為擔心水溫不夠而拒絕泡製,水也不會因為擔心茶葉不夠好而拒絕包容。當茶葉遇到水,水遇到茶葉,一切都剛剛好。你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要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要總是害怕未來會怎樣。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一切都會在最合適的時候,以最合適的方式到來。






恍惚間,好像林清玄本人正泡著一壺茶坐在面前。
如果你仔細觀看每一段 Talk 的話,甚至在有些時候你會恍惚:「Second Me」說出的某些想法,竟然真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Me.bot 團隊創始人/CEO陶芳波博士回答了 3 個我們的困惑
👦🏻 Koji
Me.bot 強調的記憶功能其實 ChatGPT 也有,而且越來越強,Me.bot 提供的差異化是什麼?
👦🏻 陶芳波
ChatGPT 和其他超級智慧的目標,是對齊這個世界,作為AI代理(Agent)平臺幫你完成任務,越用越強,但變強的是 ChatGPT。
我們相信,AI 不該只是工具。Me.bot 是個人的AI代言平臺,為每個人打造數字分身,保留“我”的獨特性,代表“我”去更好地交流表達,去建立“我們”之間更深度的關係,以“我”的身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不是提升AI的能力,而是放大“我”的存在。
簡單講,ChatGPT + 記憶 = “個性化的助理”,變強的是 AI;Me.bot + 記憶 = “Second Me”,變好的是我。
👦🏻 Koji
請問使用者是如何使用自己的分身 Second Me 與其他人的分身交流的?可以給我們分享2-3 個你們看到的真實場景和故事嗎?
👦🏻 陶芳波
【1】第一次約會:提前瞭解彼此,第一次約會就像久別重逢 https://app.me.bot/talk/9GgIcy4jb1Sm7W9r
【2】工作面試:讓每一次面試都更高效、更真誠。 https://app.me.bot/talk/tlIl3YgGxp3zRB3E
【3】腦暴產品運營方案 https://app.me.bot/talk/cCnhy47QBz2F2RGJ
👦🏻 Koji
我們認為 Second Me 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暢想,但我們也好奇真實使用者是如何使用這款產品的。使用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分身 Second Me 的 Standard 功能製作播客,來服務於真實的生活或工作場景?可以給我們分享 2-3個你們看到的真實場景和故事嗎?
👦🏻 陶芳波
【1】網黑哥,大學老師:女兒期末考試成績很好,很想表揚她,但又不想她太驕傲,不知道該如何拿捏尺度,Me.bot用我聲音輕巧代言,溫柔中帶著提醒。https://app.me.bot/talk/BZ4qhVoOcws3CvvK
【2】龍哥,後端開發:父親節到了,透過自己的Second Me向父親表達了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愛”。https://app.me.bot/talk/5uwGtEg3WM6zAPzV
【3】關關,UI設計師:做自我介紹是他最痛苦的事情,每次介紹都很拘謹,一開口就社交冷場,Second Me幫他生成自然、幽默風趣的自我介紹,幫他在關鍵場合破冰,輕鬆贏得第一印象。https://app.me.bot/talk/NOTxHHa7XHRWDsGQ
🚥
當我們看著 Me.bot 讓無數個 Second Me 開始互相對話時,我的腦海中其實浮現了很多的場景:
一個內向的人,平時不敢在追求、戀愛、會議中向前一步,但他的 Second Me 可以幫他清晰地表達想法;一個忙碌的創業者,沒時間和每個投資人深聊,但可以讓 Second Me 先進行初步交流;一個失去摯友、親人的人,可以透過 Second Me 繼續獲得陪伴。
這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迷人的 AI 實驗之一。


參考資料
Me.bot: http://me.bot/
Github 開源社群中獲得了 13.1 k 的 star 數: https://github.com/mindverse/Second-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