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南方哈佛”的埃默裡大學,今年在申請季顯得格外高冷。然而,Chloe卻在ED2中成功拿到了這所名校的錄取,連她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
拿到錄取通知後,Chloe笑著說,自己準備去埃默裡“好好玩一玩”。她認為大學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地方,更是結識不同的人、挑戰自我、拓展視野的絕佳機會。雖然Chloe年紀輕輕,但她身上已展現出“女性力量”的光芒。
對Chloe而言,在ZOOMiN的輔導過程中,她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感,也因此讓整個申請季變得更加輕鬆和有趣。
那麼,Chloe在申請季是如何渡過的?她和Zi發生了哪些故事?讓我們來聽聽她吧:
ZOOMiN
”



名字:Chloe
就讀學校及專業:
埃默裡大學 性別研究和社會專業

Zi學生說
一見到Chloe,撲面而來便是滿滿的能量。
這個女孩給人感覺活潑、歡脫,她閃爍著靈動的眼睛,跟我敘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當提到ED2的申請結果,她的語氣有些微妙的遺憾。“我記得那個早晨,迷迷糊糊點開郵箱,心裡覺得,這個結果大概還是和之前一樣吧,可能又是waitlist或者defer。”
她似乎帶著一絲不甘心,但很快又笑了,“我一開啟郵件,居然是‘congratulations’!我那時對ED2的結果期待,可也有點擔心,因為對比起來,RD的選擇更多,若是被waitlist,至少可以等一下RD的最終結果。”
她補充道,“我後來查看了很多關於埃默裡的評論,大家都說這所學校很快樂。我也跟西北的學長學姐們聊過,他們說考試壓力大的幾乎快瘋掉了。”她爽朗地說,“既然這樣,那就去埃默裡好好玩一玩吧!對我來說,大學不僅僅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能讓我學到新東西、認識不同人並且挑戰自我的地方。”

Chloe停頓了一下,深吸一口氣,接著語氣輕鬆地說:“我覺得,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無論去哪裡,你都會有一個很好的生活。如果你覺得不適應,那就去改變自己,或者改變周圍的環境,把它變得適合自己。”她那種從容自信的氣質讓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好像無論面臨什麼,她都能夠從容應對,笑對人生的每一份挑戰。
互相合作,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綠蔭場上,陽光透過樹影灑在草地上,一位女選手矯捷地奔跑著,雙手穩穩地將飛盤傳給了Chloe。那一瞬間,飛盤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
飛盤,這項近年來迅速席捲全球的運動,逐漸在國際學校中開花結果。它不僅充滿力量,擁有競技感,更帶著一種獨特的趣味,就像這充滿緊張與挑戰的申請季,緊繃的同時又不失激情。
活動是Chloe在整個高中階段濃墨重彩的一部分,Chloe熱愛自己所創造的活動。而在這個過程中,ZOOMiN無疑是她重要的支持者和幫助者。在活動排序上,老師的建議讓她的每一項活動材料更具條理和重點,而在更深層次的意義挖掘上,Chloe與老師們一起,細緻地審視並領悟每一個事件的深遠影響。
飛盤一直是Chloe鍾愛的運動,剛加入學校的飛盤隊時,她充滿了期待。然而,現實的挑戰很快迎面而來——隊裡的扛把子選手大多數是男生,也能獲得更多的機會,而作為女生的她,感到自己與他們之間似乎有著難以跨越的距離。那段時間,她曾一度動搖,甚至考慮轉學到UWC,那裡有更濃厚的飛盤氛圍,似乎能給她提供更好的平臺。但最終,Chloe選擇了堅持,她設定了一個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如果我不能融入現有的環境,那就去改變它。”

機緣巧合之下,Chloe成為了飛盤社的社長。而她心裡暗自定了一個目標:帶領身邊的女生們加入這項運動。她鼓勵大家:“你們不需要像男生一樣強大,只要接穩每一次傳盤、每一次跑動。” 在她的帶領下,飛盤社從一個小小的興趣小組逐漸發展成了學校的正式隊伍,並且在比賽中屢屢取得佳績,甚至能與成年隊伍抗衡。

“我們學校的飛盤戰術越來越依賴女生,很多時候我們的優勢源自於女生的強大。” Chloe自豪地說。“最初我也很不習慣僅僅有男生充當‘領導’,想要去反抗,但隨著自己的成長,我學會了平等溝通的重要性。飛盤讓我明白了,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女性力量與"更年期的聲音"
“女性力量”深深吸引著Chloe,在成長的過程中,她深知女性在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Chloe來自一個女強人的家庭,家裡的每一個女性,都是強大的榜樣,深深影響著她。
Chloe想為女性做點事,她參與了一項關於更年期婦女的研究活動,這源於她對家人經歷的關注。小時候,Chloe常聽母親、小姨和外婆抱怨更年期的情緒波動,所有的生氣似乎都被歸咎於激素的變化。那時,她並未深入思考,誤以為更年期就是生氣和情緒波動的代名詞。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Chloe開始反思這種簡化的看法。她注意到,社會普遍將生氣與更年期相聯絡,卻忽略了這一時期女性所經歷的其他身體變化和健康問題。她說:“大家把更年期當作生氣的藉口,這樣不僅掩蓋了女性的真正聲音,也讓這些女性的痛苦無法得到真正的理解。”

Chloe決定成為那個“喇叭”,去傾聽更年期女性的真實聲音,關注她們所經歷的失眠、體重增加等問題,而不僅僅是情緒波動。她總結道:“我希望能改變大家對更年期的看法,讓更多人理解這個階段的女性面臨的挑戰。”
Chloe對於女性意識的深層覺醒也發生在和Huini交流碰撞中,“Huini讀完我的文書初稿之後,她就問我說,那你覺得女性應該成為什麼樣子?她會這麼問的原因是我一開始在文書裡寫的是,我覺得女性需要更多去 gain power,去注重自己的權利,必要的時候去 speak up,去挑戰自己,去擔任一些以往被男性所佔主導的工作,就比方說像律師或者是一些管理層的這些工作。但當時Huini有個問題直擊我心靈:為什麼女性一定要成為這樣的人?女性有沒有可能也很斯文,只想要專注於自己的愛好,或者是專注於想要成為一個全職太太,而並不是單一的一個標準。”
這一問題讓Chloe豁然開朗。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並不需要把女性變成男性,或者賦予她們男性的特質。她震驚地發現:“其實你不需要成為任何人,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Chloe補充道,“這讓我想起了Huini,原來她跟我很像。”她笑著,彷彿找到了一個共鳴點。
這種思考,最終也讓她與ZOOMiN擁有著深厚緣分。
ZOOMiN給了我支援和安全感
Chloe曾一度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那時她正在美國訪校,其他同學早已把UC加州的文書初稿完成,而她卻沒有任何頭緒。她知道自己有豐富的經歷和故事,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挑選和表達,尤其是如何把這些經歷與申請材料結合,打動招生官。
幸運的是,她透過一位斯坦福的學姐認識了Huini。
她立刻決定簽約加入ZOOMiN,原因很簡單,“我覺得Huini執行力強,直接、務實,特別實在。我們聊到我的ED學校時,她馬上就開啟電腦,查詢相關資料,給我建議,完全不像其他機構講一些空洞的話。”
Huini的直率和不做作讓Chloe覺得很踏實,雖然沒有過多的甜言蜜語,但她的建議總是直擊要害。“她不像有些老師總是空談未來,讓人聽完覺得什麼也沒收穫。她非常直接,告訴我她的判斷,然後我再去消化、思考。她沒有把想法強加到我身上,而是給我幾個可能性,讓我自己去做選擇。我很享受這種感覺,整個申請季最終都是由我做主導。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因為文書版本猶豫到不行,二選一就是選不出來。我原本以為Huini會把她的建議給到我,讓我選擇她認為好的那個版本,但沒想到她只回復了‘這是你的申請季’。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是這最終是我的申請季,之前的我總是害怕做錯,所以逃避做出選擇。但實際上我需要有足夠自信,相信自己的選擇,即便不好自己也要有接受的能力。”

Chloe喜歡這種溝通方式,因為她不僅得到了幫助,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獨立性和思考空間。
正是在ZOOMiN,Chloe找到了她一直渴望的安全感。當她參加上海的PSS自我構建文書工作坊時,她本來並沒有抱太大期待,只是輕鬆地把這次行程當作旅遊的一部分,“去上海玩一玩,吃吃美食,看看外灘。”但工作坊的體驗卻讓她大吃一驚。
每個老師和同學都真心對待每位學員的故事,Chloe被這種全身心投入的態度深深吸引。她特別佩服Wanghao和Huini,他們總是聚精會神地傾聽,並給予細緻入微的反饋。這種認真和專注讓Chloe的文書創作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Chloe經歷了多個文書版本的修改,每一次都像是重新開始。她不再計較修改的次數,而是享受這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她開始對自己的寫作產生了新的興趣,甚至與其他學員保持了緊密的聯絡,一起策劃專案和比賽。即使工作坊結束後,他們依然保持著友誼和合作。
“在ZOOMiN,我找到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申請季變得很好玩。” Chloe笑著說,她回顧這段經歷時,充滿了感慨。“我其實不喜歡說我自己在寫文書,我更多是在探索自我,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所以當時跟Huini聊的時候我說的都是我的‘日記’寫的如何了” 在ZOOMiN的支援下,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寫出了讓自己滿意的文書,同時也收穫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氣。
“等我找不到工作就來ZOOMiN工作!”她笑著說,帶著滿滿的自信和期許。
QA時間
Q:有什麼想誇誇ZOOMiN老師們?
A:我覺得Jenny給我的壓力不會特別大。她常常提醒我一些事情,比如“Portal建好了沒?”或者“郵箱怎麼樣?”她的提醒方式並沒有讓我感到反感,反而讓我意識到某些事情該做了,並且提醒我不做可能帶來的影響。有幾次我去深圳時,Jenny也幫我看過材料,作為讀者給了我一些反饋,幫助我思考。
我已經把Wanghao當作朋友了。有一次我們去唱K,K歌結束時已經很晚了,Wanghao堅持要把我們送回酒店,儘管從KTV到酒店根本不順路,他還得開車半個多小時才能回家,第二天早上還要早起開會,我就特別感動。Wanghao像一個小天使,因為我是一個性子很急躁的人,Wanghao都能夠特別溫柔,然後有條理的把它給做好,會讓人覺得非常舒服,而且他是個非常好的聆聽者。你會發現很多你的想法,你的聲音他是能感受到,他是希望我們被聽見的,然後這樣就是個很溫柔的存在。我記得有次我卡在一篇很長且乏味的文書上,改了好幾遍都沒有結果。我直接把文書交給了Wanghao,他看了一遍後給了我很詳細的反饋。他不僅幫我理清了如何引導讀者,還幫助我放大了一些細微的感受和想法,讓文書更有深度。
我覺得Huini的業務能力好強。就比方說我當時被 ED校 defer 的時候,其實我是很懵的,我不知道為啥被defer。於是我找Huini,她把我的材料拿出來,直接讓我們自己閱讀一遍,然後和公司另一位姐姐一起分析。她不像其他機構那樣給我空泛的建議,而是直接指出我的不足,並提供具體的改進例子。她問我關於女性關注的原因,並鼓勵我透過一些小故事來呈現這些想法。
和Huini開會的過程特別舒服,她的問題總是精準且富有啟發性,感覺就像是在聊天而非討論。我講的可能有些跳躍,但Huini總是做筆記,把我說的內容整理得條理清晰,並從中發現潛在的連線點。每次開完會,我都會拍下她的筆記,回去像思維導圖一樣反思,感覺受益匪淺。

Q:有什麼想跟學弟學妹們說嗎?
A:我覺得在申請季時,不必過於執著於標化成績。其實,標化成績只要達標就好,並不是越高越好,真正重要的還是迴歸到你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我能這麼心態如此輕鬆地度過申請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對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認知。我自我定位一直都蠻清晰,感謝身邊有著無比包容的反饋系統(PSS,朋友,家人),所以我很喜歡去嘗試,試錯,這樣自己一直才能在成長。從PSS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要給一些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多寫寫日記。我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抱有一種遊戲打怪的心態,覺得哇塞這個事情變得有趣起來了,現在我可以怎麼去解決它?有時候我會一下子就成功,但大多數情況下我還是在探索做出很多錯誤的選擇。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覆盤的時候自己會恍然大悟,發現自己原來這麼limited,但好在我還可以繼續嘗試下去。而且,還有一點是很多經驗豐富的人都說,學校的排名其實沒那麼重要,最關鍵的是去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
我真心希望大家多做一些自己熱愛的事情,而不是單純去模仿別人的背景。比如聽說某人關注了採枸杞的老人,另一個人在尼泊爾做支教,自己就想去做類似的事。大家更應該回歸到自己每天在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去嘗試、去玩,別把高中當做為了申請而去做的任務。我覺得我做的每個活動,都是在玩,沒有因為申請去做活動。如果你為了申請而做某個活動,哪怕這個活動很出色,當面試官或校友問你為什麼做它時,如果你說不出個所以然,那就失去了意義。
大家多去玩吧,盡情地玩,因為我自己就是從玩中成長。不要被“不務正業”的標籤綁架。在生活中,永遠不可能由一條確切的道路指明瞭做怎樣的事情才是正確的。我能做的只是去享受生活,去玩,去擁抱不確定性。我記得當時寫CMU的文書時,感覺和CMU的風格不太搭,寫得很不順。後來和Huini聊了之後,Huini就說:“既然你這麼喜歡玩,那就把喜歡玩這點寫進去吧。”我一下子有了興趣,開始寫:如果我能進CMU,我要去嘗試這個、玩那個,把這些事情都玩在一起,想著就覺得很開心。

Q:最後是怎麼鎖定這個專業?
A:我最終被錄取的是性別研究和社會專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與人互動的人,而不是那種喜歡呆在研究室做科研的人。至今,我其實還不太確定自己究竟想學什麼專業。只是目前對一些領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女性研究,這也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興趣。直到申請季時,我才意識到,過去做的論文和參與的活動,幾乎都在無意中關注女性群體的權益和潛力。
也是在和Huini的討論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嘗試申請這些專業。當初為什麼選擇美國呢?因為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學什麼,有太多選擇啦!我每個都想去試試,去玩玩,然後再確定下來。而在美國的大學裡,我其實想可以先嚐試性別研究,沒準再來點戲劇,看看是否適合,如果不合適的話,再換個專業也沒問題,反正我不怕折騰嘛!

Q:對於參加PSS自我構建文書工作坊,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A:PSS的班大家的關係都好緊密,我是一個不咋喜歡線上交友/保持關係的人,所以我原本以為這次結束時候大家就不會聯絡了。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們那個小群雖然平時不怎麼聊天,但過段時間總會有人發一句“大噶好,我想你們了”,又或者是有人遇到了有趣的東西,都會直接分享到群裡,然後總會有人接著認真地聊。而且我永遠忘不了我到PSS的第一天,我到新的環境會非常內向,不咋愛社交。但沒想到我在self-intro隨口提的想去吃腰花面,那天結束後幾乎所!有!人!都坐上了前往腰花面的車。我坐在餐館裡的時候無比懵,原本我以為我會獨自前往這家店,坐在角落裡默默嗦面。但沒想到那天我們所有人坐了整整兩大桌,大家都擠在一起,陪我完成了我小小的願望。好多人誇我我的執行力很強,想到了就會去做。但我覺得正好是因為身邊有這麼一群願意去陪我瘋的人,我才能堅定地去做任何我想要做的事情。

相關閱讀可點選: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