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BetaUniversity創始人云飛:解碼矽谷科技創新&華人AI出海創業機會

這是有新 Newin 主理人 Tim 不久前與 Beta University 創始人云飛關於出海 AI 創業的對話 —— 雲飛以 AI 時代華人創業者的視角,為我們剖析當下矽谷與全球創業環境的核心要素。
他提到,全球化市場對華人創業者開放,掌握中英文意味著從一開始就能直接面向全球客戶,是極具競爭力的優勢。
他認為,創業是“價值創造+自我表達” —— 創業不僅僅是市場需求的供給,還必須是創始人的內心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在遇到挫折時堅持下去。
在當今以 AI 為中心的創業環境中,企業的核心價值可能不在 AI 本身,而在於如何巧妙地將 AI 與現有的傳統流程整合,找到非 AI 部分的創新切入點。
年輕創業者應思考如何在產品或服務中引入 AI,同時發揮傳統業務中的非 AI 價值,這種差異化將是企業在未來競爭中的重要優勢。
對於矽谷與全球創業環境的關鍵因素 —— 雲飛表示,高人才密度、全球化的市場、適量的資金支援以及友好的政策環境,是矽谷作為全球創新中心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對於全球華人創業者來說都是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
以下為這次對話的全部內容,enjoy~
《有新 Newin》:今天很高興能邀請到 Beta University 的創始人云飛,和我們一起討論關於矽谷科技創新及 AI 對華人創業者的機會。
在正式開始之前,雲飛的個人經歷也非常豐富,下面請雲飛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和他的主要經歷。
雲飛 :大家好,我是雲飛。我是在美國完成了高中和本科的學業,主修計算機。後來我在真格基金實習,跟隨王強老師接觸了風投領域。2017 年,我開始從事風險投資,當時正值投資的熱潮。
2020 年疫情爆發,傳統的線下面對面溝通無法進行,我們迅速轉向線上。於是我們萌生了一個想法,希望透過某種方式為早期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價值。於是,我們將過去的天使投資經驗總結,創立了一個類似於“北京 VC”模式的學院。
我們的大學與傳統孵化器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國際人才簽證。
無論你身處全球何地,如果想來美國創業,我們可以幫助你獲得簽證,來到美國參與創業。這使得無法因為簽證問題而來到美國的人可以成功進入北美,並且接觸當地的美元融資渠道。
《有新 Newin》:瞭解到你還在做天使投資。你在投資策略上是如何考慮的?未來關注的方向有哪些?
雲飛 :我們主要關注資訊科技產業。不過,我認為未來有三個重要的朝陽行業,分別是資訊科技、生命科學和能源產業。
資訊科技一直以來都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推動力,從資源資訊的傳播到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資訊科技對人類生產力的提升無疑是巨大的。
現今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蘋果、微軟、英偉達、谷歌、亞馬遜、Facebook 都是資訊科技領域的代表。特斯拉作為能源產業的代表,也反映出 AI 發展的瓶頸之一在於晶片,而晶片的進一步提升又依賴於電力的供給。
因此,在未來 10 到 20 年,能源公司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英偉達”,值得高度關注。
生命科學方面,它的邏輯也很簡單:人類的本性使得我們渴望更長壽、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健康長久。因此,生命科學也將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行業。
不過,由於我的背景主要集中在資訊科技和計算機領域,所以我決定在資訊科技這個行業深耕,尤其是在矽谷這個環境中。
《有新 Newin》:剛剛你也提到能源行業。不久前 Sam Altman 將資料中心比作電力,期望 AI 像電力一樣流動,並影響更多的應用和行業。你如何看待這個趨勢以及能源領域創業者的機會?
雲飛:能源行業的門檻對創業者來說確實非常高。例如,在矽谷有一句話流傳:如果你想進入模型領域的牌桌,入場券是 100 億美元。而要涉足能源領域,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門檻更高。如果你有硬體或能源相關的背景,專注這個領域的創業是非常合理的選擇。
對於年輕創業者來說,軟體行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創新機會更多。過去 30 年矽谷的創新從搜尋引擎、智慧手機、共享經濟到最近的 GPT,很多都是軟體層面的。相比於能源行業的許可、資本等複雜門檻,軟體創業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遊戲。
無論你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只要你在宿舍裡上線一個受歡迎的網站,下一步你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軟體行業對年輕創業者來說,確實是更具機會的領域。
《有新 Newin》:你怎麼看矽谷持續保持領先的優勢?與國內的創業環境相比,像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它們在創業生態上的差異在哪裡?
雲飛 :我們透過投資一些公司的案例,結合與國內一些知名企業家(像 BAT 的創始人)以及矽谷本地的創業者(如 Lyft 的創始人、First Round Capital 的合作伙伴)進行交流,得出了一個共識:
矽谷的創新土壤之所以如此肥沃,最核心的原因是它擁有極高的人才密度。這是推動矽谷創新的最重要因素,甚至佔據了大約 70% 的權重。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關鍵要素:
  • 第一,全球化的英語市場,矽谷的創業者從一開始就面向全球;
  • 第二,適量的資金支援,這裡的資金不會過多到讓創業者變得臃腫,反而能激發他們的潛能;
  • 第三,幫忙不添亂的政策環境;
政府的政策支援往往是適度的,不會給創業者增加過多的負擔。這四點造就了矽谷獨特的創新生態,而其中人才的作用是最為顯著的。
《有新 Newin》:回到 AI 話題,你怎麼看待這一波 AI 科技浪潮對普通人的影響?畢竟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往往是技術的早期採納者,但社會中還有很多人群還未真正接觸到 AI。
雲飛: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的變革大概都是二三十年一個週期。回想 20 多年前,當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時,很多人無法相信網上可以轉賬。
而如今 AI 時代到來,大家開始說 AI 可以幫你做這個、做那個,仍然有人質疑 AI 的能力,甚至覺得它不可行。
當然,AI 也有侷限性,等下我會詳細說。但從造富的角度來看,AI 這一波的浪潮絕不會比網際網路的影響力小。
AI 賦予個人極大的力量,比如現在一個人就可以藉助 AI 創立公司。在我們的社群裡,我親自帶領創業者參與了一個為期 30 天的挑戰,利用 AI 工具去構建一個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這個過程讓大家意識到,AI 工具的實際應用能夠大幅提升創業效率。我常打比方,過去 20 年網際網路就像是一個大賭場,大家衝進去搶佔自己的位置。
而現在,AI 這個新賭場剛剛開門,有些人已經衝進去了,而有些人還在門口觀望。先進入 AI 領域的人將會獲得巨大的優勢,站穩腳跟後,他們的未來無疑是光明的。
因此,AI 真的為年輕人提供了無限可能,特別是對於 20 到 30 歲的年輕人來說,機會是完美的。
《有新 Newin》:除了 ChatGPT,你平時還有哪些 AI 工具推薦?你覺得這些工具的侷限性是什麼?
雲飛:我平時寫了一份免費的 newsletter,裡面分享了很多我每天使用的 AI 工具。讓我介紹幾個吧。
第一個是 Scribe。它可以自動記錄你的操作步驟,然後生成一個完整的操作指南。
比如說,你需要向團隊展示如何將檔案上傳到 Google Drive 裡的某個資料夾,以前我們可能要錄影片,現在只需要用 Scribe 它就會記錄每一步操作,生成一個 step-by-step 的指南,既可以發給團隊,也可以分享給客戶,非常高效。
第二個工具是 WonderChat。這是一個 GPT-4 的擴充套件,加入了網頁爬蟲功能。你可以把任何網站的 URL 發給它,它會自動爬取網站上的內容並提供精確的資訊反饋。
比如你給它 Nike 的官網,然後問它最近最火的單品是什麼,它會根據 Nike 網站上的資料準確回答,而不是像一般的 GPT 那樣模糊猜測。
最後一個是 Tavis。它能模擬一個真人與使用者對話,具備面部表情和語氣的變化,給人一種更加逼真的互動體驗。我認為這類工具未來在客服、情感勞動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這三個工具我覺得都很有趣,特別是後兩個還比較新,國內可能還不太多見。
《有新 Newin》:過去我們在語音客服領域,很多流程都是高度規則化的,而且使用者看不到畫面。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想快速解決問題,而客服往往受到客戶滿意度和留存率的指標限制,不得不跟使用者“嘮嗑”很久,而帶有畫面感的互動體驗,確實能讓使用者感覺更舒適,也更人性化。
你提到了 AI,尤其是 OpenAI 和 ChatGPT。站在大模型的角度來看,你覺得現有的 Transformer 架構是否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還是說未來需要新的架構?
因為 OpenAI 之前釋出了 o1 系列模型,很多人將 GPT 系列和 o1 系列分別比作理性腦和感性腦,你怎麼看?
雲飛:其實,Transformer 架構到現在,OpenAI 自己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幾個客觀事實擺在這裡:首先,它在二級市場的融資並不算順利。儘管它還沒有上市,但已經開始籌集資金,目標是 1500 億美元。
然而,融資過程並不如預期的順利。為了進一步吸引投資者,Sam Altman 也在繼續推動“超人工智慧”(ASI)的概念,不斷擴大泡沫,以提振資本市場對 OpenAI 的信心。
Sam 的願景更像是構建一個高度集中的“花園”,而不是走開源路線。而它的競爭對手,如 Anthropic 也在緊追其後。
我們看到,OpenAI 儘管擁有先發優勢,投入了大量資源和資金,但在新模型的迭代上並沒有帶來特別驚豔的提升,反而更像是在與資本市場打交道。
而且,核心團隊的一些關鍵人物也已經離職,比如 CTO Mira Murati 以及幾位聯合創始人和高管的相繼離開,給 OpenAI 的組織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在我們看來,Transformer 架構透過堆積資源和資金來擴充套件的做法,已經逐漸接近其極限,能看到它的天花板了。
《有新 Newin》:Altman 最近也提到,OpenAI 可能會建設自己的資料中心。畢竟資料中心的資本投入巨大,固定成本也非常高。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你認為應該如何調整創業策略?你之前也提到軟體產品的成本較低,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
雲飛:是的,你的問題很有意思。資料中心這種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通創業者當然不太可能涉足。
我們可以借用電力與 AI 的比喻:如果你要搞發電廠,那相當於做晶片或資料中心;再往上一層是配電公司,比如現在的大模型公司;而電燈泡則是各種 AI 應用。
作為創業者,應該從電燈泡、收音機或洗衣機等較為輕量化的產品入手,而不是試圖去搞配電公司或發電廠。
我們看到現在的發電廠和配電公司基本上是幾家大公司獨佔市場。奧特曼也在朝著發電廠的方向前進,他不僅滿足於做配電公司,甚至可能有一天會涉足晶片領域。我不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他希望掌握產業鏈的上游,成為整個生態的核心驅動力。
《有新 Newin》:這讓我想起了特斯拉與愛迪生的電力之戰。從愛迪生髮明燈泡到真正商業化並進入每家每戶,經歷了很長的週期。對普通創業者而言,他們可能更多是消費電子的發明家,比如發明電飯煲、數碼相機或 MP3 等小型應用。站在商業化的角度,你是否觀察到哪些比較成功的應用或案例?
雲飛:在 AI 領域,目前大部分利潤都被英偉達這樣的晶片廠商賺走了。軟體層面,真正賺錢的公司寥寥無幾,尤其是在 ToC(面向消費者)的領域,幾乎沒有太多的營收亮點。
唯一能夠脫穎而出的 ToC 例子就是 ChatGPT,但它其實並不是一家 ToC 公司,而是大模型公司順帶推出了一個面向消費者的應用。
相比之下,ToB(面向企業)的公司在商業化上表現得更好,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的 AI 工具。
比如 Craster 這樣的公司,將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結合 AI,提高了效率,甚至能夠模仿美國本土的口音,極大提升了客戶體驗。
所以,現階段大錢還是被晶片廠商賺走了,而在有限的軟體營收中,ToB 公司表現得更為出色。
《有新 Newin》:你提到北美的 SaaS 市場非常成熟,很多華人創業者在發達市場也有不錯的表現。你每個季度都會孵化很多專案,65% 是華人團隊。你認為華人創業者的獨特競爭優勢是什麼?尤其是在跨境團隊中,研發放在國內,而市場在北美的這種模式。
雲飛:華人創業者有幾個明顯的優勢。首先是供應鏈能力,特別是在製造實體產品方面,這點非常強大。
其次,華人公司在短影片和娛樂類內容的創作上表現得非常出色。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中文渠道僱傭剪輯師所需的精力大約是英文渠道的三倍。
原因是兩邊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不同。你可以看看中文版的抖音和國外版本的抖音,兩者的內容水平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另外,在智慧硬體和機器人領域,華人也有很強的優勢。比如機器人、機械臂等稍微複雜的硬體裝置,華人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也很深厚。
所以,如果你走硬體路線,建議充分利用好供應鏈優勢;如果走軟體或內容路線,那麼可以將國內市場的一些高效打法帶到歐美市場,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像中文線上,他們做的短劇出海專案,效果就非常好。
我還想再補充一點,華人創業者的另一個巨大優勢在於中英文的雙語能力。全球使用英文和中文的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口的 75%,所以如果你能掌握這兩種語言,全球化的市場從 day one 就對你開放了。這對於華人創業者來說,真的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
《有新 Newin》:全球化的團隊從一開始就有更大的市場潛力,他們的發揮空間也更大。如果一開始只在國內做 MVP,後期再轉向海外市場,可能還要經歷一個調整和適應期,這個過程的時間和機會成本都很高。
現在 AI 更多是賦能 ToB 領域,已經有一些專案擁有了先發優勢。那麼,對於那些正在上牌桌的新晉創業者,你覺得他們該如何與這些“創業老炮”競爭?需要特別注意哪些方面?
雲飛:我覺得首先要明確一點,創業其實是一種基於價值創造的自我表達。價值創造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供需關係嘛,找到市場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這是一種相對科學的創業邏輯。
但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自我表達,作為新的創業者,你必須回到內心,思考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你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能真正讓你感到興奮?
如果你只關注價值創造,而忽略了內心的自我表達,一旦遇到挫折,你可能就會選擇放棄。
很多創業公司倒閉,往往是因為創始人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動力。所以,創業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市場機會,還必須結合內心的驅動力。只要你能將自我表達與價值創造相結合,無論面對“老炮”還是新晉對手,你都會有很大的勝算。
具體到操作層面,我建議年輕創業者思考一下,在 AI 時代,你的公司裡有哪些非 AI 部分是核心價值。
例如,發郵件本身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操作,不需要 AI,但如果你能開發出一個讓 AI 產出的文字無縫整合到工作流程中的工具,那你就找到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切入點。你不再需要將生成的內容複製貼上,而是可以一鍵完成傳送。
因此,我們的建議是:明確公司中的非 AI 部分是什麼,它們將成為你公司獨特的價值點,然後再利用 AI 進行創新和最佳化,這樣才能真正讓你的產品脫穎而出。
✦ 往期精選推薦 ✦
✦ 國內 AI 招聘 ✦
✦ 矽谷 AI 活動 ✦

🚀 GENAI SUMMIT SILICON VALLEY 2024
📅 日期:2024年11月1日至3日 
📍 地點:聖克拉拉會議中心 
🔗 主辦:GPTDAO
超 100 個專題討論,500多家參展初創企業,150+ 重量級演講嘉賓,各大科技和投資巨頭齊聚矽谷,微軟、特斯拉、谷歌等全球頂級公司贊助商特展商重磅亮相,嘉賓名單又添新成員:
  • IVP General Partner Ajay Vashee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IVP是矽谷頂級投資機構,掌管7B資金。曾成功投資400家公司,完成130次IPO。Bessmer 資本合夥人Sameer Dholakia。Bessmer管理著20B 風投資產。Bessmer是全球頭部機構,投資了200家公司,贏得135次IPO。
  • Navrina Singh – Credo AI 創始人兼 CEO,AI 治理領軍人物,美國國家 AI 顧問委員會成員,分享 AI 治理的未來規劃。
  • German Lancioni – McAfee 首席AI科學家,領導多個團隊開發下一代 AI 和機器學習安全解決方案,擁有 45 項專利。
  • Jon Chu – Khosla Ventures合夥人,資產管理規模達150億美元,Khosla Ventures是OpenAI天使輪的主要投資方之一,目前賬面回報超過100倍。
  • 谷歌重磅產品 NotebookLM 團隊負責人 Raiza Martin 確認參會,覆盤 NotebookLM 如何從谷歌內部 20% 專案變成熱門產品,贏得Sam和AI界的廣泛讚譽。
  • Jack McCauley, Occulus VR聯合創始人。這家VR公司2014年2B被Facebook收購。他目前擔任伯克利大學校董成員。
  • Rajeev Dham,Sapphire Ventures董事總經理。這家投資機構掌管超10億美元投資,擁有十多年行業經驗,將分享如何抓住AI投資機會。
  • Fetcherr,Large Market Model (LMM),這家以色列公司用於航空業的先進市場預測演算法,帶來AI技術的全新應用前景。剛融資90M。
  • DeepL,全球翻譯技術領軍企業,剛完成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20億。
  • Writer.com CEO/ May Habibi和CTO。Writer是MLOps領軍企業,估值達1.5B
  • 嚴榮 – HeyGen CTO,全球收入最高的 AI 影片創作平臺聯合創始人,曾任 Facebook AI Lab 首席科學家。
有新 將聯合活動主辦方 GPTDAO 為大家準備了專屬的折扣優惠,以下任一渠道皆可:
🔗 開啟活動官網:https://genaisummit.ai/ ,或者 Eventbrite  和 Whova 等第三方渠道搜尋本次活動相關資訊,輸入【NEWIN15】享 85 折優惠。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開啟Luma 活動優惠連結https://lu.ma/sc9tn1yv?coupon=NEWIN15 直接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