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差武器有哪些?

全文共4940字 | 閱讀需11分鐘
中國有一句名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文章的好壞,沒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標準,再好的文章也會有人不喜歡,甚至挑出問題所在。譬如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就被某些認為用典太多,難以理解。
文人之間也是如此,誰都不敢說自己的文章詩詞天下第一。“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李白,也不得不承認王昌齡是“七絕聖手”,也感嘆崔顥的《黃鶴樓》難以超越……
武卻不一樣,再厲害的戰法、格鬥術也必須經過實戰的考驗,才能證明其價值所在。同樣的原理,對於武器一樣適用。紙面資料再牛的武器,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可能不如人意。所以說那種武器最強,可能沒有意義,因為戰場環境會影響武器的發揮。
比如二戰後美軍裝備的M14步槍,如果不是遭遇越南戰爭或許也會延續前輩加蘭德M1半自動步槍的傳奇。不過改行做狙擊步槍,或者說精確射手步槍的M21(M14的改進型)表現不錯。
越戰美軍手持M14步槍
但是那種武器最差,可能會有公論。有的武器的問題在其設計伊始就存在問題,不管在那種環境中都無法都表現極差,可以被認為是最差的武器。
當然這種最差也只是相對於同時代的武器,不能跨越時代,否則就沒有意義了。號稱射速最高的栓動步槍老李(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再快,面對自動步槍依舊是渣渣。所以最差只是特定條件下的。
哪些武器可以稱之為最差,筆者有一些觀點。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並不權威。

李恩菲爾德步槍

最差手槍:自殺都費勁的王八盒子
看過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朋友,都會對日本軍官腰上那個圓鼓鼓的槍套印象深刻。因為造型酷似烏龜蓋,所以裡面的那款日軍軍官標配的手槍就被當時的中國軍民起了十分貼切的外號——王八盒子。
中國文化中,這個名字絕對算不上什麼好名字,但絕對夠響亮。王八盒子的正式名稱是南部十四式手槍,由號稱日本“勃朗寧”的南部麒次郎(個人認為,這個名號的碰瓷嫌疑十分大!因為南部這傢伙設計每一款槍械的效能,都十分穩定的差勁)於1925年設計完成。這一年是日本的大正十四年,所以有了南部十四式的名號。

南部十四式

按照原計劃,日本軍隊是希望獲得一款能夠裝備全軍的自動手槍,取代仁慈(殺傷力低的嚇人,有人曾在近距離連中三槍,依然能保全性命)的明治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
因為出現的時間較晚,南部十四式吸取了當時世界各國著名手槍的設計元素,在人機工程上也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實戰中的情況真的是慘不忍睹。
早期型的擊針設計存在巨大缺陷,使用中經常會發生擊發無力,甚至折斷的問題。特別是高寒的氣候環境下,因為擊針上潤滑油粘稠度增加,問題會變得更嚴重。而嚴寒正是日軍,尤其是關東軍在全面抗戰爆發期間主要的作戰地域。因此,早期型號一般會多配備一枚擊針,以備不時之需。
南部麟次郎
後來的改進型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又出現了容易走火的問題。早期型號沒有考慮戴手套使用的情況,這在東北地區是致命的。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下,不帶手套,估計過不了多久就可以考慮給手指截肢的問題。但戴上手套使用,就很容易誤觸扳機,導致走火。為此日軍又不得不加大了扳機護圈。
除了這些問題,南部十四式還存在彈匣容易脫落的問題。改進之後,又導致了彈匣更換困難,操作繁瑣等問題。總之就是一個解決舊問題,迎來新問題的過程,非常折磨人。整個戰爭過程中,南部十四式始終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不過這也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惡果,許多日本鬼子或者漢奸因為這款槍的各種問題,在關鍵時刻自殺失敗,又苟活了一段時間。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讓使用者崩潰的問題——“王八盒子”的拋殼窗設在機匣的正上方!射擊後拋殼的瞬間,彈殼會碰在拋殼窗的後沿上,使彈殼沿著幾乎垂直的方向向槍的正上方飛出,其高度甚至可達到2m。接下來是最讓人發瘋的情況:滾燙的彈殼幾乎是垂直地落下來,不僅會對射手造成干擾。要是在室內或屋簷下射擊,反彈回來的彈殼打在射手頭上、手上,或是掉在耳朵上和脖領裡,都會讓人皮肉受疼痛和燒灼之苦。
所以抗戰期間,國內各支武裝力量都不待見這玩意,哪怕是裝備奇缺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後抗日武裝。如果有繳獲,一般也是轉交給地方部隊。
不能連發的紹沙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機槍這一武器的鼎盛時代,海量的重機槍幾乎收割了歐洲一代年輕人的性命。為了應對戰場,新武器也是層出不窮。與普通士兵關係最密切的可能要數輕機槍了。麥德森、劉易斯等輕機槍,成為戰場中的新秀。當然這些武器在一戰前已經誕生,但真正發揮作用是一戰期間。
作為傳統的歐洲陸軍強國,法國也推出了自己的輕機槍——紹沙輕機槍。這款武器由法國陸軍上尉路易·紹沙和總軍械士查理·薩特爾聯合研製,於1913在聖·埃特內的MAS工廠投入生產。不過當時,法軍給它的定位是自動步槍。這和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的定位類似,兩者的結果也十分相似,都是作為輕機槍投入。
不同於勃朗寧自動步槍的成功,紹沙的風評並不高,被認為是最差的輕機槍。甚至比不上一直被詬病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至少歪把子在射擊精度上還是不錯的。
紹沙輕機槍
對於這個,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製造商的問題。批次生產的紹沙機槍有相當部分是由巴黎的鬥士腳踏車/汽車製造公司生產的,這家公司在一戰前嚴重缺乏生產武器的經驗,在品控、生產工藝上等方面問題多多。
當然,紹沙的惡評不能完全歸咎於生產商的能力不足,其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尤其那個在槍身下方的弧形半鏤空彈匣,很容易在士兵戰術動作後發生變形,導致故障。半鏤空的彈匣設計雖然可以輕鬆檢視剩餘彈藥數量,但非常容易被泥沙汙染,進一步降低可靠性。
除此之外,槍身設計也存在問題,經常在射擊300發後就會出現故障。這在激烈的戰場上,無疑是致命的。

紹沙彈夾特寫

總體而言,前線計程車兵對這款武器的評價不高。有意思的是,作為對手的德國士兵對於紹沙的評價也不怎麼樣,德軍會把繳獲的英軍劉易斯輕機槍配發給己方部隊使用,卻對紹沙嗤之以鼻。
一戰後期美國參戰,因為自身的武器產能不足,也採用了部分紹沙輕機槍,並進行一定的改進以適應美軍的彈藥。這種改進讓紹沙的效能進一步下降!
一戰後,因為軍費的下調和巨大的保有量,紹沙依然存在了一段時間,只是換成了彈匣供彈。那種弧形的半鏤空彈匣從此被徹底淘汰,再也沒有出現過。
約翰牛的心病——L85系列自動步槍
約翰牛在自動武器上,似乎天生帶有debuff!從自動武器開始出現的19世紀末開始,英國似乎一直以來都沒有自主研發的成功自動武器:維克斯機槍是馬克沁的英國版;司登衝鋒槍可以看做MP18衝鋒槍的終極簡化版;布倫式輕機槍的原型是捷克斯洛伐克布林諾兵工廠的ZB33……
到了自動步槍時代,英國更是狀況百出,被美國佬擺了好幾道。二戰後的英國,原計劃在1950年代初量產7mm的EM2步槍。這是一款典型的無託步槍,射擊精度高、殺傷力大。但是作為西方世界領導者的美國,這時候開始推行自己的7.62*51mm的T65步槍彈作為北約標準步槍彈。英國人的EM2無法適應這款彈藥,一線部隊急需步槍的英國人被迫選擇了比利時FN公司的FAL自動步槍。

二戰中手持司登衝鋒槍的英軍

不久美國人根據越南戰爭的經驗,又開始推進小口徑步槍的。約翰牛的肺都快氣炸了,這不就是EM2曾經嘗試的路線嗎?為了追趕潮流,恩費爾德兵工廠自主研發了4.85mm步槍彈,以及配套的無託式步槍。對於新槍,英國方面還是比較滿意的,新的槍彈射擊距離可以達到800m,同時保持較好的侵徹力。
但是美國人又作妖了,選定了5.56*45mm步槍彈作為北約標準步槍彈。沒有辦法,英國人只能選擇跟隨,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改用北約標準步槍彈。問題是,幾經改動,新式步槍的暴露出許多問題。
要知道槍彈不同,槍械的許多部件也要隨之改動。當年美國設計M60通用機槍的時候,就在這方面吃過虧。幾個關鍵部件照抄了MG42的設計,但MG42使用的是7.92mm毛瑟步槍彈,導致試射時多次出現問題。最終靠著重新設計部件,才解決問題。
英國人此時也面臨相似問題,更要命的是1980年英國經濟困難,為了節省經費找了一個草臺班子進行設計。用一位英國軍官的話說就是:一群缺乏經驗計程車兵和槍械愛好者……
1980年,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了第一批樣槍,代號SA-80。1985年,該槍被英國軍隊正式採用,定名為L85A1。到1989年,英軍共採購了17萬支L85A1自動步槍及L86A1輕機槍。

L85A1自動步槍

從此約翰牛計程車兵對於這一槍族的吐槽就沒有停過。槍身過重、供彈故障、養護困難……讓基層士兵苦不堪言。與這些大問題相比,槍身部件易損壞、彈匣容易脫落、導氣裝置上蓋不牢固、彈匣彈簧力量不足、彈容量小、槍管易過熱、分解組裝困難之類都只能算小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英國軍方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但治標不治本。英軍中的一些精銳單位,比如特種空勤團(SAS)、特別舟艇中隊(SBS)等拒絕使用這種武器。

特種空勤團

後來英國還請來著名的德國HK公司對L85系列進行改進,但效果差強人意。
飛行棺材F-104星
這款戰機已經徹底從世界各國的裝備序列中退出,關於它的惡名可謂數不勝數。
作為二戰後第一批超音速戰機,F104的定位更接近於截擊機而不是戰鬥機。之所以會這樣,與當時的戰術環境有著密切關係。朝鮮戰爭後,美蘇冷戰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這個洲際導彈尚未成熟的時代,雙方的核威懾都是建立在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美俄兩國至今仍在使用的B52、圖95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誕生的。
為了應對這種威懾,雙方的戰機也選擇了相似的路線:高空、高速、以截擊對方的戰鬥機為首要任務。蘇聯的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格21(北約代號:魚窩),採用機頭進氣、三角翼常規佈局。

F-104

美國人的答案則是F104,一款接近於有人駕駛火箭的存在。與當時的主流設計不同,F104採用了一副對稱的矩形機翼,展弦比僅為3.36%,後掠角也只有18度,甚至比不上高亞音速的F86佩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極薄的機翼前緣,僅有誇張的0.4mm,堪比刀片。
平直、超薄的機翼在低攻角和高速時可以產生較大的勝利,但不利於大迎角飛行和高G飛行,一旦飛機在做大幅度機動動作時很容易失控,而且難以改出。更要命的是,這種氣動佈局一旦失去動力,幾乎沒有任何滑翔的可能性,很大機率會直接摔下來。一句話,這款二戰後的截擊機很容易出現故障,一旦出現故障,幾乎沒有機會挽救。
要命的是,當時的飛行員救生系統並不完善,彈射座椅這種現在普遍裝備的裝置當時剛起步。所以F104飛行員的每一次任務都像是與死神的共舞,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F104因此也獲得了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等不好的名號,被認為是當時最差的戰機。不過很多國家依然採用了這種戰機,因為沒有多少國家擁有自主設計戰機的能力。而有自主研發能力的英法等國就沒有采用F104,自然也避免了一些損失。
難產的主敗坦克阿瓊
在印度教神話中,阿瓊是作為戰神存在的。而作為一款主戰坦克,阿瓊則是全世界軍迷的快樂來源,比起笑料百出的義大利軍隊有過之而無不及。
1972年,印度軍隊啟動了一個新型主戰坦克的研製計劃,目的是取代由英國人設計、印度本土製造的勝利式主戰坦克。印度人將這一計劃的代號定為MBT-80,也就是阿瓊坦克的起源。最初印度軍方對該坦克的效能要求是這樣的:作戰全重50噸,採用120mm線膛坦克炮及相關彈藥,動力系統、火控系統要在印度本土完成生產,能夠滿足20世紀末印度陸軍的作戰需求。
印度人研製新型坦克的夢想是美好的,但問題是這個國家從來沒有自主研製過坦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印度不得不需求外援。其中不少是德國廠商,克勞斯·瑪菲-韋格曼公司主持車體的設計,MTU公司提供發動機,倫克公司負責傳動裝置,迪爾公司則承包了履帶專案……結果就是1984年推出的阿瓊樣車與德國的豹2相似度極高。

阿瓊坦克

當然印度的專案對於幾個大國來說,無疑是分賬多少的問題:120mm線膛炮來自英國,車載機槍來自蘇聯,火控系統被以色列和法國拿到……幾個大國一起服務是某種幸福,但也是災難,因為整合系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印度顯然沒有韓國那種拉皮精修的能力,自然也拿不出K1/K2這種價效比不錯的產品,甚至堪用的產品都拿不出來。直到現在,阿瓊依然是問題多多,始終無法滿足印度軍方的要求。除了閱兵式和訓練場,阿瓊的作用幾乎為零。
除了少量生產型為各種儀式服務外,印度一線作戰部隊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阿瓊。現在的印度裝甲單位使用最多的還是俄製的T72/T90主戰坦克。

阿瓊坦克

從立項到現在,近五十年的時間,阿瓊坦克始終無法形成戰鬥力。從新秀產品變成萬年老臘肉,真的很不容易。與之相對的是老冤家巴基斯坦,背靠中國這棵大樹有了生產新型主戰坦克的能力。
印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依舊只能靠著進口坦克支援裝甲部隊的牌面。
當然,最差武器可能還有很多。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