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美國狀元”的華裔少年,被6所藤校和斯坦福MIT爭搶,成功秘訣藏在父親的一番話裡…(附影片&摘要稿)

高質量英語演講&專訪影片哪裡看?
請您點選上方“精彩英語演講”,並“設為星標
全網最新的英語演講&專訪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在我們身邊,總是流傳著許多“別人家孩子”的傳說。他們光芒萬丈,明媚耀眼,不僅學習是一等一地好,而且十分清楚人生目標併為之努力,簡直甩開凡人幾條街。
而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這樣的牛娃。他叫尹渭博,是一名華裔移民二代。別看他笑得那麼“人畜無害”,一旦拿出簡歷,那“殺傷力”可非常人所能及!
中學時期,這位小尹同學就獲得過無數有影響力的獎項,如英特爾國際大獎賽亞軍、谷歌國際科學獎、全美寫作大獎、國際鋼琴比賽大獎,並受邀參加諾貝爾頒獎典禮;
學習成績排名全年級第一,並作為所在高中的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進行致辭;
六所藤校及斯坦福、MIT都向他伸來橄欖枝,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要給他獎學金;
在拿下美國高中生的最高榮譽——總統學者獎之後,還斬獲了全美僅有20個名額的戴維森獎學金,直接搞定了大學學費……
看到小尹同學的履歷,說姐忍不住羨慕:誰家要是碰上這麼個孩子,做夢都得笑醒。
當然,尹渭博的卓越,並不僅僅表現在獲得無數獎項榮譽這一方面,這背後,有他自己的恆心與堅持,更有良好家庭教育的正向激勵,尤其他的父親尹永義博士,在兒子成長成材的過程中,始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Valedictorian William Yin said that only a few years ago, the class of 2017 were naive, newly minted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Excited and yet fearful of the future,” he recalled. “Back then, we were small and we were fearful.”
William said that as a freshman he thought he had a direction.
“During those first days, my four-foot tall naive freshman self knew that he wanted to write and publish the greatest novel the world had ever seen,” he recalled. “I never did end up writing that book, but what I retained was a childhood passion to dream and create.”
William said he was tainted by fear, but with time his fear became a frontier to be explored and unveiled.
01

全面發展的華裔學霸

最關心人類醫療議題
走進位於美國康州尹渭博的家,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除了放得滿滿當當的獎盃、獎牌,還有一架鋥亮的鋼琴。
尹渭博正與妹妹尹維娜表演著一段二重奏,悅耳的琴音從尹渭博的指尖流瀉而出,彷彿將整個空間都點亮。
“進入大學以後,最令我激動的是和朋友一起組建樂隊…… 還有加入舞蹈隊和登山!” 已成為斯坦福一員的小尹同學言語中洋溢著歡樂,全然不似外人對“亞裔學霸”的刻板印象——成績好得嚇人,但少言寡語、零社交,在美國人心中只是個“Nerd”(書呆子)。
尹渭博從小到大,都以“全才”的形象示人。在學術學習中,他不僅成績優異,而且還能做到文理兼優;在文體方面,他熱愛音樂,擅長鋼琴和游泳;在人際交往方面,他情商頗高,在學校同學們舉辦的民間投票中,他獲得了“最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的頭銜。
在以白人為主的康州格林威治高中,尹渭博能在全校學生心中擁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足見他與各族裔同學相處得是多麼融洽。
有意思的是,曾坐穩年級第一寶座、斬獲無數名校offer的他,從不覺得這些就是成功。他認為,那些“簡歷上的東西”反而是最無趣的所在,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是善於解決社會問題、幫助他人實現價值的人,雖然才十幾歲的年紀,尹渭博心中早早地就埋下了“造福人類、造福社會”的種子。
尹渭博曾在新聞報道中瞭解到,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冠心病與中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於民間檢測手段的缺失,許多老百姓無法及時預知自己的病情;或是由於檢測費用昂貴,弱勢群體難以負擔得起。
為了幫助這個群體,文理兼通的尹渭博花了數月,獨立研發出一種能檢測動脈粥樣硬化的膜片。有了它,人們即使不去醫院,也可以自行檢測、掌握病情,守護生命安全。
正是這一發明創造,幫他拿下了總統學者獎,也吸引了六所藤校及斯坦福、MIT的好感。但尹渭博並未沉浸在飽受讚譽的美夢裡,而將目光轉向了另一難題——癌症。
他翻遍各學科書籍,竭力研發一種有助於治療癌症的奈米元件,為此,曾連著多日流連在實驗室裡,廢寢忘食地工作。
後來,他又發明了一個可以及時檢測阿爾茲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的生物感測器。尹渭博向前來採訪的記者展示著研究過程中所做的厚厚筆記,每一頁都是心血凝聚。
關心醫療議題,喜歡發明創造,並將成果付諸實踐、推向全人類,這可能也是尹渭博在多個名校錄取中選定斯坦福的原因。毗鄰矽谷、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斯坦福,似乎最能夠為他提供實現夢想的肥沃土壤。
到了斯坦福他也欣喜地發現,這邊的同學亦和他一樣,熱忱於自己所做的事情,對外在的功名利祿一直看得很淡。
說起偶像,尹渭博最崇拜的便是有著“矽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他不羨慕對方過億的身家、呼風喚雨的社會地位,而最羨慕他“永遠熊熊燃燒的鬥志”,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一直參與到改變人類生活的程序中,為這個世界付出力所能及的奉獻與努力。
02
過程重於結果,習慣重於知識
博士老爸道出家教真相
看到這裡,無論是誰,大概都會對這個“心懷天下”的小夥肅然起敬吧。年薪百萬的名校學霸並不少見,但更讓人敬佩的無非是那些始終懷有改變世界、造福人類夢想的人,社會點滴的進步,不正由此推動麼?
與此同時,說姐也忍不住好奇:到底是啥樣的神仙教育,才能培養出這麼一位少年?
對於這個話題,尹渭博的老爸、在美任教多年的尹永義博士,最有發言權。
說起尹永義,那也是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典例。他出生在上海一個貧寒之家,卻一路勤學苦讀,考上了復旦,復旦畢業以後,又申請來美留學,並在讀完博士之後成功找到了教職,如今已在美國任教多年。
談及學霸兒子的“養成記”,尹永義給出了十六個字——“過程重於結果,習慣重於知識”。他也有著望子成龍的心願,但與許多傾向於採用高壓強迫手段的虎爸虎媽不同,尹永義的教育方法明顯柔軟了許多。
尹永義提到,一直有很多父母來詢問自己,是怎麼讓兒子拿下那麼多獎的。他只好無奈地表示,自己從沒要求尹渭博拿這個獎、那個獎,因為他始終強調“努力的過程比結果重要”。至於成不成功、拿不拿獎,無所謂。
其實,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有被比賽或考試壓力裹挾的時候。孩子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了,如果再讓他感覺到父母也無比期待那個結果,那麼那種“雪上加霜”的感受,反而會危害身心,適得其反。
因此,尹永義一直告訴尹渭博,真的只要盡力就好,結果是好是壞不重要。在這種放鬆的氣氛中,尹渭博反而一次次發揮出了超高的水準,“陰差陽錯”地拿到了獎。
有時,尹渭博並未好好努力,不過靠著一點好運氣和小聰明取得了好結果。這時候尹永義反而會板起面孔,提醒兒子這是一種投機取巧。“你現在糊弄過去了,將來必定付出代價”,在這樣的教誨下,尹渭博愈發注重努力的過程本身,埋頭幹,不注水,也日益融入他踏實沉穩的個性,鑄就了日後的成就。
在重視過程勝於結果之餘,尹永義強調的另一點就是與知識的習得相比,更重要的其實是習慣的養成與思維方式的鍛鍊。
即便是在美國,華裔父母把低齡孩子送進輔導班、小小年紀就被灌輸大量知識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對於這種“彎道超車”的做法,尹永義並不認可。他深信,單純地灌輸知識只能滿足一時的功利性目的,而教孩子從小學會如何正確對待學習,那才是終生受益。
尹永義對尹渭博的學習要求也很嚴,這種嚴格體現在不讓孩子放過作業中的任何一點小錯,而學會及時訂正、反思總結。長久培養下來,尹渭博養成了認真嚴謹的學習方式,所犯的“低階錯誤”,也比同齡人少得多。
此外,尹永義十分看重兒子閱讀能力的培養。他自己是博士畢業,本就是一個喜歡讀書鑽研的人,家庭整體的書香氛圍濃厚,但尹永義表示,即便父母都沒什麼文化,也不妨礙孩子養成持之以恆的讀書習慣。
勤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閱覽室等地,鼓勵他們自由探索自己想閱讀的書籍,甚至以此作為一種獎勵手段。每當孩子表現良好,就帶他去讀書,長此以往,他們自然會認為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每次從書店回來,再將孩子沉浸於閱讀的好看照片掛在床頭,由此進一步強化“讀書之樂”的正向激勵。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孩子讀書讀多了,又何愁他的見識、思想不會得到提升?寫作能力的進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應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孩子的觀察與思考能力。當尹渭博還是個小娃娃的時候,尹永義就喜歡給兒子出這樣或那樣的“難題”:
站在穿衣鏡前,人體如何成像?淋浴房內的蓮蓬頭,最多可同時供多少人使用?坐地鐵的時候,刷卡機是如何把錢刷走的?……
到了尹渭博高中的時候,從小就對大千世界充滿好奇的他,竟然真的無師自通地用電腦編寫了一個“地鐵進出站刷卡”的程式,還買來了刷卡機進行實際測試與驗證。
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對具體原理刨根問底的熱情,正得益於父親從小對他觀察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尹渭博早早地就明白了,創新來自於生活,最終也要為生活而服務,這背後不能說沒有父親苦心栽培的功勞。
03
先成人,後成材
平等親子溝通為其保駕護航
值得關注的是,當問起父子倆對“成功”的定義,雖然他們都給出了各自不同的具體理解,但有一點核心卻是相通的——成功絕非名利與光環的堆砌,會做人、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對他人的價值,那才是他們共同期盼的未來。
“先成人,後成材”,是尹永義在兒子的教育方法中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哈佛畢業、坐擁豪車豪宅,卻和父母親情淡漠、和身邊人互相猜忌,那麼這樣的人生,也很難說是真正的“成功”。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肯定是做人方面的成功,而不是單單學習好這一面,學會良好溝通、擁有共情能力,是更重要的素質。”
為了讓“會做人”的觀念深入兒子腦海,尹永義首先在自己與兒子的親情關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尹家,由上而下訓誡式的對話是不存在的,更多的則是平視般的父子對話。
在尹渭博幼年之時,尹永義就學會了蹲下來和兒子說話,努力瞭解他感興趣的事物,傾聽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見解。這種習慣演變到現在,已經變成了每天15分鐘雷打不動的父子談心,整個過程中,尹永義不會搶話插話,而會認真聽完兒子吐露的每一個想法。
有時,尹渭博也會做一些“讓大人難以理解”的事,比如進入青春期後一度沉迷於電子遊戲。對此,尹永義沒有勒令兒子遠離電玩,而是放下身段,和兒子一起玩。
在這個過程中,尹永義慢慢理解了青少年喜歡電子遊戲的原因,因為它確實刺激、有趣,而且能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同齡朋友,並非全然沒有益處。當你理解了孩子的立場與處境,再去與之交流,孩子自然而然會把你當成“自己人”,那時再去協商玩遊戲的時間與分寸,會比直接下令戒除效果更好。
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會從大人的做法中,慢慢學到如何應對“不喜歡”的事物、如何與“不太理解”的人相處。美國本就是一個“熔爐”,各種族裔、各種價值觀的人們融匯其間,你總能找到與自己不同的人。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學會為別人著想、平等愛護身邊的人,父母也好朋友也罷,都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被觸動。從小到大,尹渭博都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摯友,更在高中的無記名投票中被評選為“最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這都是“會做人”最好的印證。
與學業上的成就相比,尹渭博將會以關愛他人、心懷眾生的姿態,在一片歡樂而和諧的氛圍中成長,更好地追逐自己的夢想,融入這個社會,這也是父親最願意看到的事。
就在去年的放榜季,尹永義的女兒尹維娜也傳來了好訊息——她拿到了來自包括常春藤院校康奈爾在內的多份錄取,並已選擇南方名校範德堡大學,今年秋天即將入學。
和哥哥一樣,雖然還沒進大學,但她已然對生物、醫學很感興趣,也把推動醫療難題的解決當成自己的使命,將來很可能朝此方向發展,並對未來有了一定的規劃。
不懈的努力是內在的動因,良好的家教是外在的滋養,如尹渭博、尹維娜一般的在美華裔新生代,正以蓬勃向上的模樣閃耀在他鄉的土地,他們是驕傲,亦是榜樣。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talk)。
防止再次失聯,請立即關注備用號
— 往期精彩英語演講集 —
湯姆·漢克斯哈佛大學畢業演講:勇於做捍衛真理的超級英雄!
哈佛校長2023年畢業演講:成為智者,從向所有人學習開始…
楊紫瓊哈佛法學院畢業演講:不自我設限,才發現天地無限!
哥大校長2023年畢業演講:如何成為一個立足於當今世界的領軍人物?(附影片&演講稿)
金句頻出!Taylor Swift紐約大學畢業演講:只要自己不拉胯,條條大路通羅馬!(附影片&演講稿)
罕見發怒!拜登在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發表畢業演講,談到國會山暴亂時暴怒!(附影片&演講稿)
真毒舌!影帝德尼羅紐約大學畢業演講:不要浪費你的無知!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2018年畢業演講:讀書無用論是最大的謊言!
摩根大通CEO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演講:如何應對失敗,可能是你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附影片&演講稿)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2021年畢業演講:六英尺,這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生與死的距離!(附影片&演講稿)
“傳奇哥”2021年杜克大學畢業演講:讓愛成為指引方向的燈塔!(附影片&演講稿)
“藤校”首位黑人女校長2021年哈佛畢業演講:混亂時代,這才是大學真正的責任!(附影片&演講稿)
想第一時間觀看高質量英語演講&採訪影片?把“精彩英語演講”設定為星標就對了!操作辦法就是: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的●●●——找到“設為星標”點選即可。
快分享
要收藏
點個贊
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