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舉辦的新品釋出會上,華為正式釋出了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師以及 MateBook Pro 兩款鴻蒙電腦新品,以及包括 Nova 14 在內的手機、電腦、智慧眼鏡等一系列產品。
最重磅的產品,當然是形態頗為另類的 MateBook Fold 摺疊電腦。
繼 Pura X 闊摺疊手機之後,華為再一次藉助鴻蒙系統,搶先蘋果和微軟,做出了一臺「摺疊屏電腦」。
華為 MateBook Fold 展開後螢幕尺寸為 18 英寸,比例為 4:3 ;合上後為 13 英寸,比例為 3:2,厚度 7.3 毫米,整機重量 1.16 千克,機身自帶一個小支架,支援橫屏立於桌面。
螢幕方面,MateBook Fold 採用了全球最大的雙層 OLED 顯示屏,也是行業中首次採用 LTPO 技術的電腦顯示屏,支援自適應重新整理率。這塊螢幕 HDR 峰值亮度為 1600nits,解析度為 3.3K。
華為為 MateBook Fold 提供了三種互動方式:
和一個鍵盤和觸控板的配件配對使用,類似筆記本的「C 面」
摺疊雙屏使用,支援 30-150 度懸停,上下雙屏顯示不同的內容,或者將一個螢幕模擬為鍵盤和觸控板,線性馬達提供觸感反饋
MateBook Fold 可以和普通筆記本一樣展開,下方螢幕可以變成鍵盤,鍵入時透過線性馬達的振動,模擬真實鍵盤的回彈觸感。
這雖然解決了觸控鍵盤缺少反饋的問題,但依舊缺乏凸起的鍵帽作為盲打的參考,或許最終也只能作為一種備用方案,難以獨挑大樑。
因此,華為還為 MateBook Fold 準備了一個帶有觸控板的外接鍵盤,化身小一體機。
摺疊 PC 這個概念,其實並不新鮮,聯想、惠普都已經推出過類似的產品,而華為 MateBook Fold 的優勢,在於這個能「自適應」新裝置形態的鴻蒙系統。
由於鴻蒙系統和鴻蒙應用根據形態變化的特性,華為 MateBook Fold 可以「上下分屏」使用:比如嗶哩嗶哩可以上屏看影片,下屏刷評論,或者開會時上屏可以投屏,下屏看筆記內容,等等。
還有一些全新的觸控互動:「三指甩屏」,可以快速地把應用視窗,在上下兩個分屏之間切換;「五指張開」,將視窗快速放大全屏,甚至瀑布屏瀏覽。這些互動解決了 Windows 平板模式中窗戶管理的一些痛點。
而鴻蒙電腦本身就支援一些類似平板電腦的觸控板操作,比如「三指上滑多工」等等,非常適合 MateBook Fold 的觸控操作。
除了 MateBook Fold,華為也正式釋出了形態更傳統的鴻蒙電腦筆記本產品 MateBook Pro,我們已經提前上手了這款電腦。
對於「摺疊電腦」這種產品形態,同樣手握作業系統的蘋果和微軟其實一直都有想法。
六年前,微軟就展示過「雙屏電腦」Surface Neo,搭載 Windows 10X,能夠當作兩塊螢幕的平板使用,或者讓下螢幕搭配實體鍵盤作為筆記本的 C 面。
而根據爆料,蘋果正在開發一款 18-20 英寸的摺疊大屏裝置,預計為 iPad + Mac 的混合產品,但不清楚會搭載 macOS 還是 iPadOS。
比起傳統的筆記本,這種裝置其實要更接近平板,但同時又要求具有足夠的桌面級生產力。
這樣來看,鴻蒙電腦反而具有了 Windows 和 macOS 所不具備的優勢:這個脫胎於平板電腦的系統,即使針對桌面端的鍵鼠互動進行了重構,也依舊保有了觸控互動的支援。
反觀 Windows,雖然已經對觸控支援超過十年,但現在的體驗依舊一言難盡,並且觸控和鍵鼠之間有著極強的割裂感。而目前的 Windows 可摺疊 PC,也因為適配的問題,系統體驗不夠自然。
圖源:聯想 ThinkPad X1 Fold,圖源:Laptop Mag
而蘋果 macOS 從來不是一個為觸控準備的平臺,iPadOS 目前依舊欠缺了足夠的桌面互動能力,如果要做可摺疊的觸控電腦,似乎用哪個平臺都差了點意思。
當然,鴻蒙電腦最大的短板在於這個剛起步的軟體生態,不過對於筆記本和平板界限模糊的 MateBook Fold 而言,使用相容平板應用的體驗,應該會比 MateBook Pro 要更好。
如果說軟體各有長短,那麼多年來摺疊屏裝置形態的探索,成了華為的另一個優勢。
從華為 Mate X,到「三摺疊」Mate XT 非凡大師,再到「闊摺疊」Pura X,不管是基礎的硬體技術,還是裝置形態和功能的探索,可以說在「摺疊裝置」的領域,華為都有不少經驗累積。
簡而言之,就是作業系統更成熟的廠商,在硬體上的探索沒有華為豐富;而硬體玩得更花的其他 OEM 廠商,手上又缺了自己的作業系統。
只是就目前來說,MateBook Fold 更像是一個便攜的大屏一體機,比較適合差旅辦公的商務場景,沒能和 Windows 陣營在互動上拉出太大的距離,缺少了 Pura X 那種乍一看很怪,但仔細一想又自有妙處的感覺。
比如,在上下摺疊使用時,利用下方的螢幕顯示多工小視窗,或者一些輔助輸入的檔案素材等等,而不是單純一個鍵盤。
現在的華為鴻蒙裝置,有點讓人想起來以前的微軟:推出了打破平板和筆記本的界限的 Surface 產品,在後期更是有 Surface Duo、Surface Neo、Surface Studio 等等形態各異的嘗試。
而剛好在 MateBook Fold 釋出之前,就傳來了 Surface Laptop Studio 停產,並且可能不會有迭代的訊息,不少媒體猜測,Surface 未來的產品形態,可能會逐漸趨於保守,聚焦於平板和筆記本。
另一邊落寞收場,這邊又踏上了類似的新徵程。至少目前,華為手握自研系統、硬體,還有一個逐漸成形生態的鴻蒙,更有潛力走得更遠。
從 Pura X 「闊摺疊」手機,到 MateBook Fold ,進入「鴻蒙裝置元年」的華為,少了限制,對裝置形態的探索更加大膽,也讓人更加期待接下來登場的「變態」鴻蒙裝置。
MateBook Fold:32GB RAM + 1TB ROM:23999 元
32GB RAM + 2TB ROM:26999 元
24GB RAM + 512GB ROM:7999 元
32GB RAM + 1TB ROM:8999 元
32GB RAM + 1TB ROM:9999 元
32GB RAM + 2TB ROM:10999 元
華為 nova 14 系列手機,搭載鴻蒙 5 系統:
nova 14:256GB 儲存,起售價 2699 元
nova 14 Pro:256GB 儲存,起售價 3499 元
nova 14 Ultra: 256GB 儲存,起售價 4199 元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