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我第一次去拉斯維加斯參加CES(國際消費電子展),當時的熱門趨勢是IoT(物聯網)。今年的熱門當然是AI(人工智慧),大會口號是“Dive In”(沉浸其中),關於AI的應用貫穿到了每個展館、展區甚至展位。
黃仁勳的演講佔據了全場注意力制高點,講的就是AI與計算技術的最新展望。
從移動到AI,萬物皆可AI,大勢清晰可見。企業要做的,就是用AI武裝自己,結合自身特點,透過場景,為使用者創造顯性的價值。
2024年12月,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中美兩國都擁有主導AI發展的資源、人才和意願,這是一場“史詩般的競賽”。
從CES可以看到,美國在AI發展的核心技術層,如深度學習、大模型、關鍵硬體、雲計算和算力資源,以及私人部門投資規模等方面明顯領先,同時正將AI廣泛深入地開展應用;
中國在前沿技術、關鍵能力上和美國有差距,但中國有天下最強的供應鏈,也有豐富且規模化的應用場景,可將AI應用技術迅速落地,在產品化、商業化方面有很強競爭力。在AI研究、大模型、晶片等方面,中國也有可能走出一些差異化的路徑。


CES上的中國企業
2016年和2025年,CES參展商都是4000多家。2016年時中國參展企業有1300多家(含港澳臺,下同),參展商名錄以Shenzhen(深圳)開頭的超過470家;今年中企有1475家,創2019年以來的新高,深圳企業仍佔30%以上。
2016年,來報道CES的博主,圖文還佔很大比例,現在則以影片為主了。
從產品角度看,今年CES並無一枝獨秀的主角。2024年CES開幕前一天,蘋果官宣了頭顯產品Vision Pro的上架時間,弄得CES上都在熱議會否是iPhone之後下一個AI原生裝置的外形。
一年下來,Vision Pro因價格高昂(3499美元)和內容生態不足,據說已停產。今年CES“AR/VR/XR”展區人氣很旺,但看不出哪個產品能大流行。
倒是2024年第四季度,Meta聯合雷朋推出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獲得了超預期成功,也讓AI眼鏡成為風口。今年CES舉辦前,很多專家都預測AI眼鏡將是最亮眼的話題。但現場看並非如此。AI眼鏡的體驗遠不如手機,和iPhone的連線也有問題,與人互動時不時就有卡、停、答非所問等問題,戶外活動的續航焦慮也沒有克服。看來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打磨。

2016年來參展的中國明星企業,如華為、大疆,現在看不到了。但小鵬匯天、影石Insta360、石頭科技、追覓、宇樹科技等新一代又起來了。聯想集團、TCL、海信等行業龍頭則雄風不減,相對競爭優勢在增加。
一些剛創立一兩年的中國智慧硬體企業也來了。李澤湘教授在大灣區創立的XbotPark機器人基地,這次就帶了30多家孵化的企業集中參展。我2016年在CES接觸過不少創業者,那時的背景是“雙創”,現在的背景是“出海”“生而全球”,一創業,就出海。
這幾年國內經濟增速下行,行行都在卷,但置身CES,我感覺中國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還在上行,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和優勢行業。
如聯想集團釋出的ThinkBook Plus Gen 6卷軸屏AI PC,輕按專用鍵或用手勢操控,14英寸顯示屏即可垂直延展,伸長為寬敞的16.7英寸,相當於一個便攜機身蘊藏了近50%的額外螢幕空間,對商務使用者靈活高效辦公非常友好;又如TCL 115英寸QM891G,是目前全球最大的QD-Mini LED電視,將家庭螢幕的觀影體驗推至行業峰值。在一些產品上,現在中國企業往往是全球最早採用某種技術,或把某種技術做到最優的創新者。


再以我過去較少接觸的智慧清潔電器為例,這次掃地機器人方面的主要品牌添可、追覓、雲鯨、MOVA、石頭科技都來了,吸力數值一個比一個高,防纏繞、除菌、速乾等功能層出不窮。有的產品能精準識別超過200種的家庭常見物品;有的遇到地毯時,拖布模組能自動抬升20毫米,避免將地毯打溼;有的實現了即時熱水迴圈拖地和自動回收汙水。而最具突破性的產品,一是搭載了“仿生多關節機械手技術”,可以夾起寬度6釐米、重400克以內的物體,伸展距離可達30釐米,能自主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將玩具放進玩具房;二是可以透過雷射雷達掃描識別前方的障礙物,此時機身內隱藏的可伸縮電動搖臂會探出,撐起機器人,越過最高6釐米的障礙。

據IDC資料,2024年一季度全球智慧掃地機器人出貨量前十的廠商,中企佔8席。此類智慧化科技生活產品,只要中企進入,很快就能卷贏,而價格也並不低。如能跨越6釐米障礙物的追覓X50 Ultra掃地機器人,價格為1699美元。
當然,價效比還是眾多中國企業的“殺手鐧”。如宇樹科技釋出的Go2機器狗售價為1600美元,人形機器人G1初始售價為9.9萬元,一天內包括樣品全部售罄。對比來看,波士頓動力的Spot機器人售價為74500美元。

我整體的感覺是,相對日韓,中企的聲勢越來越大,能力也進步得更快。

美國飛輪
2016年1月,英偉達的股價為0.6美元多,現在是135美元左右,漲了200多倍。英偉達市值最高時達3.7萬億美元。目前相當於7個多騰訊或16個多阿里的市值。這就是產業領導者、開拓者的價值。
黃仁勳在CES演講中說,AI像個孩子,最初只能理解影像、文字和聲音,這是“感知AI”;隨後,AI學會了生成文字、影像和聲音,這是“生成AI”;現在,AI不僅能理解世界,還能像人一樣推理、計劃和行動,人類正進入“物理AI”的時代,AI將在製造、物流、交通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AI大時代風起雲湧,其實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而英偉達是構築路基的,誰要上這條路,很難離得開它的晶片。
2024年黃仁勳在一次訪談中說,英偉達“重新發明了計算”,過去十年裡將計算成本降低了10萬倍。他說:“我們已經進入機器學習而非人類程式設計了,機器學習的關鍵是‘飛輪效應’,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讓‘飛輪’高效運轉。”他認為關鍵是建立一個可以加速每個步驟的系統,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迴圈時間和整個飛輪的效率。
從這個角度看,英偉達又是AI世界的加速器,決定了AI演進的效率。
在CES上,英偉達釋出了首款生成式世界基礎模型開發平臺Cosmos,它專為開發機器人和自動駕駛而設計,旨在加速先進“物理AI”的開發。黃仁勳演講的背景屏上,有14家機器人公司的標識,它們都採用Cosmos加速和加強模型開發,其中6家是中企,即宇樹、智元、星動紀元、銀河通用、傅立葉、小鵬;在17家與英偉達合作的汽車公司中,4家是中企,比亞迪、理想、小米、極氪。英偉達不做具體產品,但它是這些產品AI化的關鍵支撐。

馬斯克沒有參加CES,但線上接受了CES採訪。他認為,在2024年AI訓練已經耗盡了人類知識的累積總和,AI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AI開始產生“合成數據”,透過自我學習來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在接下來的3~4年裡,AI將能完成任何不涉及具體操作的認知任務。
但AI不只是在資料中心裡思考,還需要付諸實踐,馬斯克認為這就是機器人和自動駕駛。他公佈了特斯拉機器人的時間表:2025年,先生產幾千臺測試;2026年,擴大到5~10萬臺;2027年,產能提升到50萬臺。
如同馬斯克將AI區分為認知的和實踐的,黃仁勳也說過,未來將有兩種人工智慧:一種是理解物理世界的實體機器人(實體AI),另一種是理解資訊世界的智慧體機器人(智慧體AI/資訊機器人),這兩種AI將成為全球產業的基石。
按黃仁勳和馬斯克的這些說法,未來AI的競爭主線就是兩條,實體AI和智慧體AI。
在智慧體競爭中,微軟、谷歌、蘋果擁有全棧技術,分別坐擁Windows、安卓、iOS,勝出的機會很大。如谷歌從晶片、雲計算、作業系統到軟硬體應用,端到端的技術一應俱全,而且擁有多個10億使用者級應用。這次CES上也看到了谷歌TV藉助Geminni大模型的能力,可以用自然語言跟電視對話,提問題,系統不僅能理解,還能從YouTube等谷歌的平臺上整合內容。谷歌已和TCL達成戰略合作,使用者可在TCL電視上免費觀看谷歌TV的內容,並體驗其AI能力。
移動通訊技術出身的高通這次釋出了全新驍龍X平臺。在高通看來,AI離不開移動計算,離不開無線連線,高通希望藉助軟硬體技術的深度整合,涵蓋PC、汽車、手機、智慧家居、企業級物聯網裝置等多元化終端。英特爾釋出了最新的酷睿™ Ultra處理器,旨在推動發展AI PC的產品組合。
亞馬遜雲科技在智慧家居、智慧出行領域展示了多項前沿技術,每一款產品都融入了先進的語音識別、生成式AI及物聯網技術。
從這些AI巨頭們的表現,可以看出美國在AI方面建立了很強的生態優勢,在處理器架構、核心演算法、系統軟體等關鍵領域構建起了強大的技術叢集,而且在消費者應用端也有蘋果、谷歌、Meta、亞馬遜等超級產品。美國創新體系的整體優勢是明顯的。
我2024年5月到矽谷訪問後寫過一篇《像矽谷那樣去思考》,提出矽谷的思考模式是:想得大,想得深,想得不同,歸根結底,是想得純粹,想得獨立。被好奇心驅動,純粹,才有深度思考,才能創造不尋常的價值。如谷歌的很多技術都源於前沿研究。2024年施密特談到過谷歌團隊發明的一種新的注意力技術,它能讓transformer大模型在有限的計算資源條件下處理無限長度的輸入。其實際應用可能是這樣的——“你想要一個配方。你問,第一步是什麼?它說‘購買這些材料’;你說,我買好了這些材料,下一步是什麼?它繼續回答‘買一個攪拌盤’;接下來是‘我要攪拌多久’……,AI會循序漸進地把配方告訴你。這被稱為思維鏈推理。在5年內,我們應該能夠產生千步配方,來解決科學、醫學、材料科學、氣候變化等領域的重要問題。”
我的判斷是,美國飛輪將繼續加速轉動,讓計算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資訊世界創出更多讓人驚喜的應用,在物理世界開闢更多戰場,這都是可以預見的事。


中國飛輪:邏輯與前景
如果說美國飛輪是從0到1,從前沿研究到創新生態,環環相扣,“唯新能贏”,中國飛輪的主要特徵是從1到100,基於供應鏈把先進技術快速變為產品,基於市場規模實現商業化,基於市場反饋快速迭代,“唯快不破”。同時,在一些優勢行業如新能源汽車,中國也開始有從0到1 的創造,如地平線。地平線創始人餘凱說,2025年地平線智慧計算方案將邁過1000萬量產大關。
CES上不少中企的成長是高濃縮的,速度是驚人的。如影石2016年1月在CES上釋出了第一代消費級全景相機——Nano,當時也僅有這一款產品,而幾年後影石就成為全球全景相機的頭部玩家,2023年影石Insta360的銷售收入佔全球消費級全景相機市場的62.7%。
中企產品化能力的背後,是供應鏈優勢。CES的“AR/VR/XR”展區,中企有59家,涵蓋了從上游晶片、光學元件,到下游整機制造、軟體開發等各個環節,能快速生產出高品質、低成本的元件,為AI眼鏡的普及提供可能。
李澤湘說:“AI在美國矽谷的發展時間的確更長,但AI的落地最終要與各種場景、行業相結合,結合過程中的關鍵載體便是硬體。在硬體創新創業方面,中國大灣區是全球最具優勢的地方之一。”
深圳科創學院副院長於盈說:“大灣區企業擁有研發製造設計一體化的實力,在大灣區,智慧硬體產品迭代的速度是矽谷速度的10倍,而成本則是矽谷的1/10,用黃仁勳的話,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兼具機電一體化與人工智慧的地方。”
所以中國也形成了自己的飛輪結構,其主要構件是供應鏈、創業者、工程師和國內外消費市場。雖然今天的資本支援不像“雙創”時那麼充沛,但創新土壤仍在,只不過資本更多“非美化”了,也更多地和政府產業基金相關。在智慧硬體領域,中國的創業創新並未減速。
施密特在談到中美AI競賽時說,“我認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我們贏得了競爭的第一階段,但中國最終也會贏得競爭,因為中國在批次產品中應用這種技術的速度更快。”
黃仁勳在主旨演講次日舉辦的溝通會上說,“傳統汽車公司想法的轉變有兩個關鍵因素。首先,特斯拉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但最重要的影響力可能來自中國。中國的新興電動汽車公司,如比亞迪、小鵬、蔚來和小米等,它們的技術非常先進,自動駕駛能力也非常出色,並且已經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這都說明了,從1到100,是中國極為擅長的增長飛輪。黃仁勳事實上是將英偉達的飛輪效應,“沉入”到中國的飛輪效應上。

數年之前,時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錢穎一教授就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從1到n/N的成功,可能比從0到1還要大。首先,小n和大N是不一樣的,在中國,N大於13億,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市場和社會效益與N的平方成正比;其次,從1到N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簡單模仿,一種是在學習中創新,中國很多網際網路應用都不是簡單模仿國外的某個應用,而有自己的創新,如2014年春節期間微信的“發紅包”和“搶紅包”。“我們的創業者要抓住中國市場的巨大的N,並在1的基礎上創新,釋放N的力量,這是難得的機會。如果中國創業者既有逆向思維,從0到1,又能從1到N,在學習中創新,那麼未來就具有無限的想象力。”錢教授說。
美國有強大的創新生態,而中國從2006年釋出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自主創新”,也已耕耘了快20年。十年樹木,20年也該成林了。中國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科創體系,與整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呼應。
2015年中國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其中提到的十大領域——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效能醫療器械,在過去十年基本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這足以證明,創新驅動的產業飛輪在中國已然啟動,就不會停下。產業的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程序,反過來又催生了更多的知識與技術創新。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AI前沿的大模型領域,中國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創新。去年底中國“大模型六小龍”之一的深度求索釋出了DeepSeek V3,令矽谷震驚,因為其推理和訓練成本僅為矽谷頂級大模型的十分之一,整個研發團隊不到140人。
有需求就有創造,美國越是限制向中國出口什麼(如高效能AI晶片),就越是倒逼中國企業靠自己去創。一開始很吃力,但中國市場規模足夠大,就好像轉動飛輪的馬路足夠長,慢慢地就轉起來了。而且在轉的過程中,會轉出一些自己的東西,一些新的知識、技能、方法、成本結構、實現方式的組合。在某種意義上,對中國的制裁榜單也會成為一張自主創新榜單。
最後小結一下:
美國的飛輪是研發驅動,從前沿研究開始,講究的是唯新能贏;
中國的飛輪更多是應用牽引,講究的是唯快不破。
這幾十年的中國創新,基本邏輯是從終端產品的微創新開始,逐漸向上遷移,先是學習引入成熟技術,然後進行技術最佳化,再然後開展技術創新,最後進入科學研究層面,探求知識創新,最終實現原始創新。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一個自強不息又善於學習的大國的必然。
從CES我想到,也希望,從2025開始,中國的創新飛輪,將進入一個資訊與實體全面融合、價值鏈各環節多維並進、技術更接近前沿的新時代。
/// END ///
No.616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秦朔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