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記得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不會錯過。

來源:內容來自半導體行業觀察綜合。
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在新加坡的發展正邁向新里程碑,2025年4月將有新廠開幕啟用,預計一年後開始量產。這座22奈米代工廠計劃月產3萬片,主要製造手機顯示晶片及物聯網高效能晶片,預計創造700個工作機會。在全球AI浪潮席捲下,新加坡憑藉國際化環境、優質生活條件及穩定經濟環境,成功吸引中國臺灣半導體企業進駐。
過去十年,半導體對新加坡GDP的貢獻從2014年的2.8%增至5.6%,產值從489億新幣攀升至2022年的1567億新幣,全球10%的晶片來自新加坡,顯示其在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地位。
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國臺灣工程師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感受。主任工程師範喬帆表示,新加坡的國際化環境、多元文化體驗、優質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完善的儲蓄和退休計劃都是吸引他的因素。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穩定的經濟環境和強大的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促成了過去十年產業的蓬勃發展。
工程師林語恩則分享了她在新加坡工作的適應過程。她提到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地方,公司裡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同事。初到新加坡時,語言是最大的挑戰,而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比中國臺灣快很多,需要時間適應不同的工作步調和溝通方式。這些中國臺灣工程師在新加坡工作5到10年後,已經很習慣當地的生活與步調,能與同事們融洽相處。
中國臺灣半導體企業不僅吸引中國臺灣人才,也吸引了當地人才加入。新加坡工程師林嘉豪表示,他畢業時就對半導體有興趣,想嘗試在中國臺灣公司工作。聯電新加坡廠長戴錦華強調,他們的研發團隊與中國臺灣總部密切合作,開發特殊技術。此外,他們積極與當地大學、理工學院和公益教育學院合作,最近還與義安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參與課程設計,讓學生更早了解半導體產業。
在半導體公司內部,科技元素無處不在,展現科技公司的特色。工程師這個職業也吸引了許多學生爭相加入。日月光工程師分享了他作為新人的經驗,他遇到問題時會向他人請教,與同事互相學習完成任務,併為自己身為工程師感到自豪。
在封測廠房中,工作人員負責挑出有瑕疵的晶片,這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環節。所有人都需專注監控機器運轉狀況。晶片封裝測試場的機臺,可在50秒內將溫度從25度提升至130度,用於測試晶片在極限溫度下的效能。 AI發展使封測廠受益,它們在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近年來,中國臺灣半導體廠將業務擴充套件至東南亞,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關稅問題。新加坡政府計劃投資約10億新幣(約7.4億美元)建立新的半導體研發中心。馬來西亞也宣佈在未來10年內投入至少53億美元培養人才和本地公司。東協其他國家各自發揮優勢:越南擁有豐富稀土礦藏,菲律賓提供年輕且廉價的勞動力,泰國成為最大汽車生產國,印尼則擁有電動車所需原料。
東南亞各國正逐步建設基礎設施並培養人才,各界看好這一地區成為下一個半導體發展重鎮。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不僅幫助中國臺灣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還促進整個東南亞半導體產業的提升。相信不久後,這裡將成為全球另一個重要的半導體產業樞紐。
新加坡半導體行業強勢崛起
新加坡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每10塊晶片中就有1塊在本地生產,而我們的半導體裝置產量佔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隨著我們進入人工智慧(AI)時代,需要處理的資料量呈指數級增長,對速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新加坡能否在新興技術領域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半導體公司,並穩居全球領先地位?除了人工智慧之外,本地半導體公司也在資料中心、電動汽車、物聯網(IoT)和5G等領域尋找機遇。
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已將半導體晶片變成了一個激烈角逐的戰場。這在現在看來幾乎難以想象,但就在不到十年前,新加坡的半導體行業——如今支撐著該國經濟的很大一部分——曾一度被認為是夕陽產業。
新加坡半導體行業協會(SSIA)執行董事洪偉成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回顧新加坡半導體行業的發展:“2018年之前,我到學校演講,鼓勵年輕學生投身半導體行業,每次只有不到10個人到場。”
唐納德·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上任後不久,特朗普就對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徵收關稅,引發了中美之間的技術競爭,此後這種競爭愈演愈烈。
2020年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凸顯了這些微型晶片的重要性。據諮詢公司AlixPartners估計,由於晶片短缺,全球汽車行業在2021年被迫減產770萬輛汽車,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約合2610億新元)。
全球企業多元化生產以管理風險
新加坡半導體產業貢獻近6%的GDP
在中美競爭和疫情的嚴峻警告下,全球半導體企業開始透過擴大跨地區生產來進一步分散風險。
例如,中國臺灣晶片製造商世界先進半導體(VIS)和荷蘭半導體公司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正共同投資約105億新元,在新加坡建立一座12英寸(300毫米)晶圓製造廠。該工廠於去年12月破土動工,預計將於2027年開始量產。
恩智浦是全球領先的汽車晶片供應商,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資料,恩智浦佔據全球近11%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發言人向《聯合早報》表示:“新加坡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全球每10個晶片中就有1個產自新加坡,新加坡的半導體裝置產量也佔全球的五分之一。僅在過去兩年,新加坡半導體行業就成功吸引了超過180億新元的研發和製造投資。”
截至 2023 年,半導體行業對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貢獻接近 6%,僱傭了超過 35,000 名員工。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近釋出的《宏觀經濟報告》,去年新加坡對美出口的16.6%與半導體相關。半導體產品目前不在美國基本關稅制度的範圍內,但特朗普正在考慮對該領域的產品徵收定向關稅。這對新加坡半導體行業的潛在影響尚不確定,但該行業對新加坡的戰略重要性毋庸置疑。
這是近60年積累和發展成果的巔峰。1968年,美國國家半導體制造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成為第一家在新加坡投資建廠的公司,將半導體技術引入這個剛剛獨立的國家。不久之後,包括快捷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英飛凌(Infineon)和飛利浦(Philips)在內的其他主要公司也紛紛效仿,在新加坡建立了以封裝和測試為重點的業務。
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美國半導體公司開始將大量製造業務外包給亞洲,新加坡成為這一經濟轉型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洪偉成先生指出:“該行業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其能夠培養大量技術熟練的專業人才。到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始向價值鏈上游邁進。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的成立為我們帶來了第一家晶圓製造廠。”
在經濟發展局的支援下,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由淡馬錫控股旗下的新加坡科技公司、Sierra Semiconductor和美國國家半導體制造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合資成立。該公司曾位列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並在美國和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然而,在連續多年虧損後,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於2009年被格芯以18億美元收購,格芯還承擔了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22億美元的債務。
人工智慧提高了晶片的標準
開闢了新的技術前沿
世界貿易組織在《2023年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中,專門設立了“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與國家主導的追趕失敗”一節,專門分析了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的發展軌跡。報告指出,新加坡缺乏足夠數量的晶片設計公司和充足的下游需求——這些因素導致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
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的收購和退市標誌著新加坡獨立發展先進晶片製造能力的雄心遭遇挫折。
目前,中國臺灣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是22奈米工藝,由中國臺灣第二大晶片製造商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UMC)投資50億美元建造的新晶圓製造廠提供。新工廠於今年4月投入運營。作為參考,1奈米是人類頭髮寬度的十萬分之一。
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代表全球3000家半導體公司,總部位於美國。
SEMI東南亞區總裁Linda Tan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新加坡尚未誕生‘國家冠軍’,但這並不意味著失敗。我們的政策始終致力於營造有利於投資、創新和人才發展的環境,將新加坡定位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儘管新加坡的半導體行業目前被跨國公司主導,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副局長楊義佳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跨國公司經驗豐富,擁有豐富的量產經驗,對未來市場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新的行業洞察。A*STAR的研究必須具有前瞻性。如果某個技術已經在工廠量產,那麼我們能創造的價值就不大了。我們的重點肯定是那些能夠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商業化的技術。”
未來三到五年的重點將放在人工智慧 (AI) 及其相關技術上。楊教授解釋說:“未來更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需要容量更大的儲存晶片和效能更高的處理器。這兩種晶片必須採用高度先進的封裝技術進行整合,以便在處理和儲存之間傳輸海量資料。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訓練’。”
“但這還不夠。整合晶片還必須節能。本質上,我們希望馬跑得快,但消耗的飼料卻最少。”他補充道,他用一句中國諺語來描述高效能和低功耗的需求。
目前,晶片訊號傳輸依賴於金屬線。“在未來的人工智慧系統中,長距離資料傳輸將採用光纖而非電子方式,因為大量的佈線會消耗過多的電力,”楊教授說道。
楊教授所描述的是矽光子學——一項與先進封裝一樣對人工智慧和資料中心的未來至關重要的技術。
為了確保穩定的電力供應,一些美國公司甚至在其資料中心附近建造小型核電站。楊教授指出:“這對新加坡來說是不可行的。如果我們想繼續建設資料中心,就必須依賴光。”
A*STAR分拆公司挑戰英特爾
100%專注於矽光子學
新加坡能否利用這兩項技術——先進封裝和矽光子技術——打造一家堪比美國英特爾、中國臺灣台積電或韓國三星的世界級半導體公司?“這並非不可能,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楊教授說道。“這需要持續的投資,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援。這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缺乏真正的雄心壯志,就不要嘗試。”
先進微晶圓代工公司 (AMF) 成立於 2017 年,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的衍生公司,或許是新加坡的最佳選擇。該公司執行長 Jagadish CV 先生強調,英特爾目前是矽光子學領域的領導者。“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英特爾。你甚至可以說,我們是這個新興領域的臺積電。”
AMF 開發自己的智慧財產權 (IP)。客戶可以利用 AMF 的設計工具建立自己的晶片,然後在 AMF 的晶圓廠進行生產——這種商業模式與臺積電類似。Jagadish 先生坦誠地補充道:“臺積電是一家年收入數百億新元的公司。我們的年收入甚至還不到 2000 萬新元,自然無法與之相比。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全球沒有其他公司像我們這樣 100% 專注於矽光子技術。”
賈加迪什先生指出,除了資料中心之外,電信、大型語言模型、量子計算以及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都將受益於矽光子學。
據半導體諮詢公司Yole Group稱,2023年矽光子市場價值僅為9500萬美元,但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8.63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5%。
此外,諮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受工業、汽車和移動裝置等終端應用領域的推動,先進封裝市場規模將從 2020 年的 24.2 億美元擴大到 2026 年的 86.9 億美元。
賈加迪什先生表示,希望新加坡的半導體行業能夠發展成為一個像矽谷一樣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匯聚初創企業和尖端研發力量。“這在20年前或許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許多新加坡小公司願意將自己的未來押注於半導體技術,並參與全球競爭。”
當地晶片設計公司瞄準電動汽車市場
儘管林國強先生擁有豐厚的薪水和跨國公司的股票期權——他認為這足以讓他度過餘生——但他五年前還是創立了晶片設計公司 MPics Innovations,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積累的知識白白浪費。
林先生是特許半導體制造公司的早期員工之一,曾被派往矽谷接受兩年的培訓,成為新加坡培養的第一代半導體專業人才之一。
過去三十年,林國強先生曾在多家跨國晶片設計公司工作。他創立的MPics Innovations公司專注於驅動晶片、電源管理和感測器晶片的設計,瞄準電動汽車(EV)市場。
林先生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市場。但一旦站穩腳跟,就能帶來穩定性——一輛汽車至少可以運營10年,而且這個市場不會像消費電子產品那樣一夜之間消失。”
MPics 開發模擬和射頻 (RF) 晶片。林先生強調,美國和歐洲公司在該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但新加坡的人才庫經過多年的培養,也保持著競爭優勢。
“我們在博通的時候,曾與一家日本公司合作。他們的要求是每百萬分之零缺陷(DPPM),但他們明白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第一年,我們的DPPM是100。我的團隊每個月都會去日本道歉並解釋我們的情況。大約三四年後,我們將DPPM降到了只有3,他們最終接受了我們。這體現了我們積累的專業技能。”
SEMI東南亞區總裁Linda Tan女士指出,模擬和射頻晶片是汽車、物聯網 (IoT)、5G和工業自動化應用的基礎。“在東南亞,尤其是新加坡,這些領域的需求異常強勁。”
三大行業將推動70%的增長,全球市場未來10年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7%。根據麥肯錫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06萬億美元,未來十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7%。其中約70%的增長將由汽車、計算和資料儲存以及無線通訊驅動。
SSIA 執行董事洪偉成指出,臺積電因成功開發 3 奈米工藝技術而備受關注,該技術能夠大規模生產最先進的邏輯晶片,例如 iPhone 中使用的處理器和 NVIDIA 的圖形處理器。
洪先生解釋道:“縱觀全球市場,有很多領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但臺積電對這些領域的關注度較低,因為它的裝置太貴,生產成本太高。這就像開賓士,但時速被限制在20公里/小時,根本無法發揮它的優勢。”
近年來,SSIA 積極推動本地高等院校與行業參與者加強合作,以提升晶片研發和設計能力。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A*STAR) 副局長楊教授 (Prof Yeo) 對此表示支援:“這是一個高利潤的行業。蘋果和英偉達 (NVIDIA) 都是世界一流的晶片設計公司。”
然而,洪先生強調,製造業仍然是新加坡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也是國家“製造業2030”願景的關鍵支柱。近年來,許多跨國半導體公司擴大了在新加坡的業務。例如,美光科技公司正投資70億美元,在新加坡建造首個用於高頻寬儲存器(HBM)的先進封裝工廠。格芯公司正投資40億美元,擴建其製造工廠。德國矽晶圓製造商世創電子公司正投資30億新元,在新加坡建造第三個晶圓製造工廠。
SEMI東南亞區總裁Linda Tan女士認為,新加坡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年來,全球半導體行業經歷了重大變革。特朗普徵收的關稅和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這促使企業優先考慮韌性而非成本。因此,我們現在觀察到企業正在向不同地區擴張,‘友商外包’和雙重採購等策略日益受到重視。”
“對新加坡來說,這些調整創造了重大機遇。我們穩定的商業環境、值得信賴的監管框架以及發達的半導體生態系統,使我們成為尋求在亞洲建立可靠供應鏈的企業的自然選擇。”
林國強先生也持這種觀點,但他對晶片設計提出了警告。“我們只有三到五年的時間。一旦亞洲其他地區達到技術水平,我們就會失去這個機會。”
幸運的是,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正在復興,人們的興趣也日益高漲。洪偉成先生分享道:“現在,我每次在學校做講座,至少都會有兩班學生滿座。”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END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93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加星標⭐️第一時間看推送,小號防走丟

求點贊

求分享

求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