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為什麼很多律師不承認法律是受人工智慧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某平臺的討論引發八十多萬的熱度。
在當前持續低迷的就業市場環境下,許多年輕法律人深陷職業焦慮的困境。曾經律所是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後的首選去處,如今,越來越多的法律學子卻選擇加入浩浩蕩蕩的考公大軍。
與此同時,律所行業內部的招聘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優先錄用能夠熟練運用AI工具的實習生。這更像是一場職業生存權的洗牌——不會用AI的法學生,正在被紅圈所拒之門外。
實習生成為“AI訓練師”?
在某紅圈所的會議室裡,24歲的李然(化名)正盯著螢幕上的合同條款。她的任務不是修改文字,而是給一份由AI生成的合同標註錯誤型別。李然苦笑道,“我這個崗位現在的主要工作是‘餵養’AI,而不是學習辦案。”

這種“人機協作”模式正在改寫法律行業的用工邏輯。使用法律科技的律所將節省更多的時間與成本,而招聘門檻卻反向飆升——大多數崗位要求掌握至少多種法律科技工具。法律方向的演算法工程師招聘需求激增,崗位說明書中明確寫道:需具備模型技術基礎能力,能夠優化合同審查演算法。
長期來看,律所不再需要“人肉法條檢索機”,對原先承擔諸多DirtyWork的實習生和低年級律師的招聘需求減少,許多初級律師能幹的活兒AI都能做,還不用交社保。當效率與成本的天平徹底傾斜,留給傳統法律人的生存空間還剩多少?
法學生越努力越貶值?
2024年,法律市場仍在擴張。律師人數和律所數量同步增長,法考報名人數逐年增長,2024年達到歷史新高96萬,資料上看,市場積極向好,“新鮮血液”正在不斷注入。

資料增長似乎意味著行業的不斷擴張與門檻降低。但掀開這層光鮮的幕布,現實的殘酷性撲面而來:應屆生校招HC持續緊縮,同時伴隨著行業內崗位的普遍降薪;五院四系碩士扎堆競爭基層法院書記員崗位;而某東北地區律所因跨境電商法律業務量增加,正在公眾號釋出招聘,急需能處理跨境電商糾紛的“多面手”。
供需錯位源於學歷貶值、業務轉型與技術變革的三重絞殺。
對不少法學畢業生來說,想要入行得到“光鮮亮麗”工作的唯一路徑,似乎就是卷法考、卷實習、卷學歷。
在某社交平臺上,一法學畢業生表示,投遞上千份簡歷後,最終選擇入職直播公司擔任“合規稽核員”,日常工作是監督主播話術——這曾是專科生就能勝任的崗位。與此同時,還有不少本科及以下學歷的法學畢業生表示正因為法考沒過、實習不夠而找不到工作。
“我們這一代像是政策紅利和技術革命之間的夾心層。”一名投遞紅圈所被拒的畢業生感慨道。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法律教育的“時間差”與市場需求的“技術代差”之間的劇烈衝突。當AI能以分鐘為單位迭代能力,人類法律人卻需要4年本科+3年碩士+2年實習才能“合格上崗”。
當技術迭代的速度超過人類學習能力,行業被科技不斷推動變化,傳統培養體系正面臨崩塌式挑戰。法律人是否註定要陷入“越努力越貶值”的死迴圈?
不要讓AI馴化了你的法律直覺
AI是筆,人是執筆者。法律人的法律直覺是贏得“人機戰爭”最好的武器。AI可以解決標準化問題,他能識別過往資料中的規律,卻無法預判未被編碼的人性變數。
AI可以精準識別《民法典》中的離婚條件,但無法容易忽視“長期冷暴力導致抑鬱症”是否符合“感情確已破裂”。
根據Gartner預測,2027年,法律科技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涉外併購、資料合規等新興領域人才稀缺。

法律市場的膨脹與收縮,本質上是一場無聲的“技術達爾文主義”實驗。當75萬律師爭奪被AI切分的蛋糕時,真正的贏家或許不是最懂法律的人,而是那些既精通法律邏輯、又掌控演算法邏輯的“新物種”。這場變革的終極啟示或許是:市場永遠需要法律人,但未必需要“傳統意義”的法律人。
學歷並非無用,青年律師在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上往往具備天然優勢,這使他們在職業道路上更具潛力和競爭力。儘管就業市場風雲變幻,但招聘的核心邏輯並未改變——僱主依然會關注求職者對崗位的適應能力以及未來成長空間。
學歷所賦予的專業知識和思維能力,正是青年律師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要素,也是他們實現職業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當下,青年律師要培養的競爭優勢正從熟悉傳統文書處理轉向“法律直覺”訓練。前段的資訊採集與文字生成逐漸轉化向機器處理,能否提升更多取決於策略推演與風險決策能力,能否在大量資訊中抓取有效內容的“嗅覺”將是長期存在的隱形標準。
同時AI提升了基礎工作的處理提效率,律師有時間培養更多的能力價值。就像不少從業人員自嘲的那樣,律師行業需要有人“背鍋”,也要學會共情客戶,這是AI永遠也替代不了的。
這場變革的殘酷與魅力皆在於:它不會淘汰法律人,但會淘汰那些仍然用“六法全書思維”應對數字時代的舊玩家。正如有從業人員所說,“不要讓AI馴化了你的法律直覺,但要靠它贏得生存權。”或許,這才是演算法洪流中真正的生存法則:既敬畏技術的鋒芒,也堅守人性的微光。

沒有精英行業,只有“精英”律師
來智拾網,上華政申碩班
學法律人的AI思維
獲國家認可的碩士學位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