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洛杉磯市和縣釋出的2025年度無家可歸者統計資料,該地區無家可歸人口數量已連續第二年呈現下降趨勢。這一結果在官方層面受到了積極評價,但同時也引發了部分人士的質疑。
最新資料顯示,洛杉磯縣的無家可歸者總數下降了4%,洛杉磯市則下降了3.4%。具體而言,洛杉磯縣的無家可歸者人數從去年的75,312人降至72,308人,而洛杉磯市的人數也從45,252人減少到43,669人。更令人欣喜的是,露宿街頭(Unsheltered homelessness)的人數在洛杉磯縣下降了9.5%(兩年內累計下降14%),在洛杉磯市則下降了7.9%(兩年內累計下降17.5%)。
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對此表示,無家可歸者數量的下降是“因為我們選擇了緊急行動,拒絕了那種讓人們流落街頭直到住房建成為止的僵化現狀”。她進一步指出,這些資料“不僅僅是數字,它們代表著成千上萬的人現在有了安身之所,以及正在開始癒合的社群。”
此次統計結果還顯示出其他積極變化:進入臨時住所(如收容所)的無家可歸者增加了約8.5%。同時,包括帳篷、房車、汽車和麵包車在內的臨時搭建住所數量減少了13.5%,這與街頭露營地的減少幅度基本一致。此外,永久性住房安置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新高,2024年有27,994人獲得了永久安置。
然而,也有聲音對這些資料持謹慎態度。南加州大學無家可歸政策研究所主任本傑明·海伍德指出,由於估算露宿街頭人數的方法存在約正負1300人的誤差範圍。他承認數字下降是積極訊號,但強調收容所並非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根本之道,並指出在聯邦政策可能變化的背景下,未來的挑戰依然嚴峻。他認為,在前方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不應將此視為一種“慶祝”。
洛杉磯無家可歸者服務管理局(LAHSA)也坦言,該地區仍需超過48.5萬套經濟適用房才能滿足實際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由於山火影響,LAHSA將通常在一月底進行的統計推遲到了2月18日至20日,數百名志願者參與了這項為期三晚的普查工作,以確保聯邦資金的申請符合要求。
在管理層面,洛杉磯市和縣正在對無家可歸者服務體系進行重大調整。洛杉磯縣監事會已決定從LAHSA撤回約3億美元的無家可歸者預防及相關服務資金,並計劃在2026年成立一個新的縣級無家可歸者事務部門。此前,LAHSA因財務管理不善和透明度不足等問題受到審計批評。洛杉磯市也已批准在住房部門內設立一個新機構,負責跟蹤與無家可歸者服務提供商的合同及績效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