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網上比誰養的魚更醜,辣眼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
ID:buuuxiangji
作者:發財金剛
原標題:年輕人怎麼開始流行養醜魚了?

醜陋和詭魅是罕見的文學母題,而這似乎能擊發年輕人的母性。
當一個年輕人開始在自家的魚缸養起那些形貌奇特的醜魚,往往意味著他們心中柔軟的一面正在甦醒。
年輕人與醜魚之間,可能有一種奇妙的情感連線。
這種柔情與拯救的慾望交織,哪怕僅僅是在水產市場中多看了一眼,也讓人走不動道。
人們的第一條醜魚,往往來自身邊的熟人介紹。老闆告訴你,為了捕獲它們,船員都有受傷,心靈上的,它們在成為食物之前,在海里首先是個人物。
“看著它含情脈脈,大厚嘴唇在不斷蠕動,感覺像是在說SOS,瞬間被它緊緊抓住了四肢。”
“水產老闆看我喜歡的不得了,說便宜賣我,我買回家的其他好看的魚被吃掉了,只有它還活著。”
人們從童話故事中學會了與水中的動物如何相處,無論是《青蛙王子》還是《小美人魚》,人類打破禁忌之戀的方式十分簡單,那就是擁抱它們,這些浪漫,至今仍徘徊在海濱與河畔。
“去趕海時,碰到一堆灘塗魚圍著我,好奇的大眼睛一眨一眨,我把它們帶回去,從12只養到了60多隻,這幾天要開始擴建魚塘了。”
“每天遠遠地看見我身影就開始焦急呼喚,和這些小東西的親子互動十分暖心。”

見慣了世俗的不羈、浪蕩,反轉的社會故事很難再策反年輕人堅硬的心,但一條卑微的小魚就可以讓他們破防。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養醜魚的行列,他們不再追求傳統觀賞魚的美麗外表,而是更喜歡那些外貌奇特、個性鮮明的醜魚。

“當然,也並不是越醜越好,有些魚長得能讓人做噩夢,這樣的就算了吧。”

醜魚對自己的醜多不自知,家長們的殘酷就在於讓它們認清現實。

有人給自己的醜魚照了照鏡子,結果醜魚難過的快抑鬱了,哄了三天才開始吃東西。

試著詢問年輕人購買醜魚的理由,大多得到沉默的答案,那一刻人類與魚隔著玻璃的對望,兩邊都詫異極了。
水族館中見慣了這種隔空纏綿,當人類開始試圖從旁邊的知識牌上了解這種深海奇緣時,說明緣分到了。
“我的醜魚是從河邊釣魚大哥那救回來的,大哥體會不到魚兒的孤獨與絕望,我問他對魚的看法,他只告訴我那條刺多不多,會不會卡喉嚨,哪家醫院有夜間急診。”
“它看上去總是一臉哀愁,另一條試圖安慰它,時間長了,那條也總是一臉哀怨。”
但年輕人總認為自己養的魚才是最可愛,人們管這種情況叫–“醜萌”。

醜魚各有各的醜法,你能感受到造物主的恣意妄為。

長相清秀的魚都上了人類的餐桌,越清秀,價格越貴,醜魚賣不上價,那東西個頭大佔地方,齜牙咧嘴的怪嚇人,經驗老道的漁民會在它們不小心上岸的瞬間,再一腳給它踢回大海,就像C羅一樣精準。

只有一種理由能解釋醜魚如何在人類社會中生存,那就是成為某種程度上的觀賞魚。

社會上的一些觀賞魚,會奇怪地成為某種標榜地位身份的象徵。
大公司用金龍魚缸來做門臉的屏風;有錢的大佬帶朋友去私家莊園做客,不經意地指著假山下的錦鯉池子問秘書,“那條丹頂看著不太合群,給劉總送回去吧”;藝術家們會飼養散尾鬥魚提升品位。

在古老的語境中,一條漂亮的魚,總能與財富或靈感結緣,醜魚從不會出現在規則之中,它壓根就不配上岸。

但人類總需要了解生物的多樣性,海洋世界中的醜魚,也多半會被飼養員單獨隔離。
它們兒時被同事排擠,長大了開始品嚐同事,這題並不好解。

它已困於魚缸的邊角,早已退無可退,它想回到母親的懷抱,只有魚池外面的年輕人讀懂了它的唇語,並願意支付一筆不小的開支來做它的後孃。

“回家吧,我的兒。”
就這樣,從深海到了內海,又從內海上了陸地,它們跟隨年輕人遷徙,腳步一刻也不敢停歇。
當別人在夜深人靜開始燈紅酒綠,或悲憤的社畜仍然在格子間中戀戰,只有養醜魚的年輕人站起身來,說出了他們打動人心的撤退理由,“我得回家給孩子做飯。”
此刻,他們肩頭的霓虹性感異常,人物弧光令老闆良心作痛,沒有人會願意為難一位肩負重任的家長。

他們賓士在從陳家祠到大沙地中間的柏油馬路,到家從冷鮮層中拿出了被凍迷糊了的小蝦,一隻一隻浸入魚缸。

“爸爸回來了,媽媽回來了,”幸福的喜悅在魚缸中傳遞,一條條面目可憎的醜魚浮現出令人膽寒的笑容。
這是年輕人一天最放鬆的時刻,此刻魚缸中的養子,先不管它是不是魚,反正它們就是他們與這座城市間的諒解備忘。
有人認為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養過魚都知道那是天真的假說,就連家裡的蘑菇都會每年準時在同一個牆角冒起。
事實上,魚比貓狗都難伺候,溫度、壓力、氧含量、水質,還要小心給魚群勸架,哪一樣做不到,都可能釀成慘案。

養魚的年輕人可能是最細膩的,他們連魚都能養好,肯定也能養好家。

但很可能,他們只對養魚感興趣。魚有諸多優點,安靜、聽話、不黏人,如果是電鰻還能點亮人生,食人魚可以滴血認主,巨骨舌魚能把你所有的秘密都藏在肚子裡。

而貓太淘,狗又太鬧,嘴還不嚴,你出門看到有兩隻狗在吵架,其實是在交流情報,沒幾天,主人腳臭或嘴饞的訊息會傳遍整個社群。

只有魚好,什麼都不用想,什麼也想不明白。

它們在水中不受待見,詞條中總有那麼一條關於它的介紹–“形貌可疑”,但懂它的年輕人大抵能直視內心,懂它的人,則愛得深沉。
《海綿寶寶》中沒有一條魚具備俊美的長相,每條魚都是比奇堡的普通路人。在這個海底小鎮裡,每條魚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線和活法。
魚的世界比人類可簡單多了,正如海綿寶寶問派大星的那樣,“一般我不在家的時候,你都幹些什麼啊?”
“等你回來。”
不懂就問
魚會有容貌焦慮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