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真人版《新·馴龍高手》在國內上映,一開始並沒有掀起風浪,畢竟這幾年大家已經受夠了經典動畫真人化的折磨。但它居然不聲不響斬下豆瓣評分8.4、IMDB8.1的高分,上映十幾天,全球票房突破3.9億美元,國內票房也已超過1.9億。翻拍電影的分數能與原作基本持平,已十分難得,在動畫真人化的特殊賽道上,目前更是沒有一部電影的評分,比它更能打。
《馴龍高手》動畫版第一部上映於2010年,到如今,已經過去15年。這部電影究竟做對了什麼,讓它拿下被稱為“史上最佳真人化”的口碑?
真人版《新·馴龍高手》在國內上映,一開始並沒有掀起風浪,畢竟這幾年大家已經受夠了經典動畫真人化的折磨。但它居然不聲不響斬下豆瓣評分8.4、IMDB8.1的高分,上映十幾天,全球票房突破3.9億美元,國內票房也已超過1.9億。翻拍電影的分數能與原作基本持平,已十分難得,在動畫真人化的特殊賽道上,目前更是沒有一部電影的評分,比它更能打。
《馴龍高手》動畫版第一部上映於2010年,到如今,已經過去15年。這部電影究竟做對了什麼,讓它拿下被稱為“史上最佳真人化”的口碑?
真人版《新·馴龍高手》在國內上映,一開始並沒有掀起風浪,畢竟這幾年大家已經受夠了經典動畫真人化的折磨。但它居然不聲不響斬下豆瓣評分8.4、IMDB8.1的高分,上映十幾天,全球票房突破3.9億美元,國內票房也已超過1.9億。翻拍電影的分數能與原作基本持平,已十分難得,在動畫真人化的特殊賽道上,目前更是沒有一部電影的評分,比它更能打。
文|劉姝穎
《馴龍高手》的主線故事,如它的英文譯名一般明瞭——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如何馴服你的龍。電影的故事也簡單:住在苦寒之地博克島上的維京人,為了生存,世代屠龍。
但驍勇善戰的維京族長唯一的兒子,主角小嗝嗝偏偏身體孱弱、性格敏感,好不容易在一次戰鬥中,打傷了一隻夜煞龍“沒牙仔”,卻因恐懼和心軟無法下手,轉而為這隻龍修補尾翼,成了第一個踏上龍背的維京人。一條反叛屠龍傳統的馴龍之路,就此開啟。

《新·馴龍高手》劇照
和動畫原作相比,真人版對於上述劇情的改動幾乎為零,實現了“一刀未剪”的百分百復刻,這也是很多原作粉最樂於見到的一點。這樣看來,《新·馴龍高手》做到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本本分分地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充裕的時長,去重現和細化了一個原本就很紮實好看的故事。


《馴龍高手》真人版電影立項於2023年2月,是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首次進行的動畫真人化的改編。夢工廠找來了英國頂尖的視效公司Framestore,這家公司曾三次斬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代表作有《神奇動物在哪裡》《銀翼殺手2049》等科幻大片。全面升級的電影特效技術,為這次的真人化改編注入了新的刺激,不再只是簡單重複。
15年前的動畫中,很多畫面當時根本沒有真人化的條件,只能透過動畫CG特效展現。比如夜煞龍口吐“幽靈般的藍色火焰”,在動畫版導演眼中,曾是個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而現在,特效團隊甚至能在龍焰噴發的鏡頭中加入量子計算模擬,讓電影裡的火焰風暴呈現出類似核爆炸的形態,衝擊力和真實感都上了一個臺階。
該重現的,比如視覺效果部分,你會看到一個更原始恢弘的博克島。高山草甸、森林湖泊、懸崖海浪的展現,豐富了對角色生長環境的描寫,也和飛龍視角展開的另一個世界形成強烈反差:小嗝嗝第一次帶著心儀女孩馭龍飛行時,鏡頭拍流雲從他們身邊拂過,雲層被夕陽染成金色,震撼的極光和星空在眼前鋪展開來。由於都是真人化之後的實景特效,又夾雜著大量高速運動的主觀視角,你幾乎瞬間就能代入男女主角的震撼——生活在礁石和大海上的維京人,第一次見識了天空中的奇景。人要理解龍,原來如此簡單,只需要看一遍它們眼中的風景。


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也透過主角的眼睛,看到了無需經過轉譯的三維世界風景,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那份感動。這就是動畫真人化的意義。
對於該細化的部分,電影也沒有偷懶。真人版比動畫多出了半小時左右的時長,導演非常聰明地把這部分篇幅放在了人物內心的刻畫上。畢竟對於翻拍而言,大部分觀眾都不可避免“被劇透”的命運。為了讓電影保持新鮮感,一部分真人化電影會選擇對劇情進行大幅改編。比如《阿拉丁》裡,給精靈角色安排了一段浪漫戀愛,用增加高人氣配角戲份的方式吸引觀眾;或是像《花木蘭》一樣接改變原本的世界觀,將東方文化下的歷史故事改成女巫與魔法齊飛的玄幻世界。前者反響還算不錯,後者卻飽受詬病,可見改編劇情的巨大風險。
而《馴龍高手》的選擇,是在不改動原本劇情和大的戲份比重情況下,潤物細無聲地加入有趣的“文戲”。幾乎每個角色的形象,都在原作基礎上得到了更細膩的刻畫。
原作中的女主角阿斯翠德(Astrid)好勝心強、戰力高、脾氣爆,由於戲份較少,形象多少顯得有些扁平。新版針對這一點,對阿斯翠德的溫柔強大有了進一步的呈現:影片最後與惡龍的大戰中,是她跳進龍嘴裡砍斷牙齒,救了自己的龍夥伴,也是她負責根據每個夥伴的特點進行調兵遣將。很多人看完表示,女主角其實比小嗝嗝更具領導才幹,也更適合當族長。

除了主角團,電影對博克島的父輩們也有了更多的群像描寫。小嗝嗝的夥伴“鼻涕粗”(Snotlout)的父親是真人版的原創人物,出場不過兩分鐘,其中一段劇情,是他出海歸來,看到殷切迎上來的兒子,冷淡地表示“你在公開場合別跟我講話”。維京族父輩們只崇尚力量、忽視溝通與表達的形象得以展現,代際隔閡的問題不再只侷限於主角身上。你能因此想象到島上的孩子們是怎麼長大的,也就更能理解他們後期的反叛為什麼必要。這樣的細節補充,也讓真人版在原本的故事框架之下,有了更深入的結構性思考。
回想這些年引起爭議的那幾部動畫真人化電影,除去選角爭議,另一個重要的翻車原因,就是時代變了,人們關於動畫電影的想象也發生了變化。

《冰雪奇緣》劇照
1990年代迪士尼最火爆的一系列公主動畫片,曾讓經典童話動畫化的配置深入人心。在更多的原創故事湧現之前,我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動畫片結局,就是王子和公主歷經磨難,終於舉行了婚禮。但後來,新世界的大門開啟,即便是脫胎於經典安徒生童話的《冰雪奇緣》,也有了“公主和女王都不需要王子”的全新呈現。當動畫片不再侷限於王子公主的那一套性緣敘事,它能探討的話題、傳達的價值取向,都註定更加豐富。
這樣看來,《馴龍高手》在動畫真人化領域裡的出彩,其實還有些“勝之不武”。畢竟在它上映的2010年,動畫電影的世界裡就已經有了《功夫熊貓》《怪物史瑞克》《冰川時代》《怪獸電力公司》等一系列豐富的原創故事,只是近年來真人化最多的,依舊是迪士尼公主片罷了。
《馴龍高手》的原著出版於2003年,是一套定位更接近《神奇動物在哪裡》的奇幻冒險類文學,在歐美被譽為“後哈利波特時代”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翻譯成了3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
和那些百年之前的經典童話相比,《馴龍高手》本就是一部屬於新時代的童話。它試圖討論的那些問題,放在今天,還是沒有標準答案,或者說已經有了答案,但還是無法在不同群體裡達成共識,因而依舊能夠激起迴響。

原作小說中的手繪插圖,奠定了影視化改編裡龍的形象基礎
在小家庭單位裡,它討論了父輩與青少年之間的情感隔閡;迪士尼公主片還在努力突破性別敘事,它已經直接開始反思“有毒的男子氣概”,畢竟你很難看到一部動畫電影,能如此生動地點出“男性也是父權制度受害者”的道理。
僅僅在主角小嗝嗝身上,就交織了多個維度的複雜議題。除了對傳統性別觀念的反思,還有新舊、代際之間不同價值觀的交鋒,邊緣人要不要試圖融入主流社會的掙扎……但更有意思的是,電影的名字不是“小嗝嗝成長記”,而是“馴龍高手”。
龍,是這個故事的另一群主角,它們的視角和情感同樣重要。在龍族與維京人的世代血仇中,很難說清是哪一方挑起的紛爭。龍搶走維京人的食物,燒燬房屋,維京人也殺掉了成千上萬的龍,侵佔它們的棲息地。多年來你死我活的仇恨,如何消除?不同種族乃至不同物種之間,如何相互理解?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可以說是電影最接近“童話”,也最不現實的一段劇情了。小嗝嗝在斷尾的沒牙仔身上,看到了弱小的自己,他和沒牙仔就像一對吉祥物,架起了兩個族群之間的橋樑,讓人與龍突然就放下世仇,達成了近乎兒戲般的握手言和。但沒牙仔是因為尾翼受傷無法掌控方向,必須有人駕馭才能重返天空,那些原本能夠獨立飛翔,和人類還沒建立半點感情的龍,又憑什麼願意供人驅策?
早在15年前動畫版上映後,就有一小部分觀眾對此進行了暗黑版的解讀。馴龍高手的“馴”,和電影最後將龍稱為博克島的“寵物”而非“朋友”的旁白,成了電影所無法觸及表達的晦暗面:最後,或許還是人類贏得了這場戰役,只不過他們對待輸家的方式不是屠殺,而是控制。

用成年人的眼睛重新審視原本單純的童話故事,看到“暗黑”現實,似乎是理所當然,甚至成了一種潮流。就像女孩們長大後看《灰姑娘》,很容易從反派繼姐“削掉腳後跟穿水晶”的行為察覺到服美役的陷阱;王子會親吻棺材裡死去的公主,也令人細思極恐。但有意思的是,無論哪個版本的《馴龍高手》下面,暗黑版的解釋都沒有成為主流。這也表示,電影的故事的確講得足夠飽滿動人,才能說服那些早已羞於把愛、勇氣與和平掛在嘴邊的成年人,願意在兩個小時內忘掉大人世界的複雜,轉而擁抱童真與美好。
儘管承載了諸多嚴肅的社會議題,但難得的是,真人版《馴龍高手》的故事核心和呈現方式,依舊是“年輕”的。這是很多劇情比它更低齡化的電影都沒能做到的事。
這裡依舊要提到迪士尼。其實,即便是近幾年差評不斷的真人版動畫,當我們回顧其動畫原作時,依舊能發現閃光的故事核心。《小美人魚》裡,女主角對陸地的嚮往,並非源自愛上王子的“戀愛腦”,而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對自由的嚮往。想要擺脫身份束縛的人魚公主,用聲音交換雙腿,進入複雜的人類世界後,卻不得不面臨幻想的破滅。如果能講好這樣的故事,也不失精彩。
但迪士尼顯然不滿足於單純地講好故事。製作方又想討好少數族裔,又想討好女權主義,並試圖在搶佔所有爭議性話題的同時不得罪任何群體(比如《白雪公主》中用特效製作了小矮人角色,反倒遭到侏儒症演員的抨擊),最終的結果,只會拼湊成一個從選角到劇情都四不像的劣質童話。

《小美人魚》劇照
為了迎合現代價值觀的故事新編,反倒讓迪士尼陷入了另一種創作窠臼:所有的公主故事,最終都被改編為一個成人化的政治故事。從《阿拉丁》到《白雪公主》,公主們都在努力從反派手中奪回王位,採用的方法也都是靠演講“話療”獲得士兵們臨陣倒戈的支援。這種強行加入的權力鬥爭,本質仍是一套非常陳舊的敘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馴龍高手》的“年輕”與純粹,恰是對成人世界這套敘事的有效消解。它用最好的特效、最紮實的細節,最終卻只講了一個關於理解與和平的理想主義故事。就像前文所說,無論是問題少年差生逆襲,獲得來自父輩的認可,還是人和龍之間輕易放下仇恨、握手言和,如果代入成年人的眼光,用現實世界的執行規則來加以推敲,都會顯得非常“兒戲”。但童話的本質,不就是用這套看似年輕、甚至有些幼稚的遊戲規則,去打敗已經陳舊腐朽的權威嗎?
年初爆火的《哪吒2》,背後也是相似的核心。電影中,龍族、仙界、妖魔、人類幾方勢力的相互博弈,已經脫離了童話的世界觀,完全是一套完整的成人世界運作邏輯。但《哪吒2》的成功,正是因為它在這套邏輯之外,還提出了另一套邏輯:用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氣,對抗不公與黑暗。
年輕人的邏輯沒經過社會毒打,看起來總是那麼不切實際。但今天的觀眾坐進電影院裡,看一個虛構的童話故事,最需要的,或許恰好就是抓取那一瞬間“年輕”的錯覺。


排版:球球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