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生活在澳洲的朋友們,你最近有去酒吧點一份炸雞排和一杯啤酒嗎?
如果有,那你可能已經體驗到一種新的“高消費”:一份帕瑪雞排(Chicken Parmigiana)+ 一杯本地獨立精釀,花費高達47澳元。

🧾價格飛漲背後的“生活失衡”
如今的澳大利亞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成本震盪。根據CreditorWatch的最新資料,每11家餐飲企業中就有一家在去年倒閉。

澳大利亞國家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的薇娃·漢默(Viva Hammer)直言不諱:
“老闆也負擔不起,顧客更吃緊,大家都在削減非必要支出。我們進入了一種失衡狀態。”
兩年前你還可以拿著50澳元請三位朋友喝酒,現在一輪下來60澳元都不夠。
🍽️“這隻炸雞排只賺了兩塊錢”
來自阿德萊德的西蒙妮·道格拉斯(Simone Douglas)是一家酒吧的老闆,她在社交媒體上公佈了一道33澳元的帕瑪雞排成本明細——從雞肉、乳酪、醬料到人工、水電、稅費、紙巾,每份利潤只有2澳元。
但回應卻是兩極化的——有人讚賞透明,也有人諷刺她該回去上商學院。
她無奈地說:
“1970、80年代的老闆可能靠開酒吧發了財,但現在的我們面對的是天價能源費、員工工資和稅務壓力。”

☕一杯咖啡背後,是瀕臨崩潰的行業鏈條
在墨爾本國際咖啡博覽會上,咖啡進口商安德烈·塞爾加(Andre Selga)一語道破現實:
“咖啡行業正在恐慌。”
儘管租金、原材料、人工都漲了,一杯咖啡的售價卻十年如一日停在4-5澳元,幾乎無利可圖。
安德魯·勞(Andrew Low),Coffee Supreme的執行長感嘆:
“以前一間咖啡館一天可以賣500杯,現在是300杯。成本翻倍,利潤卻在萎縮。”
如果情況不變,他警告:
“我們最終可能會變得像美國或英國,只剩下連鎖品牌和大烘焙商。”

🍟炸魚薯條都吃不起了嗎?
每週五晚的外賣夜,對許多澳洲家庭來說,曾是結束一週工作的獎賞,也是家庭記憶的一部分。
悉尼大學商學院的特蕾莎·戴維斯(Teresa Davis)指出:
“家庭餐桌之外的聚餐,是對日常的一種慶祝。它讓生活有了節奏,也有了片刻的逃離感。”
然而,墨爾本大學的經濟學家薩姆·齊阿普利亞斯(Sam Tsiaplias)透過多年資料對比發現:
“過去工資增長能跟得上外食漲幅,但這三年反轉了。現在吃一頓飯的漲幅遠超收入。”

🏡“中產階級正在下沉”
墨爾本大學應用經濟研究員梅萊克·奇格登-巴伊拉姆(Melek Cigdem-Bayram)直言:
“我們關注的焦點太多集中在貧困與富人身上,反而忽略了‘正在變弱的中間層’。”
她認為,如果政府和政策制定者不關注這個趨勢,中產階級與底層的距離將日益模糊。

🏘️酒吧不只是喝酒的地方,而是社群靈魂
澳大利亞酒店協會主席史蒂芬·弗格森(Stephen Ferguson)說:
“我朋友每次從吧檯回來都要抱怨一通:‘怎麼又貴了?!’”
酒吧不僅是喝酒的地方。它是決定、相遇、告白的發生地,是情緒的出口和社群的粘合劑。
就像《紐約時報》曾寫的那樣:
“中產階級餐館,也許是現代社會最後的公共空間。”

我們還能負擔得起“日常”嗎?
在這個$7一杯咖啡、$33一塊炸雞排、$100一頓家庭外賣的時代,問題早已不是“我們還能不能去吃頓飯”,而是:
“我們還能不能維繫那種靠食物、聚會和社群維繫的生活方式?”
如果這些日常活動成為奢侈品,我們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味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線。
📌 劃重點:
-
成本壓力正在席捲所有主街小店;
-
經營者和消費者一樣,都在為生活“精打細算”;
-
中產生活的“日常儀式”正逐步成為遙不可及的享受;
-
維繫日常消費的場所,其實維繫著整個社群的連線與歸屬。
🔁 你還會花$50去酒吧嗎?你家附近的那家咖啡店還在嗎?留言聊聊你的“生活小奢侈”吧!

今日話題討論
本文參考來源:
https://www.abc.net.au/news/2025-04-21/can-australia-still-afford-the-pub-coffees-and-friday-takeaway/10511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