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案例可以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的教科書案例。我相信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也會有人逐幀學習。。。”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某遭舉報婚內出軌多名女性,引發廣泛關注。事件猶如投入平靜水面的一顆巨石,掀起的流量巨浪此起彼伏。
事件從肖醫生出軌演變為對董小姐(董襲瑩)4+4的暗箱操作,以及背後神秘、複雜的家庭社會關係,並牽扯到協和醫院某負責人及其家族的相關輿情。此外4+4其他學員的簡歷逐步被網友(也可能相關知情人爆料)曝出,目前該事件已經成為2025年至今最受網友關注的新聞事件。
今天,一位知名網路大V“明德先生”曝出董小姐家族私募基金操盤的爆料,更是引發金融圈的熱議。
董小姐或許不是一名合格的醫生,但是她和她的家族絕對是資本操盤的高手 。
投行君看完這個操盤過程,不得不感慨董小姐家族的神通廣大。。。
這個案例可以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的教科書案例。我相信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也會有人逐幀學習。



以下內容來自明德先生的爆料,投行君為方便閱讀,做了相關解讀,由於牽扯利益關聯方過多,為避免打擊面過大,相關資訊做了馬賽克處理。

1. 基金設立。2015年1月,北京君曉股權投資中心(普通合夥)“以下簡稱“君曉投資””成立,股東有兩個人:董曉輝,王*君,“君曉”二字大機率取自兩人的名字。董曉輝比較特殊的身份是,高度疑似是網路上傳言的董小姐的父親。2.董小姐上位。2016年1月,董曉輝退出,董襲瑩成為股東。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就不會有重名嗎?這裡,明德先生提供一個佐證:肖飛原配舉報信裡提到,肖董二人在金澳國際居住,請瞪大眼睛看君曉股權投資中心的註冊地——海淀區馬甸東路19號,簡單搜尋,巧了,這個地址恰好叫做“金澳國際”。
3.馬甲公司。查這家“君曉投資”對外投資的企業,有一家叫做“朝陽君曉新能源(凌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源公司”),目前的股東只有一家,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但是,開啟它的股權變更圖,你會很詫異,上時間軸:2018.8.13,君曉投資退出凌源公司股東序列;2021.4.27,君曉投資又成為了凌源公司股東;2022.5.18,君曉投資再次退出凌源公司股東。這裡,要補充一個資訊:2018.11.21,董襲瑩卸任君曉投資的法定代表人,並退出股東序列。4.功成身退天之道乎(可能涉嫌套現)?5.投資的專案。我們先把董小姐放下,看一下“凌源公司”,這家企業做新能源的,簡單查詢可以,2016年它們在凌源市建造了一個20MW的光伏專案,總投資2.7億元。

捋一下凌源公司的時間軸:2015.8.19,獲得遼發改能源2015年769號批文,同意開展專案前期工作。(圖6)2015.12.7,專案開工建設。(圖7)這裡,要切入一條時間資訊:2015.11.13,董曉輝認繳出資,開工前注資。2016.6,專案併網發電。2017.12.28,專案完成驗收鑑定書。


6.神秘的巧合。巧就巧在,這家被投資的公司位於凌源;巧就巧在,網傳的董小姐的姑姑“班某某”,也出生在凌源。7.巧就巧在,與董曉輝同為股東的王彥君,旗下有一家公司,名為“北京科大朗滌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巧的是,這家企業包含“北京科大”四個大字;巧的是,網傳的董小姐的媽媽、姑姑,都在這所學校任職;巧的是,北京恰巧有個叫董襲瑩的姑娘曾就讀於科大附小。8.重新梳理一下時間軸:(1)2015.8.19,凌源光伏專案獲得審批同意。(2)2015.11.13,董曉輝認繳出資“君曉投資”;(3)2015.12.7,專案開工建設;(4)2016.1.12,董曉輝退出,董襲瑩成為股東;(5)2016.6,專案併網發電;(6)2017.12.28,專案完成驗收鑑定書;(7)2018.8.13,君曉投資退出凌源公司股東序列;(8)2018.11.21,董襲瑩卸任君曉投資的法定代表人,並退出股東序列。


至此,董家完美隱退!19歲便榮膺家族信賴成為“君曉投資”股東的董小姐,在她21歲完成了家族賦予的使命!董家退出後,“君曉投資”又玩了一把“一進一齣”:2021.4.27,君曉投資又成為了凌源公司股東;2022.5.18,君曉投資再次退出凌源公司股東。退出時,顯示持有的股權是40%。對於2個多億元的專案,董小姐代董家持有的股份是多少?我不曉得。但我曉得,如果涉嫌國企幹部經商辦企業、違規持有私募股權基金,是違反D紀國法的——向組織坦白自首,是唯一的出路!
以下的明德先生的微博原文連結:
https://m.weibo.cn/status/5161645442073173?wm=3333_2001&from=10F43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1167816062_5161645442073173&s_channel=4&jumpfrom=weibocom。

董襲瑩的“醫學奇蹟”與股權騰挪,實為同一套資源邏輯的產物。她以哥大經濟學背景“空降”協和4+4專案,用四年完成常人十餘年的醫學訓練,期間更跨科執刀高難度手術,而支撐這一“神蹟”的,正是家族在政、商、學三界的深度繫結。
耐人尋味的是,其父任職的中冶建研院,恰是基建與資本運作的交匯點;其母執掌高校科研資源,則為論文“鍍金”鋪路。當醫學論文致謝欄擠滿院士名字,當私募股權輕巧跨越國資防火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履歷的“開掛”,更是一整套資源代際傳遞的精密系統——學術頭銜、職業晉升、資本控制,皆成為這個家族資本遊戲的註腳。
當網友驚歎“金融圈比醫療圈乾淨”時,實則二者共享同一套邏輯:醫療規培制度能為其縮短年限,某些金融監管的漏洞亦可為其股權交易開綠燈
要遏制此類“魔術”,不能止於個案查處,更需重塑監管邏輯:國資體系應建立高管親屬資本變動申報機制,穿透審查股權代持;私募領域須強化實控人背景與國資關聯的交叉驗證。當每一個“合規操作”都經受得住陽光下審視,某些特權才真正無處遁形。
這場風波,不該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應成為相關監管制度反思的起點——畢竟,資本可以繼承,但公平不能世襲。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
人間正道是滄桑。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