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倫多一位居民因意外觸發公寓火警系統,收到一張高達1600加元的“擾民警報”罰單,引發廣泛爭議。
據報道,這名男子在烹飪時因煙霧過大觸發警報,儘管他迅速關閉火源並嘗試通風,消防車仍按程式趕到現場。事後,他收到市政寄來的賬單,要求支付1600加元的“誤報費用”。這一事件曝光後,許多市民對罰款金額表示震驚,質疑市政收費的合理性。

類似案例在多倫多並非孤例。根據市政資料,2024年多倫多消防局共響應超過1.2萬次火警呼叫,其中約40%被認定為“非緊急誤報”,包括烹飪煙霧、蒸汽或裝置故障。按照現行政策,如果消防員到場後確認無需救援,物業或住戶可能被收取費用,金額從300加元到數千加元不等,具體取決於出警規模和次數。市政解釋稱,這項規定旨在減少資源浪費,確保消防力量優先處理真實險情。然而,許多居民認為罰款過高,尤其是對無心之失的普通住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公寓管理員透露,高層建築的火警系統通常極為敏感,輕微煙霧或灰塵都可能觸發警報。部分新式公寓甚至安裝了自動報警裝置,一旦啟動就會直接聯絡消防局,住戶無法自行取消。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明火,消防隊也會按規程出動。多倫多消防局發言人表示,居民應熟悉自家火警系統的操作方式,若遇誤報可嘗試重置,但若消防車已出發,費用就無法免除。
法律界人士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民事律師馬克·湯普森指出,市政罰款並非“鐵板一塊”,住戶若認為處罰不合理,可透過申訴程式爭取減免。“例如,如果是裝置故障或首次誤報,可以提供證據申請重新稽核。”他還提醒,租客在簽訂租賃合同時應明確火警責任的條款,避免糾紛。此外,部分保險公司可能涵蓋此類費用,但需提前確認保單細則。
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有人稱因洗澡水蒸氣觸發警報被罰800加元,還有人稱鄰居惡作劇拉響火警卻讓自己“背鍋”。這些案例反映出當前政策在執行中的爭議性。市民蘇珊娜·李抱怨道:“我們理解消防資源寶貴,但普通人偶爾犯錯就要支付天價賬單,這公平嗎?”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的類似政策更為靈活。溫哥華規定,首次誤報通常免罰,多次違規才會遞增罰款;蒙特利爾則根據誤報原因區分責任,若是建築系統缺陷,費用由物業承擔。多倫多市政官員表示,未來可能重新評估罰款標準,但目前尚無具體改革時間表。
這場爭議也引發了對公共資源使用邊界的討論。安全專家強調,火警系統的核心目的是保護生命,過度罰款可能導致居民因恐懼高額賬單而不敢報警,反而增加安全隱患。如何平衡資源成本與公眾利益,成為市政管理的一道難題。
截至發稿,涉事男子仍在考慮是否申訴。他的經歷為所有市民敲響警鐘:瞭解火警規則、謹慎應對突發警報,或許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對於市政部門而言,在維護公共安全的同時,能否制定更人性化的政策,將是贏得市民理解的關鍵。
參考連結:
https://www.cp24.com/politics/toronto-city-hall/2025/07/17/toronto-man-hit-with-1600-bill-for-nuisance-fire-al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