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在「教長輩」這件事上,AI 已經超越我了。
作者 | 張勇毅
對於從事科技行業相關工作的年輕人來講,每年年底回家見長輩除了被催婚,還有另一個隱藏的副本會解鎖——教長輩用包括但不限於手機在內的所有電子裝置。
2024 年春節,我其實已經嘗試過用 AI 的介入,來完成一些原本長輩需要我才能完成、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難度的問題。例如幫助長輩學習如何更準確的提示詞(Prompt),使用類似「什麼問題 + 細節描述 + 發生場景 +附加需求」這樣的結構來獲得更準確的回覆,或是發掘一些 AI App 中自帶的例如一鍵 P 圖等功能。
今年回到老家,我原本做好了繼續科普 AI 的準備,卻震驚地發現一些長輩「倒反天罡」,主動開始向我安利一些 AI 應用。
除了發現一些長輩因為我去年的工作,已經對 AI 應用有了最基本的瞭解之外,比起常規的 AI 聊天類應用對話,長輩之間關於 AI 聊的更多的,往往是一些具體、但並不會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應用。例如美圖秀秀的免費「老照片復活」,亦或是一些 AI 相機 App 實現的「還原年輕的自己」。

去年淘寶上的相關付費服務,今年已經變成了長輩們可以免費用的娛樂專案 | 圖片來源:淘寶
雖然這些「文藝復興」對於 AI 在長輩之間的傳播有著正面作用,但我今年遇到的新問題也和 AI 有關。過去一年中,一些長輩經常在家族群中轉發各種明顯是由 AI 生成內容炮製的謠言,並且這個趨勢肉眼可見地在極速增加,我也在和長輩解釋這些謠言的過程中不堪重負。
在這種疲於奔命的問答中,我突然意識到「長輩問我的這些問題,其實大部分 AI 比我更適合回答」。
那麼,今年過年的 AI 教學,相比去年有變得更加有用嗎?
01
得益於過年期間,DeepSeek R1 在網際網路上帶來的這一波爆火出圈,我實際上不用再像去年那樣、花費大量的時間給長輩介紹什麼是 AI,以及這個 AI 究竟在哪些方面能改變我們的生活。輩甚至開始主動了解 DeepSeek 以及這個單詞背後所代表的是什麼。
另一個主要的差別在於,今年的不少通用大模型 App 都整合了多模態影像識別能力,在長輩的日常生活中能派上更多用場。例如 Kimi 視覺版或者 ChatGPT,都已經能借助多模態能力,實現認人以及更多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例如如何養護植物、輔導作業,甚至是如何系絲巾等問題。

ChatGPT 多模態能力已經於今年一月開放,剛好趕上農曆新年 | 圖片來源:X
隨著去年 Cursor 等大模型程式碼輔助工具大規模應用,如果你真的有興致,今年你甚至已經可以實現你自己實現想為長輩開發的需求。UP 主「Topbook」就自己做了一款幫助長輩閱讀產品說明書的微信小程式。

呼叫手機攝像頭、實現多模態能力的小程式| 圖片來源:Topbook
這款小程式名為「一個方腦殼」,據 UP 主介紹,它主要是為了幫助長輩識別各種字型過小的說明書內容,只需要拍一個照,就能把文字放大以及翻譯,並將老人需要知道的資訊單獨整理出來。如果是食物日用品以及電子產品,老人們也能知道這是什麼,以及最基礎的使用方式。

「一個方腦殼」只用了半個小時即完成原型開發 | 圖片來源:Topbook
同時,這位 UP 主表示他本身並沒有編寫程式碼的經驗,前端完全是使用 AI 幫忙撰寫程式碼,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實現了小程式的 UI 介面效果,多模態 AI 能力則是呼叫智譜 AI 開放平臺介面。後續的程式碼改寫甚至也都是使用 AI 來完成。
有了 AI 這個好工具,可以讓你更輕鬆地做出更多的工具,來幫助家裡的長輩。
02
說到 AI 與硬體的結合,24 年 Claude 釋出的 Cpmputer Use 肯定是過去一整年 AI Agent 給業界帶來影響最深的技術演示,包括去年下半年釋出的智譜 AutoGLM,能夠完全理解使用者意圖並自主拆解指令,並完成一切系統級操作,本質上同樣是「Phone Use」的實踐。
比較遺憾的是,在 2025 年春節這個時間節點,大部分 AI Agent 手機應用還處在內測階段,即使我自己有機會體驗,也很難將其推廣給大部分長輩。
但這不代表現階段我們完全體驗不到「Phone Use」。去年智慧手機廠商大力推進手機端側 AI 的發展,手機廠商已經在將一部分 AI Agent 功能透過系統級更新的方式,將這些功能塞進作業系統中。

各家通用大模型都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應用設定指南|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比起年輕人關注的 AI 拍照等概念,用生成式 AI 教你用手機,對長輩而言是一個更有價值的功能。
目前,包括 OPPO、vivo 在內的一些主流手機廠商,都已經透過將手機系統設定匹配搭載的端側大模型能力後,將使用者解常高頻使用的複雜設定透過教程的方式,直接呈現給使用者,降低使用者的學習以及使用門檻。
在一些軟體級別的問題,例如「如何微信上開啟強提醒」「怎麼取消自動付款」等需求,目前包括豆包、DeepSeek 以及手機自帶的 AI 助手服務都能返回正確且詳細的設定步驟,已經完全能代替我教會長輩,大大減輕我的壓力。
03
AI 能力的增長,既有好處,也給出了新問題。AI 內容生成的謠言,AI 回答內容產生的幻覺,長輩其實更難辨別。
事實上,現在的抖音等平臺上已經充斥著各種用 AI 換臉生成的謠言影片,AI 早已成為各種難以辨別的謠言本身。很多明顯違背事實的內容,在「名人」換臉影片的背書下變得似乎可信。
不僅僅是在長輩之間,類似的問題早已蔓延至整個網際網路——無論是海外曾在社交媒體上掀起「颶風」的的 AI 生成圖「颶風中的小女孩」,還是近期西藏日喀則地震後在國內社交媒體瘋傳的「被壓廢墟下的小男孩」,都是 AI 虛假內容生成、引發社會爭議的負面典型案例。

Women for Trump 的聯合創始人 Amy Kremer 釋出的的謠言推文 | 圖片來源:X
對他們而言,日常看到最多的,可能是「某某市最新公告」「某工廠奠基儀式」這樣與日常生活高度關聯的內容,我甚至發現不少電商平臺上出現店鋪連結,現在已經用 AI 生成圖片來取代法律風險更大的實物圖片,來銷售明顯假冒偽劣的產品。
客觀來講,如今的大部分國內社交媒體以及短影片平臺的內容稽核與鑑別團隊,都沒有跟上對 AI 生成內容的稽核:除了小紅書這樣會用腳註提示使用者「內容由 AI 生成」的平臺,更多是像微信一樣,對於 AI 生成虛假內容完全沒有相關提示機制:平臺目前對於相關內容唯一的應對方式是封禁,但這樣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起到了加劇謠言傳播的反效果——直到官方公告出爐才能平息相關謠言。
但等到「官方通告」下場,謠言往往已經在長輩之間的傳播鏈條中產生了明顯反應,官方的闢謠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這句話的含金量,在 AI 內容時代正在急劇升高。
在這種情況下,「用 AI 對抗 AI」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教長輩辨別影片是否為 AI 加工。
當前階段的 AI 生成影片,往往也會伴隨著一些明顯的破綻。具體到細節上,雖然我自己也談不上什麼 AI 影片鑑定高手,但好在我比長輩們先一步熟練使用了 DeepSeek R1,因此我將這個問題拋給 R1,讓它針對「當下如何辨別影片是否由 AI 工具生成」這個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得到下面的回答:
要辨別 AI 生成的影片,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
觀察嘴部動作:如果影片中人物說話時,嘴部動作顯得不自然、不連貫,或者有輕微的抖動,嘴角周圍看起來像被橡皮擦過一樣模糊,牙齒出現重影或分層,那這很可能是 AI 生成的影片。
-
注意肢體動作:AI 生成的數字人在肢體動作上往往難以與說話的重音和節奏完全匹配。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動作重複頻繁,偶爾還會出現不自然的聳肩、點頭或手勢。
-
檢查背景細節:AI 雖然能合成影像,但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有限。因此,影片背景可能過於簡單,甚至違反物理規律。例如,人或動物可能會穿牆而過,建築物結構怪異,傢俱擺放不合理,花草樹木的擺動不自然,陰影和光源反射異常等。
-
評估畫質:AI 生成的影片在畫質和清晰度上通常不一致。你可能會發現人物非常清晰,但背景卻模糊不清,帶有顆粒感或失真。物體的中間部分可能清晰,但邊緣細節模糊,線條粗糙,色彩也不均勻。
透過這四個方面的觀察,你可以更好地判斷影片是否由 AI 生成。
DeepSeek 給出的建議非常具體,也很有可操作性,不僅是老年人,對於所有網際網路使用者都適用。
04
平心而論,在 2025 年春節實踐教會長輩用 AI 之後,我覺得這些 AI 應用還沒有脫離我在 2024 年春節「教長輩玩 AI」的那個正規化,還沒有進化出真正的 AI Agent 應用,因此整體仍然是一個個單一 AI 應用的方式,距離「用 AI 重塑使用者使用體驗」仍然有一段距離。
除了我教會長輩使用的各種 AI 應用,長輩們平日更熱衷的「老照片復活」、「假裝旅行」等場景,其實都是在過去幾年內快速成熟並投入日常生活的陪伴類 AI 應用。
這些應用雖然看起來並不前衛,但一點一滴的改變,最終會重塑長輩們的數字生活。
或許對我們而言,2024 年給我們帶來改變最大的,是 Sora、Cursor 這樣的工具,但對他們來講,情感需求才是 AI 在他們眼中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另一方面,現階段的 AI 能力正在快速改變,想讓長輩在這波浪潮中真正跟上時代,不被落下,現在多用多熟悉起來,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只有讓長輩多用 AI、並在這個過程中對 AI 有足夠的瞭解,才能更準確的認識到當下 AI 給每個人生活帶來的改變,許多謠言自然會不攻自破,以及「AI 並不會取代人類,用好 AI,它才能發揮好工具這個屬性」這個事實。
在從老家臨走前幾天,我特意在豆包 App 中,將我自己的聲音錄入模型,讓大模型能夠代替我,在奶奶已經學會使用豆包之後,還能繼續以一種更加親切熟悉的方式,陪在已經年近 90 的奶奶身邊。
但奶奶還是告訴我:希望我平時工作不忙的時候,有時間多往家裡打幾個電話。
最近的 DeepSeek 很火,我也向 DeepSeek 提問:「你如何看待生成式 AI 在幫助長輩接受新事物、識別網際網路謠言的中的作用?」
DeepSeek 在用時 8 秒的思考後,告訴我:
生成式 AI 不是萬能工具,但能作為「橋樑」幫助長輩逐步適應數字社會。核心在於「技術人性化」——透過降低使用成本、增強信任感和情感聯結,讓 AI 真正成為長輩的「數字助手」,而非冷冰冰的機器。 同時,子女的陪伴仍是不可替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