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看得幾清明…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清明 山坡

清明節假期,寫個應景文,順便把最近的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清明首先是個節氣,位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然而在詩人眼中則是個“雨紛紛,欲斷魂”的日子,人們都在懷念故去的人。
先講幾個故事。據說孔子辭世後,門人為他守喪三年,期滿之後,大家都走了,唯獨子貢不走,在墓地裡另外築室,又守了三年。六年啊,現實中誰能做到?子貢有錢有情,內心平和清淨。這大概就是現代很多人追求的,有了錢之後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由自在的前提,大抵必須有心態和經濟上的絕對保障。
除了子貢外,子夏、子張、子游,也懷念老師,就把一個長得像孔子的人好好供養侍奉,只有曾子不肯。曾子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人生境界各不相同。子夏、子張、子游的流派都沒有流傳,而曾子的流派綿延不絕。孟子是子思的弟子,子思又是曾子的弟子,孟子記錄了曾子的思想。
曾子用白布形容孔子的人格、德性,認為他是由特殊過程制練出來的,在江漢之水中洗過,在秋日的太陽下曬過,這種潔白程度是不可等同,無可替代的。
最近我對“白”的體會越來越深。曾子對孔子的白布比喻,跟賁卦裡寫的“白賁,無咎”,異曲同工。
人生一開始就是一張白紙,後來被塗上色彩,繼而再塗塗改改,修修補補。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多姿多彩,但也必然風風雨雨。一生的歷程,總是要先出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升級打怪,然後再回歸,尋找自己的本源和核心,曾經所有的色彩就渾融成白色的光,返得復自然。
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終究使人陷溺。最近不少人氣網紅,紛紛塌房,你就明白,這個世道不懂老子思維,會受大傷的。
所謂“白賁”就是用白去統攝“賁”,飽經歷練,所有的色和相都收斂起來,歸於中和平淡,平淡中還充滿力量。
就像陶淵明的詩歌,鍾嶸《詩品》只是將其列為“中品”,雖然他稱其“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評價甚高,但終究沒有讀出他的生命力和哲學思維。因為鍾嶸的標準是“風力”和“丹彩”,強調的還是骨氣和文采,他讀不透這種白和自然,這種偏哲學性和人格性的魅力。
六百多年後,這種真摯、高古、質樸、自然,被蘇東坡打撈起來,稱陶淵明為“古今獨步”“癯而實腴”,作為北宋文壇盟主,將他置於李白、杜甫之上。並且,蘇東坡自己的藝術風格,就是“枯淡”,所謂“外枯而中膏”“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在《東坡題跋·評韓柳詩》中寫道:“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他寫《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從白到清明,深意和密碼都在詩裡。
儒家所謂“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是人透過修養達到心性清明,德性純粹,於是“誠於中,形於外”。
清明一詞,其實哲學意味極其深厚,它是一個被節日、節氣名耽誤的慧詞。

王陽明也說過“清明”境界。

他曾說,“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世界。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便常做個羲皇已上人。”(《傳習錄》)
每天可以分為五個世界。夜氣清明,是羲皇世界,是最好的世界。“夜氣說”是孟子提的。《孟子·告子上》中提到 “夜氣”,他認為“夜氣”是一種滋養,是人應該時刻保持的、掌控其內心的必然狀態。人不能讓“夜氣”消散,否則就會有問題,所謂“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人心最好的境界就是“清明”。那麼怎麼樣獲得“清明”?《大學》裡面設定了修身的七個程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什麼是知止?用寧靜和清明把散亂和昏昧去除掉,專一在清明的境界上。
現在人總在追求抗衰抗老,其實秘訣就是養靜,就是心境清明、輕安、不昏沉。
除了儒家,佛家也在談清明。比如《楞嚴》說,“即此花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花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花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眼見狂花是翳眼,而眼見晴空萬里則是清明眼。人心著相,就是翳眼,充滿侷限,衝破翳眼,才能達到無限可能性。
而道家呢,氣清景明,引申為《道德經》裡的“滌除玄覽”,透過清潔身心達到精神澄澈,跟莊子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境界相通。(注:虛室代表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沒有外界的干擾,心靈能夠保持寧靜。生白、吉祥表示一種自然而然的美好和祥和,它不需要外力干預或爭取。止止則意味著在這種境界中停留下來,不執著不刻意追求。)
清明的境界,它在平靜的內心之上還有一種精神性的引領力、通透力、系統力,是有自己的底層邏輯和思維繫統的。人,光是平靜是不夠的,得有核心和技術,不然怎麼能夠達到“人生看得幾清明”?
孔子其實把“好學”看得比“忠信”更高的人。“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世人皆知,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就是顏回。顏回居於陋巷,其志不改,英年早逝,人格上一點汙點都沒有,他就是那種純粹的白。好學充滿了他的生活,孔子評價,在顏回之後,再也見不到如他這般好學的人。
孔子的生存和發展邏輯是從“十有五而志於學”開始的,學這件事,比什麼都優先。儒家的精神,首先應該是有顆創新的心。
所以當子路舉薦子羔為季氏做費宰,孔子說:“子羔質美而未學,遽使治民適以害之。”不學習,只在社會上歷練的人,為什麼孔子覺得有危害?因為孔子認為的“學”,並不僅是知識,而是哲學上的抽象和思維上的提升。
換成現代語言,就是人得有內心之核和自動更迭系統。人不管學什麼,學習和修身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完善自己,這不是為了表現給別人看的。都沒有把自己準備好,讓自己有精神世界的享受的人,交付給社會即便是去做貢獻的,也是匱乏的,也是會外求,求權力求資源求上升求幫助,進而影響社會系統的。看看那麼多晚年失節的人,就明白了。
清華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曾說,一個聖賢,並不是一件一件道德困惑解決後才最後達成,而是聖賢人格的整體養成使他自然可以應付各種具體境遇,因此,古代重要的問題常常是如何從小養成一些基本的品質和美德。
大家都要先有自己的核心的學習領域,思想風格,然後在社會中進化歷練。這就是有核心再演化的邏輯。
君子造次顛沛,也會堅持內心,是因為他的人格整體養成,是好學的,甚至是先知先覺的。
人覺醒的前提是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做事。為什麼光是讀書是不夠的,光是做事也是不夠的?因為讀書有助於思維的形成,人格的穩定,而做事是去試驗這樣的思維和人格的,不然行事風格都是碎片化的,不可捉摸的,自己都無法預料會被社會和人群塑造和裹挾成什麼樣子。
清明,是因為有自己的哲學體系和思維體系。下學而上達,學了,才能對自己的天命有理解,對宇宙、社會、人生有一定的把握。上達,就是知天命了。孔子從下學到上達,也花了35年。
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禮記·樂記》)清明,指的是音樂的清越、澄澈。音樂的清朗之聲於天的通透性相呼應,音樂是崇高和純淨的。音樂也像大地一樣深厚廣博。四季迴圈往復,有規律有始終,風雨的來去既有規律又有變化。傅雷曾形容貝多芬——貝多芬在早年、中年劇烈掙扎與苦鬥之後,到晚年達到的一個精神上清明恬靜之境。人生都是如此,最終就是“白賁”“清明”,形成了自己核心思想和思維方式。只在一心清明間。
所以,人一開始就得有意識地營造自己的心境,繼而提煉自己的核心、風格、思維方式。不然都是渾渾噩噩,無法清明自在的。
 /// END /// 
No.628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眾號:水姐。影片號:中年好友水姐/陽明心能源。代表作:《中年好友蘇東坡》《蘇東坡萬有應用商店》《陽明心能源》。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水姐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