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天文臺,開啟宇宙寶箱

來源 | “原理”微信公眾號(id:principia1687)
撰文 | 不二北斗
銀河系是如何形成的?暗能量暗物質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全面盤點太陽系,會發現什麼?如果我們連續10年觀測夜空中無數的變化,又會學到什麼?
這些問題是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C. Rubin Observatory)將要探索的眾多問題中的一部分。薇拉·魯賓,這個名字對那些關注暗物質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正是她的工作為暗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這臺以她命名的天文臺位於智利帕穹山伊爾佩恩峰,它將每晚持續系統性地掃描天空,監測所有會發生變化的天體——比如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爆炸中的恆星,以及突然變亮的星系核心等。它將用10年時間拍攝夜空的延時電影,記錄宇宙中的一切動態變化。
現在,它剛剛釋出了首批影像,展示了前所未有規模的宇宙現象。
宇宙的寶箱
這段由1100多張照片製作而成的動畫,呈現了薇拉·魯賓天文臺所拍攝的璀璨宇宙。畫面從兩個星系的特寫開始:左側是一個古老而寂靜的星系,右側則是一個明亮的、閃耀著新生恆星光芒的風車星系。
隨著視野逐漸拉遠,展現出更多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星系。繼續放大,我們看到一個星辰與星系密佈的宇宙景象。畫面呈現的是薇拉·魯賓天文臺拍攝的室女星系團,視野範圍達14平方度。室女星系團是一個距地球約5500萬光年的龐大星系集合。這個超廣檢視中包含了約1000萬個星系,而這僅僅佔薇拉·魯賓天文臺在其為期十年的“時空遺珍巡天”(LSST)中預計拍攝的約200億個星系0.05%
隨後,畫面聚焦於影像中最大的星系——梅西葉49,然後緩緩移動至一個活動頻繁的區域:那裡不僅有一個星系三重併合事件,還有兩個大型旋渦星系以及一個稠密星系團,它們散佈在恆星與遙遠星系交織的背景中。
薇拉·魯賓天文臺僅在7個夜晚完成了動畫中所有觀測資料的採集,是唯一能夠以如此速度、在如此寬廣的視野中呈現出如此豐富色彩與細節的裝置。動畫中所呈現的影像由薇拉·魯賓天文臺用世界最大數碼相——32億畫素的LSST相機拍攝而成。
紛飛的星石
這段影片展示了薇拉·魯賓天文臺首次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即時捕捉繞太陽執行的小天體的動態。這部“宇宙電影”的首批畫面(共1185幀)呈現了大小行星在靜止背景的恆星與星系之間穿行的景象。
起初,我們以清晰的細節看到幾個小行星,接著數量迅速增加,最終展示出的畫面是薇拉·魯賓天文臺探測到的數千顆全新的太空岩石。最後,畫面回到這些天體所處的狹小天空區域,提醒我們——這不過是宏大探索的開端。
在這次成果中,薇拉·魯賓天文臺共發現2104顆全新的太陽系小行星,其中包括:
  • 7顆近地天體
  • 11顆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
  • 9顆海王星外天體
此外,它還重新探測到了約1800個已知天體(未包含於影片中),使總探測數量接近4000顆。換句話說,此次觀測中的多數天體都是首次發現!
在短短7晚內,薇拉·魯賓天文臺便發現了2104顆此前從未見過的小行星,而目前全球每年才發現約2萬顆小行星。這種效率,將使我們對太陽系中的移動天體掌握得更全面、更及時。
在未來1~2年內,魯賓預計將新增數百萬顆小行星,遠超我們目前已知的約145萬顆。對於潛在威脅地球的天體,魯賓也將提供史上最及時的預警系統,並將是我們尋找星際訪客(如奧陌陌)的最佳利器。隨著每天觀測的積累,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這些在夜間發現的太陽系小天體數量將擴充套件至現有的近4倍。
星辰的韻律
在這段影片中,薇拉·魯賓首次展示了46顆天琴RR型變星——這類恆星以穩定的週期性脈動而聞名。影片首先聚焦三顆變星,展示它們亮度的微妙變化,隨後畫面拉遠至室女星系團南部區域,在那裡,更多其他變星的光芒得以顯現。儘管這些恆星是在室女星系團方向觀測到的,但它們實際上位於銀河系內部。
在未來10年裡,薇拉·魯賓天文臺預計將探測多達10萬顆這樣的變星,它們的分佈範圍可達百萬光年。這將幫助天文學家繪製出銀河系邊緣乃至銀暈。
雖然乍看之下,天琴RR型變星的外表並不華麗,但它們卻是測量銀河磁星系的尺度和形狀的“標準燭光”。由於這些變星的亮度與脈動週期之間關係明確,科學家可以藉助它們進行精準的距離測量,它們就像是豎立於太空中的一個個“路標”。
相比其他望遠鏡,薇拉·魯賓天文臺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能在大範圍視野內同步捕捉數以百計的微弱變星脈動,而且可以追蹤至極遠的銀河系邊緣。每顆變星將獲得近千次觀測資料,為變星研究帶來史無前例的樣本規模和時間精度。藉助這些資料,我們將更清晰地勾勒出銀河系的真實形狀與結構,開啟對銀河結構的全新探索。
雙星雲之境
在這段影片中,薇拉·魯賓天文臺僅用7個多小時就完成了678次曝光,呈現了包含三葉星雲(上方)與礁湖星雲所在區域的細節。
三葉星雲(Messier 20)位於人馬座,距地球約5000光年,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之一。它融合了三種不同的星雲特徵:一個發光的粉紅色發射星雲,一個寒冷的藍色反射星雲,以及將它分裂成三個區域的暗塵帶。在星雲內部,新生恆星正在形成,並釋放出強烈的恆星風與輻射,雕刻著周圍的氣體,為我們揭示了大質量恆星是如何在誕生的同時塑造周圍環境的
在三葉星雲的下方的是礁湖星雲(Messier 8),它距地球約4000光年,同樣是一個活躍的恆星誕生區。它的中心是一團年輕的大質量恆星,它們釋放出的強烈輻射照亮了周圍氣體。礁湖星雲為天文學家研究恆星形成的早期階段提供了理想的實驗場,從巨大分子云的坍縮、星團的聚集,以及新生恆星的反饋作用,多個過程都將得以清晰觀測。
讓全世界都能“讀”宇宙
僅在執行的第一年內,薇拉·魯賓天文臺所採集的資料量就將超過以往所有光學天文臺總和。在未來為期10年的觀測計劃中,薇拉·魯賓天文臺每晚將產生約20TB的資料,並將構建一個15PB的“天體目錄資料庫”。在10年的時間裡,預計累計資料量將達到約500PB。在最終的資料集中,將包含數十億個天體和數萬億次測量記錄。
薇拉·魯賓天文臺將定期對外發布這些資料,全球科學家都可遠端訪問與使用,開展獨立研究。這一開放共享機制不僅將支撐未來數十年的宇宙探索,還將推動無數意想不到的科學突破,加速我們對宇宙起源與演化的深刻理解。
參考來源:
https://rubinobservatory.org
https://noirlab.edu/public/videos/noirlab2521a/
https://noirlab.edu/public/videos/noirlab2521b/
https://noirlab.edu/public/videos/noirlab2521c/
https://noirlab.edu/public/videos/noirlab2521d/
#圖片來源:
封面圖: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首圖: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P. Horálek
影片來源:NOIRLabAstro
本文轉載自“原理”微信公眾號(id:principia1687)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