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議你:積極奪回線下生活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平常工作都很忙,好不容易熬到週末,想刷手機、看劇或者打遊戲放鬆放鬆。當下做的時候挺爽,但當指標撥到週日晚上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不但沒有獲得真正的放鬆,反倒更加疲憊了。
週末常常足不出戶的我,經常陷入這種無效休息的惡性迴圈。直到最近的一個週末,我被朋友拉著走出家門逛逛。逛公園、壓馬路、打卡種草很久的餐廳,週末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這個看起來異常忙碌的週末,卻讓我感覺到真正歇過來了,整個人都開始散發活力,精氣神也變得飽滿。
這便讓我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走出家門、讓自己忙起來反而更能獲得放鬆和滿足呢?
在查閱了一些心理學文獻之後,我的感受得到了驗證。多出門走走,去和現實中的人產生連線,才是最好的回血劑。
迴歸線下生活:
積攢精神能量的密碼
日復一日的工作,兩點一線的生活,依靠在家補覺、刷手機是很難讓我們真正恢復過來的。
想要獲得更加深層的放鬆也並不難,走出家門、讓自己投入真實的線下生活就能給我們全身心充電。
環境心理學家 Rachel Kaplan 和 Stephen Kaplan 曾經提出過恢復性環境的概念,他們透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然環境或者新奇環境都是恢復性環境,當我們置身其中時,壓力和疲憊感可以被極大地紓解,注意力也得以恢復[1]
尋找恢復性環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離開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你可以選擇逃到自然裡,爬山、徒步、逛公園,也可以嘗試去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比如逛街、看演唱會、上夜校。
當我們能夠在物理層面上掙脫那些熟悉的角落,也給予了自己一次心理遠離(being away)的機會,在新的體驗裡汲取新的活力和心理能量[1]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多出門逛逛,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更有新鮮感的環境,也增加了我們去觸碰真實的人的機會。
和真實的人建立連線,就是抵禦孤獨的最佳武器。芝加哥大學心理學者的一項研究就給出了例證。
研究人員對比和分析了各類社交方式,包括論壇、線上遊戲、約會網站以及線下面對面的社交,結果發現:一個人線下互動的比例越高,就越不容易感覺到孤獨[2]
圖片來源:心房客
這背後可能的一個原因是,大腦裡的映象神經元系統在面對面社交的過程中,會展現出更高的活躍度[3]
映象神經元對我們的社互動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說,它就像是大腦內建的模仿系統,會在我們觀察他人行為時被啟用。
因此活躍的映象神經元能夠讓我們對他人的情緒和狀態「感同身受」,進而幫助我們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線下社交的物件可以是那些和我們有緊密關係的強關係,家人、朋友、另一半,和 ta 們的交流讓我們感覺到被看見、被接納。
也可以是那些頻繁出現在現實生活裡,但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弱關係,比如小區的保安大爺、咖啡店的店員、甚至是僅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和 ta 們的微小互動同樣擁有治癒的能量。
這些或親或疏的關係,一同編織起了一張名為社會支援系統的大網。社會支援系統越多元的人,就像擁有了一個強大的精神堡壘,能接收到更加多元的積極情緒,也會收穫更強的自我效能感,增加面對生活困境的底氣[4]
圖片來源:東京女子圖鑑
線下生活的快樂 
是煙火氣給的
讓自己多到線下去,很多朋友已經有意無意地開始這麼做了。
對於困囿於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去班味最好的去處不是那些便捷、效率至上的區域,反倒是那些慢悠悠的、充滿煙火氣的地方。
所謂的煙火氣,也就是那些富有生活氣息的地帶,比如在菜市場和攤主討教食譜,在市集上淘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兒。
這些地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置身其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和周遭世界發生著真實的互動。
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不是疏遠淡漠的,而是更加親近的,你可以沒有負擔地開啟一段對話,隨意和對方攀談兩句。這種體驗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是相當稀缺和珍貴的。
圖片來源:深夜食堂
大家扎堆去往的這種地方,其實對應了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提出的第三空間的概念。雷·奧爾登堡認為,除去家庭、工作這兩個主要的空間以外,我們還需要一個非正式的、可供休憩和社交的場所[5]
第三空間不單單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心理能量場。
有研究就發現,作為第三空間的城市公共空間在心理上對我們更具有恢復性,它提供了一個進行社會互動的場所,讓我們感受到更加強烈的社會聯結感[6]
即便是在第三空間裡進行的那些看似簡單甚至微不足道的社會互動,比如和陌生人打招呼、說謝謝、簡單聊幾句,都會讓我們收穫正向反饋,進而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顯著提升我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7]
你或許也有著模糊的感受,近幾年我們越來越渴求這樣有溫度的第三空間了。
社交媒體上翻紅的旅遊城市,大多也都是充斥著濃濃煙火氣和人情味的生活空間。在快節奏的社會里,大家紛紛選擇逆流而上,愈發想要深入城市的肌理,去體驗當地人切實的生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參與的一項調研報告裡指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選擇居住城市時,不僅會考慮物價、基礎設施等常規條件,還會更多考量氣候、美食、氛圍等更加具體的生活。而成都,毫不意外地成為了報告裡大家嚮往宜居城市的 TOP3[8]
這座城市頻頻出圈,當人們還在刻意追求鬆弛感的時候,成都人民的生活狀態已經遙遙領先了。
成都隨處可見的茶館被戲稱是成都人的半個家,不論男女老少,在茶館整齊劃一的動作就是邊喝茶邊擺起龍門陣(方言,指代聊天)
圖片來源:小紅書
在成都,你可能還會見到遍地躺著的人的奇妙景象,只要一齣太陽,地面上就會生長出數不清的人形向日葵。
圖片來源:小紅書
也正因為成都的安逸自在,才俘獲了一大批年輕人想要駐足定居的心。
讓生活慢下來
找回具體的幸福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寫道,「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重返線下生活的我們的確在身體力行地踐行著這句話。我們已然厭倦了那些被刻意勾勒出來的千篇一律的生活圖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反抗快節奏的倍速生活,重新建立起和現實世界的深度聯結。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手機裡抽離出來,轉而去關注那些觸手可及的世界和人,收穫的樂趣和滿足一點也不比螢幕裡的世界少。
圖片來源:完美的日子
第三空間之所以成為越來越多的人走入線下生活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放鬆的場所,更是因為它承載了我們精神和情感層面的渴望。
好逛的購物中心正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它不但能實現我們一站式購物的需要,也能夠安放疲憊,是一個能讓我們卸下壓力和負擔、讓生活慢下來的地方。
成都太古里做到了這一點,「快耍」「慢活」是刻在成都太古里的精神基因。
除了本地人經常出沒以外,它還是成都文旅的一張名片。很多來成都的外地遊客,都會把太古里設為必去打卡的地方。
坐落在成都市中心的太古里並不像傳統的購物中心那樣,給人高樓林立的壓抑感。它開放式、低密度的特性,讓人身處其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天、雲、微風、綠植……身體和心靈、自然和城市在一吸一呼間同頻。
這裡保留了不少古老街巷和富有歷史底蘊的院落建築,再透過川西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演繹,呈現 2-3 層低矮的現代建築體,一同環繞著千年古剎大慈寺,歷史和現代就這麼輕盈地融合在了一起。
成都太古里
成都太古里街區裡的道路也很特別,你很難分辨清楚哪裡是入口,哪裡是出口,這種設定同時也給予了更加充足的露天公共區域。
如果你挑天氣好的時候在成都太古里閒逛,還會看到陽光沿著一磚一瓦傾瀉下來,體驗就像是置身在老成都的街巷裡一樣安逸。
不只是購物中心,成都太古里也像是一個讓人精神回血的生活空間。
當我們暫時逃離平日裡工作和生活的空間,來這裡逛逛,感受時尚的氛圍、前沿的藝術,參與各類新奇的活動,就會發現讓生活有趣起來並不是件難事,心理能量也由此充盈。
跨越日常生活的邊界一小步,擁抱新的體驗,就能給平淡的生活注入更多可能性。
在這裡逛街的人還會不自主地放慢步調,不時在心儀的店鋪前駐足停留,欣賞精美、有創意的櫥窗。
即便只是在街巷裡隨意走走逛逛,也能感受到自然景色隨四季的變化。現在的時節,白天可以欣賞金燦燦的銀杏,夜晚又能沉浸於絢麗的燈海星河。
觀賞美好事物,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感到治癒及愉悅的事,當身心被輕鬆的氛圍包裹著的時候,人也會變得鬆弛自在。
太古里的回血角落還有很多。漫廣場上,今年冬季的主題展覽幸福光譜The Happiness Spectrum正在展出。
展覽上陳列的 65 顆卡佩拉星辰,每一顆都擁有著特別的色彩和模樣。而當這 65 顆星辰聚集在一起,絢爛的色彩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能量場,不但為廣場注入了一抹亮色,也為這裡的人帶去了冬日裡的治癒。
幸福光譜現場
每顆星辰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著不同的色彩和特質,因而也蘊含著獨特的能量。
當我們懷著更加開放的姿態迴歸現實世界,邂逅更多真實的人,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線時,人與人的力量就會交織、放大,形成一個強大的能量場。置身其中的我們不僅僅會收穫更加豐盈的幸福,也會構築起面對生活的堅實後盾。
個人是組成能量場的最小單元,做好自我關懷,覺察自己的能量所在,就像打好地基一樣,幫助我們建立起更加穩固的能量場。
想知道專屬於你的「能量場」代表色是什麼嗎?
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開啟 KY 和成都太古里在這個美好節日為大家帶來的能量測試及祝福,一起來測一測你的「能量場」代表色,收穫專屬的心理能量場! 
掃碼開啟測試
👇👇👇
根據測試的結果,我們還會推薦一杯契合你能量場的專屬特調,有清新的松林晨露、獨特的藍寶石傳說、細膩的白玉如蘭椰……想要 get 同款,也歡迎大家去到成都太古里線下打卡品嚐!
左右滑動檢視你的能量場匹配飲品
幸福光譜The Happiness Spectrum將會持續至 2025 年 1 月 3 日不論是本地的朋友還是這段時間有成都旅行計劃的朋友,都歡迎去成都太古里走走看看,一起收穫冬日的幸福能量。
今日互動
你為重返線下生活做了什麼嘗試?
來評論區分享你的體驗
References:

[1]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3), 169-182.
[2]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8).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WW Norton & Company.
[3]Oberman, L. M., Pineda, J. A., & Ramachandran, V. S. (2007). The 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 link between action observation and social skill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1), 62–66.
[4]Karademas, E. C. (2006).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optim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6), 1281-1290.
[5]Oldenburg, R. (1989). 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bookstores, bars, hair salons and the other hangouts at the heart of a community. De Capo Press.
[6]Lee, N. (2022). Third plac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eating and drinking pla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Cities, 131, 104049.
[7]Ascigil, E., Gunaydin, G., Selcuk, E., Sandstrom, G.M., & Aydin, E. (2023). Minimal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Greeting, Thanking, and Convers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8]小紅書. (2022). 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

本文關鍵詞:恢復性環境、線下生活、第三空間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去過具體的生活👇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