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玩手機,孩子可以乾的10件事

孩子沒放假的時候,那天天盼著放寒假,就盼著能睡個好覺,大人也不用像打仗似的趕早,晚上不用為輔導作業提心吊膽,血壓忽高忽低,更不用熬到十一二點頭昏眼花。
可這寒假還沒過半,家長們就開始發愁了。手機就像長在孩子身上一樣,彷彿除了手機,生活就沒別的事兒了。
不得不承認,手機確實好玩,但生活裡還藏著好多好玩的事,隨便挑幾件做,都能讓孩子過一個超有意思的假期。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支支招,算是拋磚引玉,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好主意,咱們互相學習,一起讓孩子的假期豐富起來!
01
學做一道家常菜
學做菜,可是人生的必修課。孩子現在不做,難道長大也不做?從生存角度看,或許有其他辦法解決吃飯問題,但生活可不只是活著,三餐四季,每頓飯都藏著生活的滋味。
這是前幾天同事下班回家,一進門,14 歲的女兒就端上了一碗她跟著影片學做的蔥油拌麵。羨慕吧?!那就趕緊從小抓起!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嘗試不同難度的菜:
5-7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動手能力逐步提升,但安全意識還不夠強,適合做一些無明火、操作簡單的食物,像水果沙拉就很合適。把喜歡的水果切成小塊,用酸奶或沙拉醬拌勻,既簡單又美味。
8-10歲孩子手部精細動作和協調能力有所增強,可以嘗試使用烤箱,比如烤蛋撻。蛋撻皮可以買現成的,至於蛋撻液,不妨從最本真的牛奶和雞蛋開始調配,在攪拌、融合中讓孩子感受烹飪的樂趣與食材的奇妙變化。而最後的成品更是他們喜歡的美味。
11-13歲:此時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能操作一些稍有難度的烹飪步驟,像番茄炒蛋,炒時蔬、什錦炒飯、蒸蛋羹等等,這幾道菜家常又簡單。還有煎牛排,看起來很高大上,其實超簡單。
一個假期,孩子不用學太多,會一道菜就已經很好。不會用火,就做冷盤;能用烤箱,就嘗試烘焙;實在不行,學包餃子也不錯。
孩子從洗菜、切菜到翻炒,一步步完成,不僅能學會生活技能,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時,還會成就感滿滿。
02
精心挑一次禮物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孝敬老人、關愛小孩,禮物必不可少。今年寒假,不妨讓孩子當一回 “送禮小當家”,全程獨立為他人挑選禮物。
別小看挑禮物這件事,挑的是禮物,傳遞的是心意。送的人是誰?多大年齡?什麼需求?挑什麼樣的禮物能合對方心意,孩子都要去考慮。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生活與需求,學會關心他人。
挑禮物也是一次真實的購物體驗。預算是多少?從什麼渠道購買?有什麼促銷活動,怎麼買價效比高?這不就是現實版的數學應用題嗎?讓孩子在真實的購物流程中鍛鍊生活能力。
03
熱熱鬧鬧逛廟會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想讓孩子體驗春節的儀式感,感受年味兒,走出家門逛廟會(南方可逛花市)必不可少。
廟會上,糖葫蘆、糖人兒,各種小吃香氣撲鼻,光聞著味兒就流口水。還有絢麗的燈會、雜耍表演、傳統手工藝品,孩子能一邊吃美食,一邊感受傳統文化,體會熙熙攘攘的煙火氣息,這不僅是春節特有的體驗,也是假期難忘的經歷。
04
逛一次古街區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古街區,那兒藏著城市的過去。
抽空帶孩子去逛逛,看看古老的建築,摸摸斑駁的牆壁,看著雕花的門窗,孩子能瞭解城市的歷史,感受歲月的痕跡。古街區裡還有很多特色小店,逛逛能發現不少新奇玩意兒。
如今的古街區還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逛逛能發現不少新奇玩意兒。
05
用心種一盆植物
現在正值冬季,但依然不耽誤和孩子一起種一些適合這個季節且出芽快的植物。
同事就記載了自己今年在朝南的辦公室種的小柚子盆栽,短短15天,長勢竟就如此喜人!
2025.1.10
2025.1.17
2025.1.26
同事教的方法是:吃完的柚子核洗乾淨,然後放在溼溼的洗臉巾上,一直保持溼溼的狀態,放在稍微溫暖的地方,一週後出芽就可以埋在土裡了。
類似的,還可以種蘿蔔,它適應性強,在冬季室內種植,只要保持土壤溼潤,溫度在15- 20℃左右,3-5天就能出芽 。還有豌豆,把它浸泡在溫水中催芽後種入土中,一週內就能看到嫩綠的小芽破土而出。此外,生菜也不錯,在溫暖的室內,播下種子後覆蓋一層薄土,適當澆水,4-6天便能發芽。從播種、澆水到施肥,孩子看著植物一點點長大,感受生命的神奇,培養耐心和責任感。
06
二手市場淘寶
假期帶孩子去二手市場淘寶,也是個超棒的選擇!像舊貨市場、跳蚤市場這些地方,滿是歲月沉澱下來的寶貝。在這裡,孩子能接觸到有趣的舊物、泛黃的舊書,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發現老古董或者別緻的小玩意兒。
討價還價中,孩子還能鍛鍊溝通能力,學會精打細算。
07
看一場文藝演出
當然也可以是畫展、藝術展或者兒童舞臺劇。
一到現場,孩子的注意力立馬就被吸引住了,高興、生氣、難過這些情緒全都實實在在地表現出來。
看完以後,我們還能跟孩子嘮嘮感受。這麼做,既能找到親子間的共同話題,拉近和孩子的距離,還能不著痕跡地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他們的判斷能力和審美水平。
08
做一回志願者
咱們一直教育孩子要做對別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光靠嘴上說可不行,更得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
就說節前臘月二十七那天,我有個同事就帶著上二年級的女兒去做志願者了。她們去的是某科學中心,在那兒當展廳導覽,主要工作就是引導觀眾進館、觀影,還有幫忙兌換門票。
很多家長可能想知道怎麼當志願者,怎麼找合適的志願服務。我特意問了同事,她說可以登入當地的 “志願者服務平臺” 註冊,上面會發布當地的志願服務活動,看到合適的就能報名。
還有個辦法,就是問問當地的街道或者社群,他們也會有一些適合兒童、青少年參與的志願服務,像衛生綠化、環保清潔,或者去幫助老人。
我同事這次參加的活動,就是在 “志願北京” 官網上報的名,7歲以上的孩子和家長都能參加。孩子透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去關心他人,明白自己對社會的責任,還能體會到幫助別人帶來的快樂。寒假帶孩子做一次志願者,絕對是一次超有意義的體驗。
09
來一次徒步
帶著孩子去戶外徒步,到山裡爬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週末愛做的一件事,常爸周圍好幾個朋友都是帶孩子每週一山。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徒步?我見過最好的答案是:1次磨鍊勝過1萬次說教!
徒步好處多多,在我看來,最大的好處有兩點:
第一,鍛鍊體魄。只要走出家門,踏上合適的路線,孩子就會越走越有勁兒,不僅能活動身體,還能釋放壓力。哪怕是走進北方冬日光禿禿的山裡,也能讓人身心舒暢。
第二,最好的教育在路上。這可不是刻意的說教,而是在行走間,孩子能看到未曾見過的風景,學到未知的知識。一路上大手拉小手,彼此鼓勵,也是難得的親子時光 。
10
製作一本手賬
寒假這麼多有意思的經歷,當然要好好記錄下來!邊玩邊和孩子一起動手製作一本專屬手賬吧,把假期的點點滴滴都收藏在裡面。
準備好空白手賬本、彩筆和貼紙。如果孩子學做了家常菜,就畫上自己做菜的樣子,旁邊寫上菜名和難忘的瞬間,像 “第一次煎雞蛋,差點被油嚇到,不過味道超香”。逛廟會時,貼上門票,畫上最愛的小吃,比如甜甜的糖葫蘆,再寫下廟會上看到的熱鬧場景。
徒步的照片也別忘貼,寫下看到的美景和新認識的小花小草。看了文藝演出,把宣傳單貼在手賬裡,畫下舞臺上精彩的一幕,寫下自己的感受,比如 “兒童劇裡的角色好可愛,我也想上臺演”。做志願者後,記錄下地點和幫助別人的故事,像 “在社群幫爺爺奶奶打掃,聽他們講過去的事兒,真有意思”……
製作手賬的過程,是對寒假生活的回顧,鍛鍊孩子寫作與繪畫能力的同時,也留下了珍貴的成長紀念。
 寫在最後 
放下手機,暫別網路,這10件事,好玩又有趣,而且不花錢就能讓孩子多長見識,給孩子留下珍貴的成長體驗。
家長們和孩子一起動起來吧,從最容易上手的事情開始,不一定要做完這10件,只要開始做了,就很棒啦!
如果你還有其他好點子,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我們互相學習,一起讓這個寒假變得更有意義!
1
END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