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的抗議聲浪再度高漲,學生和教職工紛紛走上街頭,表達對特朗普政府取消教育部政策的強烈不滿。
同時,一名亞裔女大學生,
因參與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而遭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威脅驅逐,
正式
起訴特朗普政府,要求停止針對她的移民驅逐程式。
近日,特朗普將哥倫比亞大學爆發的聲援巴勒斯坦學生示威活動定性為反猶活動,並稱要取消哥大的4億美元聯邦資金。
對此,哥大為了恢復被取消的4億美元聯邦資金,做出了多項妥協,接受了政府對學校管理的更多幹預,默許了部分要求,如推進校園禁面罩計劃,賦予安全官員逮捕權等。
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哥大師生對特朗普政府教育政策的強烈不滿:既是對移民驅逐的抗議,又有對取消教育部的反對。

近日,一名哥倫比亞大學大三學生鄭允序(Yunseo Chung)因參與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而遭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威脅驅逐,現正起訴特朗普政府,要求停止針對她的移民驅逐程式。
案件在3月23日提交的訴狀中詳細披露,鄭允序的律師們表示,這一行為是對其表達政治觀點“支援巴勒斯坦權利”的報復。

1.鄭允序的家庭背景
鄭允序現年21歲,7歲時與家人從韓國移民至美國,並自此成為美國永久居民(也就是拿了綠卡)。她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一直保持著出色的學術成績,並在每個學期都被列入院長名單。
她的GPA為3.99,還積極參與學校的《哥倫比亞大學本科法律評論》並參加法律領域的實習。

鄭的律師稱,像她一樣的非美國公民,諸如馬哈茂德·哈立爾(Mahmoud Khalil)和蘭賈尼·斯里尼瓦桑(Ranjani Srinivasan),都因公開支援巴勒斯坦的立場而遭到特朗普政府的懲罰。
訴訟中指出,特朗普政府透過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制定的政策,針對公開支援巴勒斯坦權利的非公民實施報復和懲罰。
2.參與抗議活動
鄭允序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參與了反對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的校園抗議活動,尤其是在2024年訪問了巴勒斯坦支援的營地。
她並未對媒體發表公開宣告,也沒有在抗議中擔任高調角色。

學生在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外舉行示威活動。攝影:Kylie Cooper/路透社
然而,鄭被指控在校園內張貼海報,內容涉及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成員的照片,並配有“因種族滅絕罪被通緝”的字樣。
儘管學校最終決定鄭未違反任何規定,但這一舉動引發了爭議。
2024年3月5日,鄭參與了哥倫比亞大學學生集會,抗議學校對學生施加的過度處罰。
集會期間,她被紐約警察局逮捕,並因“妨礙政府行政”被給予了一張出庭通知單。事後,學校對她實施了“臨時停學”措施,限制她的校園活動。

圖片左下角為鄭允序
3.移民執法的行動
儘管鄭是美國合法永久居民,ICE卻於2024年3月8日簽署了對她的行政逮捕令,並於次日前往她父母住所尋找她。
律師稱,在3月10日,聯邦執法官員告知鄭的律師,她的永久居民身份正在被撤銷。
隨後的3月13日,聯邦檢察官還在哥倫比亞大學執行了搜尋令,查詢與鄭的身份、住宿資訊以及移民記錄相關的資料。
4.法律訴訟與反擊
鄭的律師團隊表示,政府的行動不僅違反了美國憲法的第一修正案,即保障言論自由的權利,而且還構成對其政治觀點的攻擊。
訴訟中強調,移民執法不應成為懲罰持不同政見者的工具。

政府回應稱,鄭允序因參與“親哈馬斯”的抗議活動而受到關注。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發言人表示,鄭“參與了令人關注的行為”,並指出ICE將會繼續調查參與支援哈馬斯活動的人。
如果調查顯示鄭與哈馬斯有聯絡,可能會對其移民身份採取進一步行動。
5.美國政府的立場
美國政府的立場表明,ICE將繼續調查那些支援哈馬斯的個人。

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表示,相關人員可能因其“支援外國恐怖組織”而面臨簽證撤銷或其他移民相關措施。
如果這些行動被認定合規,ICE將繼續採取適當的執法措施。
隨著案件的進展,許多觀察者關注政府是否會為此事辯護,或是承認其在言論自由方面的侵犯。

與此同時,哥倫比亞大學也陷入了另一場風波。
1.抗議特朗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去覺醒化”
特朗普政府要求大學遵守一系列新的政策,其中包括對中東研究的監管以及加強校園安全部門的執法權。

這些要求引發了哥倫比亞大學師生的強烈反對。
在3月24日的抗議活動中,數十名教授和學生集結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街頭,抗議校方屈從於特朗普政府的壓力。

2025年3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抗議該校向特朗普總統做出的讓步。(巴里·威廉姆斯/《紐約每日新聞》)
這場抗議在連綿的春雨中進行,抗議者們高呼“捍衛學術自由”,並要求哥倫比亞大學堅守學術獨立,抵制政府的過度干預。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通訊學教授安雅·席夫林(Anya Schiffrin)在抗議現場表示,“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站出來保護學術自由至關重要。”
這一場景標誌著更多教授第一次站出來,反對政府對教育機構的操控。

一名抗議者站在美國附近部門教育總部之後機構表示將裁員近一半,這可能是完全關閉的前兆,因為政府機構爭先恐後地滿足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要求限期自提交第二輪大規模裁員計劃,美國華盛頓特區,2025年3月12日。
在這場抗議中,教授們呼喊口號,舉起標語,呼籲哥倫比亞大學拒絕政府的過度干預。
尤其是在政府要求加強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相關研究的監管後,許多教授認為這會限制學術自由,尤其是對那些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學者而言。
2. 美國政府與哥大的博弈:資金的交換與學術的犧牲
特朗普政府的這些政策並非沒有代價。哥倫比亞大學為了恢復被取消的4億美元聯邦資金,做出了多項妥協,接受了政府對學校管理的更多幹預。
然而,這些妥協是否足以確保資金恢復仍然未可知。
美國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曾表示,哥倫比亞大學已經採取了正確的步驟,朝著解凍聯邦資金的方向邁進,但學校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抗議者則認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讓步意味著學術自由和大學的獨立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他們認為,學校應當拒絕政府對學術事務的干預,保持教育的多元性與自由性。
3. 學術自由的保衛戰:團結抗爭的力量
在這場風波中,支持者們強調,即使對於以色列問題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也應團結一致,捍衛學術自由。
哥倫比亞大學數學教授邁克爾·薩迪厄斯(Michael Thaddeus)提到,儘管學校內有一些強烈支援以色列的學者,但大家都能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即反對特朗普政府對學術自由的打壓。

2025年3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抗議該校向特朗普總統做出的讓步。(巴里·威廉姆斯/《紐約每日新聞》)
這場抗議不僅僅是針對特朗普政府,也是一場關於學術自由、移民權利和言論自由的廣泛討論。
在美國政治日益極化的今天,哥倫比亞大學的這場抗議為其他教育機構和民眾提供了一個反思的機會:如何平衡學術獨立與政府權力,如何保護在政治壓力下依然堅持自己立場的學者和學生。
4.學術自由與政治環境的博弈
隨著時間的推移,哥倫比亞大學和特朗普政府之間的博弈可能會持續。
面對學術自由與移民權利的雙重挑戰,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生們正用行動捍衛著他們的價值觀。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抗議無疑成為了美國教育界在當前政治環境下的重要標誌。
對所有關心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和移民權利的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校園抗議,更是一場關乎未來的關鍵戰鬥。
國際環境是否會影響留學
未來國際化教育將如何發展
2025國際教育年度盛會
火熱搶票中
300+國際教育領軍者及實踐者
深入探討未來教育的發展
大會開放少量參會及晚宴名額
名額達上限即截止報名
↑↑↑點選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