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大寶學校各科都進入了複習的節奏,班級群的氣氛肉眼可見地焦灼了起來。
我那天和同事閒聊時還開玩笑說,再佛系躺平的媽,期末也得“坐起來”,能不能幫上孩子另說,重在參與。
小學期末只考語數英三科,這其中複習起來最不得章法的,應該是語文。
作為一個同樣無法躺平的老母親,我在聽說老王最近又約到北京四中語文教研組組長、資深名師楊志剛老師對談之後,非常高興——因為又有乾貨可以分享給大家啦!
楊志剛,北京四中語文高階教師、高中部語文教研組組長,北京市骨幹教師,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生特聘導師,商務印書館《學生國學叢書新編》特約撰稿人,著有《北京四中語文課:細說詩文》《北京四中語文課:親近經典》《少年史記小課堂》(合著)等。
不知道同學們還記不記得,今年早些時候我們邀請過楊老師,組了一次“純粹福利局”。
那一次的直播,硬核知識滿滿,楊老師經常只用幾句話就能讓人豁然開朗,想通很多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福利局”結束之後總有同學追問有沒有回放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中的語文教學在全國範圍內都堪稱“標杆”——連續4年北京高考平均分排名第一,97%以上重本升學率,尤其是語文平均成績,多年來常常位於北京市榜首。

但四中學生為什麼語文學得那麼好?是方法特別,還是資源獨特?
這次,老王又帶著一大堆疑問和楊老師聊了很久,還特地做了一期新的影片:
楊志剛老師的見解中有不少啟發性內容,不僅對孩子有幫助,對家長也同樣有參考價值。
當然啦,受時長所限,短影片無法承載所有乾貨,所以老王還專門約了楊老師到直播間來,分享他作為一名至今仍在一線奮戰的名師,對語文學習的見解和建議。
之前錯過“福利局”的同學、期末期間想幫孩子提升語文成績的同學,趕緊點選下方連結預約今晚19:00的直播,千萬不要錯過啦~
此外,我還整理了老王和楊老師對談時聊到的一些關鍵內容,分享給同學們。
期末複習的視窗期越來越短,同學們與其默默焦心,不如靜下心來,從四中名師的建議中找到適合自己娃的那部分。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四中學生為什麼能把語文學得這麼好”之文字純享版~
教學方法獨特
減少學生焦慮
同樣都是面對期末考試,四中的學霸們是不是都胸有成竹,毫不緊張?
楊志剛老師說得很實在:“四中的學生也會焦慮,這太正常了。”
他認為,其實任何人在面對有挑戰性的事情時,都會產生焦慮感。而且,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反而可能成為動力。
四中的學霸也好,普通學校的孩子也罷,都需要適度的焦慮激發行動力,才能更加專注在眼前的期末考試上。
也是,如果太鬆弛了,完全不把考試放在眼裡,怎麼可能有好成績?

不過,怎麼把孩子的焦慮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呢?
楊老師說,四中語文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四中老師的獨特做法
首先,四中語文組的老師堅持期末考試自己出題。
現實情況是,市面上的試卷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刻意追求難度,忽略了考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有些則是過於淺顯,對四中學生來說毫無挑戰感。
因此,四中讓學生們“學什麼考什麼”,題目設計緊扣課程內容,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學生透過考試能弄清楚自己學得如何,而不是盲目在“題海”遨遊。
楊志剛老師特別提到,“學什麼考什麼”的背後,是老師們希望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正向反饋。
“我們事先會給學生明確的考前指導範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這種做法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焦慮,也讓學生更加投入。
更重要的是,四中語文組的許多老師都有出高考題或區域模考題的經驗,這也意味著他們深諳考試命題的科學性和規律。
學生在備考中能夠明確目標,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考試結束公佈成績時也更有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其次,四中特別重視考試難度的合理分配,出題時偏向夯實基礎。
楊志剛老師提到,四中在高一、高二階段會特意加大基礎題的比例。
例如,默寫題的分值通常會設定為20分,而高考標準僅為8分。
此外,字詞、成語等基礎題的分值也顯著提高,課內基礎部分總分可達到30分左右。

這種設計,不僅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增強了他們對考試的掌控感,大多學生都能拿到實實在在的基礎分,信心大增。
這樣做,孩子可以透過短期努力獲得正反饋,滿滿累積起來,能力自然會相應提升。
家長可以怎麼做?
四中的老師有“任性”的資本,家長卻沒有命題權,又該怎麼幫助孩子?
我覺得,起碼有三點是我們可以學到的。
第一,就是面對孩子的焦慮,我們要幫他們適當緩解。不要覺得孩子焦慮就是他們平時沒有好好學習,反過來又加深他們的焦慮。
第二,幫孩子制定合理的複習計劃。語文複習難,是因為它覆蓋面廣,本身就是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可以參照四中老師的“學什麼考什麼”理念——與其讓孩子盲目刷題,不如先對照課本,抓住基礎。
比如背誦的古詩詞是否真正熟練,課文的重點段落是否理解透徹,閱讀訓練是否能融會貫通,等等。
第三,放大孩子的小成就。四中尚且需要透過多考基礎題的方式催化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也需要幫孩子營造類似的家庭氛圍。
舉個例子,孩子如果完成了一篇質量不錯的作文,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多多表揚,而且要表揚得具體一點,不要總是泛泛地說“挺好”。

最重要的,我們應該看到,即使是四中老師也要一年一年地引導學生進步。因此我們應該理解一點,與其強調短期目標,不如轉向陪伴孩子建立長遠的學習能力。
而針對語文這一學科,能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能力毫無疑問是閱讀的能力。
重視“課外”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
怎麼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接下來,我會分享楊老師關於“課外閱讀”和“經典閱讀”的建議。這些建議,很可能會是幫孩子愛上語文的“關鍵鑰匙”。

我們經常說,孩子要重視課外閱讀。這句話裡,“重視”一詞沒有用錯,但如果只是把閱讀當成課外的任務,那就錯了。
楊志剛老師在對談中說了個“金句”:
“閱讀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
換句話說,閱讀不應該只當作“課外任務”去完成,它不僅是素養層面的“拔高”,而是孩子拓寬視野、提升語文基本功的必要途徑。
而在四中,課外閱讀早已超越了“興趣培養”的層面,成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四中有獨立的固定閱讀課,是為學生專門設定的,每週一節,課上只閱讀,不進行任何其他活動。
讀什麼呢?讀四中老師專門為學生編輯的資料——“澡雪”。
所謂“澡雪”,出自《文心雕龍·神思》:“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意思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洗禮自己的精神,提升品格。

學生閱讀的內容不限於課本,也不以考試為目的。楊老師舉例說,有一次,高三學生的最後一期“澡雪”還在讀現代詩(高考不考現代詩)。
而且,四中學生的閱讀不僅不以考試為目的,甚至不以語文學習為目的,老師們更希望學生可以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人。
楊老師說,四中所有的老師都有一個相同的觀念:“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考試,才能真正贏得考試。”

此外,這半年,楊老師在還自己的班級組織了一個“薦我所愛”活動。
課前五分鐘,學生可以自由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電影、綜藝甚至遊戲,並且說明理由。
這個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和文化交流氛圍。
楊老師提到,有些孩子因為聽了同學的推薦,開始嘗試閱讀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題材,甚至發現了新的興趣點。

看到這,很多同學會想問,在提升閱讀能力方面,家長能怎麼做?
相關的方法其實之前我經常和大家分享。比如:
營造一個有“書香”的家庭環境;
堅持與孩子一起讀書;
避免過度“功利化”閱讀;
“踮起腳尖讀書”……
這次在楊老師的啟發下,我覺得還可以補充幾個細節:
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買回家的書不必要求他們趕緊讀完,保留孩子“認識”書籍的可能性就好;
再比如,我們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父母也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給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不要急於把閱讀和成績掛鉤。
我相信,閱讀能力的提升沒有“捷徑”,只有“路徑”。家長能做的,是陪著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當孩子真正把閱讀當作一件有意義的事去做時,他的語文素養,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悄然提升。
提倡“經典閱讀”
不忘文化傳承
對談時,老王和楊老師還提到了AI時代的閱讀,如今前沿科技那麼先進,離傳統越來越遠,還有必要讀老掉牙的“經典”嗎?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經典閱讀永遠有必要,它是孩子接觸人類文明、中海文脈的重要橋樑。
在四中,“經典閱讀”一直是“課外閱讀”的“進階挑戰”。
楊老師在訪談中也反覆提到,閱讀經典作品是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

甚至可以說,在四中,經典閱讀從來不是額外的任務,而是貫穿語文學習始終的核心內容。
經典閱讀的重要性
楊老師認為,社會發展,只要人性不變,經典就有其價值。
他用唐詩舉了個例子。
唐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手工社會,和今天的社會形態大不一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唐詩?
這是因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時代變了,母親手裡的線或許會跟著時代變化,但母親的愛子之情卻是永恆的。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持續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可以說,經典閱讀就像是語文學習的“心臟”,它承載的不僅是語言之美,更是思想之深。
透過閱讀經典,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化傳承的價值,建立與先賢對話的能力。
四中怎樣帶領學生閱讀經典?
經典閱讀是有門檻的,四中名師們則是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試圖為學生搭起“梯子”。

首先,四中老師們強調分階段閱讀經典的重要性。
楊老師認為,經典如高山,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登頂”。學生需要在不同階段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積累逐步深入,哪怕最初只能讀懂一些表層的內容,也是寶貴的積累。
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對經典的理解不斷深化,同時避免了因難度過大而失去興趣。
其次,老師們特別注重經典作品的版本的選擇。
經典之所以“難”,很多時候是因為其文字和文化的隔閡。因此,四中老師會建議學生使用註釋詳盡的版本,幫助他們解決文字障礙。
楊老師認為,不必強求學生讀“原版經典”,改編的經典解讀也很有意義。
比如楊老師最近才完成的作品《經典常談詳解》,就彷彿把“澡雪”從四中課堂轉移到了書上,不僅保留了朱自清原著的精髓,更透過370條名師批註、43處原著補註,以及42處經典索引,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座通往經典作品的橋樑。

這類書,本身其實就是梯子的一部分,用它們爬上經典這座山,會省力不少。
經典閱讀,家長可以怎麼做?
參照四中的方法,我認為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幫孩子閱讀經典。
第一,從興趣出發,幫孩子選擇合適的經典作品。
很多家長一提經典閱讀,腦子裡就是大部頭原著,楊老師提醒,那些固然經典,但可能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
所以同學們可以先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選擇相對容易理解的作品。比如寓意豐富的短篇小說、簡潔易懂的經典詩歌等,逐步引導孩子深入閱讀。
第二,做孩子的“閱讀夥伴”。
很多孩子面對經典時的第一反應是“我看不懂”,這其實很正常(相信很多家長也看不懂

)。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和孩子共同進步。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輪流誦讀經典,然後討論各自的感受,在互動中幫助孩子理解經典的深意。
第三,藉助輔助工具,降低閱讀難度。
各類經典解讀書籍(比如前面提到的《經典常談詳解》),就是為孩子準備的輔助學習工具。
書籍之外,家長也可以參考其他紀錄片或線上課程,幫孩子掃清經典閱讀的障礙~

好了,老王和楊老師對談的內容整理到這裡就差不多了。
還想聽更多幹貨的同學,千萬別忘了今晚19:00來直播間看看!大家可以準備一些孩子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到時候和楊老師來一場面對面交流~~
直播之外,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來自四中名師的“禮物”——
《經典常談詳解》是對朱自清先生所著《經典常談》(入選了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名著導讀)一書的深入解讀和詳細闡釋,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生都能看。

這本書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如《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等,是孩子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提高文學素養的必備讀物。

此外,還有之前為大家推薦過的《北京四中語文課》系列。

作為四中名師們在一線教學中總結出的課堂“教案”,屬於“四中名師課堂實錄”,非常適合需要拔高的孩子,可以說是準學霸的“命定之書”!

還有楊志剛老師與四中同事萬君老師合著的《少年史記小課堂》。

這套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重新講述了《史記》的故事,透過模擬“微信群聊”的形式,利用老師和學生角色之間的互動探討,幫孩子在輕鬆有趣的情境中理解經典作品的思想。

以及萬君老師的力作《巨匠與少年》,透過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想象,將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四位文學巨匠的生平事蹟娓娓道來,還覆蓋了四位巨匠在中小學教材中的詩詞文選篇,幫助孩子們深入理解他們的人生,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作品……


以上“禮物”,不僅是經典相關的閱讀材料,更是四中名師智慧的結晶。它們就像一盞盞燈,點亮了通向經典的路,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座與傳統文化對話的橋樑。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或許,我們的孩子今天只能窺見經典的一角,但那些在閱讀中種下的種子,終將在歲月裡生根發芽,陪他們長大。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