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在介面文化微信公眾號(ID:booksandfun)收聽音訊版編輯部聊天室,你也可以在小宇宙、蘋果播客或網易雲音樂APP中搜索“介面文化 | 編輯部聊天室”訂閱並收聽,每個週日同步更新。
第141期主持人
徐魯青
本期嘉賓
尹清露 林子人 董子琪
音訊剪輯&文字版整理
徐魯青
覃瑜曦(實習記者)
決戰高考
最近兩年,張雪峰在高考前後總能成為輿論焦點,其爆款金句“理科590分,學新聞一定後悔”、“孩子報新聞系就把他打暈”和今年建議農村學生做“鄉村醫生”都引起了網民們的激烈討論。從市場接受情況看,“張雪峰們”似乎藉助網際網路創造出了新的商業熱點。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在沒有張雪峰的時代是如何填報志願的,大家又是如何看待張雪峰效應呢?
高考志願填報折射社會變遷
林子人:直到進入大學後,我才對“專業”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但是我選擇英語系是完全出於自我意願。中學時英語是我最大的優勢,原因非常簡單,並且當時也沒有預想到現在外語系被diss成這個樣子。
尹清露:我也是英語專業的,學英語的理由跟子人很像,自己擅長又喜歡。或許選擇自己喜歡、擅長且樂於去學的專業是有好處的,在大學能有時間去發展其他的技能或愛好。張雪峰自己也在強調“在大學要有一個愛好”,透過這個愛好去結交更多的人,以後就是你的人脈。

林子人:我覺得英語系的相關話語以及就業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是2008年上的大學,彼時英語系算是文科裡挺不錯的一個專業,很多人普遍的感覺是:學好英語在職場裡是很大的優勢,外語能力對於外企求職很重要。
尹清露:我認為這裡面還有一個微妙的時間差。我是13級的,當時的情況是:一半的人像子人說的,認為英語就業面比較廣,當你不知道選什麼專業時候,選英語應該不會錯;另一半可能更傾向於當時已經流行的“英語無用論”,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英語只是個工具”,言下之意是它沒有必要特地當作一個專業來學。
徐魯青:清露說的時間變化一定程度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化。2008年時全民都想學英語,最好的企業就是外企;2013年時不是這樣了,現在的情況更不是這樣。我是15年入學的,那個時候土木和建築分非常高,但我發現這兩個專業如今已經進入提前批了,成為分最低的兩個專業。你好像永遠無法預測到底什麼專業未來好就業,4年之後環境已經完全變化。

潘文捷:我的高考志願是英語翻譯,當時還沒有張雪峰,但那個年代是有新浪微博的,在微博上有一個大V叫熊丙奇,好像直到現在也很活躍。報志願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數上哪個學校比較穩妥,就到微博上問他,告訴了他我的分數、想學的專業,問他我能去哪個學校,還給出了幾個學校作為備選。他說可以上這個,我說行,就去報了那個學校。
剛才你們說到那個很有意思的觀察,我想到一個朋友的親戚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學系,就業後富得流油。我這位朋友高考的分數非常高,聽從他爸媽的建議也報了同樣的志願,當他讀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後發現整個環境已經變化,過去的光景早就不復存在。就算是聽從家長的建議,考生其實也很難把握未來。
資訊鴻溝與心理焦慮
徐魯青:張雪峰影片裡比較常提到的一點是,考生父母這一代經過了40年改革開放的紅利期,現在經濟發展變慢了,所以對於小孩的選擇,家長們要更加謹慎,因為你很難想象之後的就業環境是什麼樣。我覺得,他之所以這麼火,也反映了大眾對於當下經濟環境的焦慮,因為大家拿捏不住什麼專業未來發展更好,所以會求穩地去聽所謂專業人士的建議。
尹清露:而且他很強調“我給你建議,但是最後決定是你自己來做”。有的老師也會更多地將自己形容為一種資訊服務,而不是諮詢服務,等於他提供的只是這個資訊差,而不是具體給你提供選項。
徐魯青:“資訊差”這個詞張雪峰經常提起,大多數聽他的人會相信,張雪峰能夠為他們提供資訊壁壘的補充。他常常在影片裡強調,自己只用最直白、最簡單的話來告訴你某個專業是什麼。我覺得這完全可以理解,在我大學填專業的時候,我去百度上查某某專業是學什麼的,根本就看不懂,我不知道怎麼去接觸到簡單又可靠的資訊。
我記得有一個專業叫工業設計,聽起來還不錯,到處在網上查工業設計到底是什麼。我爸媽也不知道,他們說可能是設計一些工業的東西。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我答案,最後我沒有報那個專業,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要是學了可能會挺喜歡的。

林子人:這其實是現在應試教育體制裡的一個弊端,沒有很好地做好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我認為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每一個高中都配備高考填志願或是專業選擇方面的顧問,有比較正規的向所有學生提供的諮詢服務,而不是所有人都圍著張雪峰這一個明星高考規劃師。
徐魯青:對的,高中負責讓你把分考高,讓你會做題,但做完題之後,他們也不會告訴你接下來的事情是什麼樣的;大學負責錄取學生,但是他們沒有告訴學生每個專業負責教的是什麼,有時候你往大學打電話,行政人員根本就懶得接,接了也懶得跟你說。沒有一個公共資訊部門去彌補張雪峰說的所謂資訊差,所以很多人要去求助他。
潘文捷:我覺得這跟學校的考核機制有關,高中對於校長和學校的考核就是一本線、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並不關心你未來的就業,也不關心你考的是哪個專業,跟市場怎麼對口,考核機制裡面完全沒有這個部分,所以中學沒有任何動力去做這件事。
尹清露:我覺得張雪峰報志願這件事是有兩面性的。一方面,張雪峰像一個商人一樣割韭菜,這是成立的;但是他也給一些家庭提供了一些出路,很重要的還有提供了情緒價值。很多家庭缺的是安穩感,至少有一個人告訴了他們,選這些是相對比較穩的,我覺得也是有意義的。
潘文捷:真的有意義。當時熊丙奇很堅定地說可以報這個的時候,我就報了,就是很踏實的感覺。
在社會當中任何資訊差都是可以用來賺錢的,這些資訊差是小鎮青年很難觸及的。這裡說的資訊差不僅是哪個崗位更好,即使他知道這個崗位更好、更賺錢,他也不一定能拿到,因為高薪崗位很多時候都需要布林迪厄所說的文化資本和慣習。換言之,中上階層的人有一套自己的文化技巧,社會圈子高度同質。對於一部分人而言,可能需要很大的代價才能理解這些規則;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天生就在這個規則裡,只需要承襲這個規則就好。所以我認為,即使按照張雪峰的建議報了這個專業,也不一定未來真的能與同一專業、相同分數的孩子是同樣的結果。

規避風險,也否認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