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三條命,雷軍去哪兒了

小米的延遲迴應與雷軍的沉默,本質上是流量驅動型營銷模式在重大危機下的失靈。

正處在品牌高光時段的小米,遭遇了一次滑鐵盧。
剛剛,@小米公司發言人 釋出微博稱:
2025年3月29日22時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駛過程中遭遇嚴重交通事故。我們對此深感痛惜。 
據初步瞭解,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慧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碰撞後車輛觸發Ecall緊急呼叫系統,但車內前排兩人因火勢過猛被燒燬,後排一人送醫後身亡。
小米已成立專項小組配合警方調查,並向官方提交行車資料。銅陵市成立工作組介入,初步認定為單方交通事故,但具體技術責任(如NOA系統響應、電池安全)尚未明確。
輿論爭議焦點在資訊延遲與傳播管控。
事故發生於3月29日,但直至4月1日才透過媒體集中曝光,部分微博話題(如#小米回應SU7高速碰撞爆燃#)被限制顯示。
網友質疑資本力量干預資訊傳播,認為“三條生命配不上熱搜”。這種延遲加劇了公眾對車企危機公關“冷處理”的負面聯想。
而雷軍,一直躲在幕後,沒有出來走兩步。
1
事故發生於3月29日夜間,但小米官方聲明發佈於4月1日中午,期間三天內未主動披露資訊。儘管小米解釋需等待初步調查結果,但公眾質疑其存在“冷處理”傾向。
從歷史案例看(如2021年小米主機板門事件),小米曾因延遲迴應引發信任危機,此次延遲易被解讀為“壓制資訊”或公關策略失誤。
此次事故疊加小米SU7 Ultra此前多起交通事故(如3月24日泉州超速撞車、3月9日賽道首撞),引發對新能源車高速碰撞安全性的普遍擔憂。
電池爆燃、車門逃生機制等成為行業性痛點,亟需第三方權威機構介入驗證。
這中間有資本與民意的對立敘事。
部分輿論將事件解讀為“資本壓制真相”的典型案例,認為車企與社交平臺存在利益勾連。
此次事故不僅是小米汽車的品牌危機,更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安全信任的一次大考。資本與技術的“神通廣大”不應成為真相的遮罩,唯有公開透明的調查、行業標準的完善,才能重建公眾對智慧電動車的信心。
逝去的三條生命,當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官方宣告雖提到NOA系統提前1秒退出、駕駛員接管後減速等細節,但未直接回應“車門鎖死”“電池爆燃原因”“NOA識別能力”等核心問題。
這種選擇性回應與小米一貫強調的“使用者關懷”形象形成落差,加劇公眾對資訊透明度的質疑。
對比新能源車企同類事故(如特斯拉),小米的回應速度與資訊完整性均顯滯後。小米曾在校招歧視事件中因“避重就輕”導致輿論失控,此次事件再次暴露其公關團隊對複雜輿情的預判和應對不足。
2
雷軍該不該站出來表態?
雷軍作為小米品牌的“靈魂人物”,其個人形象與產品高度捆綁。日常高頻互動(如分享車主故事、健身打卡)強化了使用者情感聯結,但事故後的沉默形成強烈反差。
公眾期待其以創始人身份展現對生命的關切,而非僅透過官方賬號釋出技術性宣告。
這是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事故涉及三條年輕生命的消逝,家屬質疑“黃金救援時間內車門無法開啟”,輿情已超越產品問題上升為公共安全事件。雷軍若繼續隱身,可能被解讀為“重營銷輕責任”,進一步損害品牌公信力。
雷軍曾為無關公眾人物發聲,卻對自家使用者悲劇保持沉默,邏輯上難以自洽。
即使事故原因尚待警方調查,雷軍仍可先行表達對遇難者家屬的慰問,並承諾全力配合調查。
這種“情感先行”的溝通方式(如豐田章男在豐田汽車的造假醜聞中鞠躬道歉)既能緩解輿論壓力,也不影響後續技術責任的釐清。
小米的延遲迴應與雷軍的沉默,本質上是流量驅動型營銷模式在重大危機下的失靈。
企業若想真正成為“使用者心中的高階品牌”,需將安全置於引數競賽之上,並以更謙卑的姿態直面悲劇。
“營銷可以很酷,但安全必須務實。”此刻,一份真誠的道歉與透明的調查,遠比任何技術辯解更能挽回公眾信任。
相關閱讀:
各位小夥伴,本號已被限權,為防失聯,請關注兩個原創小號(內容不重複)。
如下:
之前有一篇《知情人透露當年明月“發瘋”細節》已404,還沒看的朋友可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公號,在“智識漂流”公號輸入“當年”領取。
《樓塌筵散:令J劃父母的最後夕陽》,可點選關注“不正確”公號,在“不正確”公號輸入“計劃”領取。祝大家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