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這4種方式對你的人,正在悄悄拿捏你

作者 | 天雅

在家庭關係中,你是否存在類似體驗:
和某位家庭成員交流時,你經常會被激怒、被壓制?
在家庭衝突中,你總會成為被否定、被忽略的那一方?
當出現問題時,你很容易在“道理講不通”的情況下反覆妥協、退讓?
它不是偶然出現的一次語言衝突或情緒波動,而是你在家庭關係中長期所處的一種狀態。
如果有,那你很有可能正處於一種隱形的控制陷阱裡,並不知不覺成為了被控制者
這樣一種隱形的控制陷阱,它博弈的主題通常圍繞著:
誰佔據家庭主導地位?誰掌控關係話語權?
主要存在4種形式:

「可憐者陷阱:
用悲情操控你

我的同事小茵,今年30歲了,依舊跟媽媽生活在一起。
她的媽媽早年離異,有很多負能量,經常向她訴苦。
小茵對此感到很壓抑,想搬出去住。
媽媽知道後非常恐慌:“你走了,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
隨後她拿出去年的體檢報告,指著上面某幾項不太樂觀的資料(比如高血壓):
“醫生說了,這些問題可大可小,如果稍有不慎,就很難辦了。”
聽完媽媽的話,小茵陷入了猶豫,不敢輕舉妄動。
不久後小茵舅舅因癌症去世,媽媽便對她說
“舅舅含辛茹苦將你表姐養大,你表姐倒好,一結婚就搬走了,
導致舅舅老年孤苦無依,生病了也沒人照顧,實在太可憐了。”
看到媽媽黯然傷神的樣子,小茵既難過又內疚
“一旦離開媽媽,我就成了罪人”。
她不得不放棄搬出去的念頭,繼續忍受媽媽日復一日的負能量轟炸。
但她卻意識不到,自己早已掉進了母女關係中的「可憐者」陷阱。
事實上,小茵媽媽過去在體制工作,如今每個月都有不少退休金,
如果她願意——
完全可以請保姆照料她的飲食起居,跟樓下獨居的李阿姨一起去旅行、跳廣場舞,過一個輕鬆快樂的老年生活。
但她卻以一副“可憐者”的姿態——
天天向孩子訴苦,表達無助、委屈和痛苦。而孩子則因為同情和內疚,難以離開

「冷漠者」陷阱:
用無聲排斥讓你崩潰

阿芳是一位全職媽媽,孩子是她一手帶大的,如今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
婆婆每週末都會過來看孫子。
阿芳發現,只要婆婆一來,不出半天,孩子就會跟奶奶特別親近
更令她痛苦的是——
婆婆不跟她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幹活,
且婆婆對她老公和孩子既溫柔又熱情,會做很多好吃好喝的滿足他們,
唯獨對她,婆婆非常冷漠,做吃的也不預她的份,
有時她主動過去跟婆婆分享自己買的水果,婆婆也會以“溼氣重”為由拒絕。
孩子剛開始還會待在她身邊,但沒過多久,就會自然而然地黏著奶奶要吃的。
阿芳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內心深感無力、壓抑、痛苦與憤怒
她想傾訴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婆婆每次來確實會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她連個指責的理由都找不到。
甚至她的孃家人,也一致認為她有個好婆婆:
勤快,熱情,從不找兒媳的茬,還對兒子、孫子這麼好。
阿芳的困境,就是家庭關係中「冷漠者」陷阱裡,一個被控制者所面臨的困境。
婆婆看似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
但她對所有人都很熱情,唯獨對阿芳豎起了一面“冰冷的牆”
這看似無聲,其實是最強有力的權力壓迫——
她用這種方式將阿芳從整個家庭關係中“踢”了出去,
令阿芳覺得“我不重要”、“我被拒絕了”、“我不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從而陷入崩潰。

「威脅者」陷阱:
用恐懼讓你屈服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說一句試試看,看我不打你!”
“……”
不知有多少人,曾在孩童時期,聽到過來自養育者類似的威脅?
沒錯,這就是家庭關係中常見的「威脅者」陷阱。
威脅者常常透過威懾性的言語或行為製造恐懼,讓你產生壓力並順從,以此獲得掌控感。
記得我小時候,大約7、8歲那一年,
我有一次向媽媽發脾氣,不肯幫她照看弟弟,跑去跟小夥伴玩。
結果玩了一圈回來,媽媽不見了,弟弟也不見了。
我一個人被“扔”在了家裡,內心充滿忐忑、無助與恐懼——
眼看天色逐漸變暗,我不得不跑去鄰居家蹭飯,挨著鄰居小姐姐睡了一晚。
第二天,媽媽抱著弟弟從外面(外婆家)回來了。
她什麼也沒說,但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衝媽媽發脾氣,也不敢再扔下弟弟跑去玩了。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再度回顧當時的場景,我仍然心有餘悸,
那是一種很深的“被拋棄”的恐懼。
事實上,不僅僅是親子關係,在親密關係中,「威脅者」陷阱也時常存在。
比如有的夫妻吵架,一方會用“離婚”做籌碼:“你不滿意,離了就好了。”
這種話雖然看起來平靜,實則是一種冷暴力式的威脅。
Ta的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恐懼逼迫你妥協,
因為Ta的內在極度匱乏,只能透過壓制別人贏得掌控權,獲取心理上的滿足。

「審訊者」陷阱:
以質問和挑剔瓦解你

莉莉和阿偉是一對夫妻,兩人去年結的婚。
在長達一年多的婚姻生活裡,莉莉時常有一種不被在意的感覺。
每次她遇到一些工作上的糟心事,想向阿偉傾訴並尋求安慰時,
阿偉都會下意識挑剔她:你XX沒做到位,領導肯定不滿意啊!
有一回,小麗實在受不了了,衝阿偉吼了一句:“你根本就不關心我。”
阿偉頓時炸毛了:
“你說我不關心你?好,那你說說什麼叫關心?要不停地遷就你才叫關心嗎?
“那你至少要安慰我一下呀!”小麗委屈極了。
“姑奶奶,我一天到晚工作已經很累了,
你看我有像你那麼矯情,整天惦記著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嗎?
你為什麼就不能體諒我一下,讓我安靜地待一會兒呢?”阿偉繼續反駁道。
莉莉一時語塞——
她挑不出阿偉的話有什麼毛病,
但她就是感到很憋屈很難受,彷彿胸口堵著一塊大石頭。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她正處於家庭關係中的「審訊者」陷阱裡。
審訊者最大的特點是:Ta永遠在找你的漏洞,挑你的刺,但拒絕自我反省。
衝突產生時,Ta會以邏輯壓倒你,讓你懷疑自己的價值,讓你說不過Ta。
Ta透過質疑他人、否定他人來提升自我能量,但Ta永遠不會面對或承認自己的問題。
Ta不在意事實真相,也不在意對方的感受,只在意在權力鬥爭中“我贏了,我更有理”。

 寫在最後 

如果你正處在其中一種,或某幾種控制陷阱中,
此刻你也意識到妥協並不會換來真正的理解與接納,反而還會令你愈發憋屈,甚至窒息。
你想改變這樣的關係狀態。
這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看穿它
識別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
並意識到我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不是“必須服從”,而是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其次我們需要覺察內心的恐懼
我們過去之所以一直停留在被控制者角色中,
可能是因為害怕衝突,害怕失去愛,害怕被指責為“不聽話”或“矯情”,
但你知道嗎?
真正的愛,是允許你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讓你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緊接著我們可以從一些小的改變開始
比如在面對控制時,試著說出你的感受:“我感覺自己被壓迫了,我不舒服。”
這不是對抗,而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不需要馬上打破整個控制陷阱,只需要在每次互動中,多一些真實的表達。
當真實表達以後——
我們可能會面臨控制者的反駁和操縱,陷入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被愛。
這時我們一定要堅定自我價值:
要知道,我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對方的評價,
我們有權利選擇不被定義,有權利選擇活出怎樣的人生。
慢慢地,你可能會發現,
當我們不斷在關係中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發聲時,那種久違的掌控感會一點點回來。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釋出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文章核心觀點來源:孫瑞雪《高質量家庭關係重塑5步法》

🌟預約週日晚7點直播🌟
一拒絕就懊惱,憋著又內傷;
怕衝突而沉默,關係卻變冷淡;
滿足他人期待,唯獨弄丟了自己。
週日晚7點⏰諮詢師【黃玉玲】直播
如何既表達攻擊性,又維護好關係
無回放❗立即預約不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