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版塊7月15日收盤)
關於買入這兩個板塊的基本面分析,〖美股瘋狂時買入航空和銀行股的邏輯〗裡已經解釋得足夠詳細。只不過當時的分析更側重於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結合新財報季來臨的當前走勢,也許我們更可以從技術面和資金面兩個層面來看清內在的上漲邏輯。
不是說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快『藥丸』了嗎?咋的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走得這樣霸道兇狠牛氣沖天?

表面上看,大盤上漲彷彿是受到訊息面的刺激:
一則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Moderna(NASDAQ:MRNA)的新冠試驗疫苗mRNA-1273在一期試驗中接受測試的所有45名患者身上都產生了冠狀病毒抗體。
還有一則就更直接了,銀行業巨頭高盛集團 (NYSE:GS)釋出財報稱,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0%至133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97.66億美元,主要得益於股票銷售和交易業務、FICC(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業務和投行超預期。淨利潤同比增長2.2%至22.47億美元,遠超預期的14.42億美元。高盛每股收益為6.26美元,同樣好於預期的3.9美元。
這些訊息,固然在刺激投資者熱情、提振市場信心方面確實居功至偉,但風格輪換的『銀牛』走勢,根本助推力量還是要靠資金流動。
什麼意思?

且不說銀行巨頭高盛的業績超預期的利好,單單從盤面上來看,我們以另一巨頭摩根大通 (NYSE:JPM)的技術形態為例:


自疫情危機從高點爆跌後,該股走出了三個階段走勢:
第一階段是橫盤震盪,在大約兩個月時間內,機構透過上下震盪收集了足夠多的籌碼,因此這裡就是機構的成本區。
第一階段籌碼到手後當然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拉昇階段,但可惜的是因為美國境內的疫情二次爆發,不少地區再次封閉,銀行業再次面對巨大的衝擊,使得拉昇被迫夭折。
隨後銀行就進入第三階段的陰跌階段,特徵就是最近一個月的走勢明顯弱於大盤。但素!請看第三階段明顯走出了一個下降三角形!技術派老手都懂得,這種越來越收斂的走勢,其實也是機構收集籌碼時的一個典型技術形態!當機構拿到足夠多的籌碼需要拉昇的時候,那麼這種突破三角形走勢爆發力會非常強!後面一根大陽線起跳的走勢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想想看,和機構持同一成本價坐等起飛的感覺爽不爽?我就問你:


財報季走勢,彷彿註定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幾家歡樂幾家愁,之前延續了月餘的『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走勢彷彿隨著新財報季的來臨一舉逆轉。
可是,不能否認的是,眼下的美股,依然是科技股的天下。
這固然有美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做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疫情越嚴重,科技股漲得越猛。今年以來,科技股毫無疑問是美股市場中最成功的賭注,沒有之一。從3月底的低點以來,FANNG已經上漲逾71%,而同期標普500僅上漲約24%,過去12個月時間裡,這些科技股實現了超過80%的回報率。
邏輯很簡單,對於科技公司來說,疫情不僅不會影響這些公司的業務,反而促使他們的銷售激增。同時受益於疫情期間無可奈何的『宅家概念』,只要沾上邊的科技股們紛紛雞犬升天。
包括上週末在內,美國國內已經連續三天新增新冠感染患者超過6萬,提示出疫情無疑還在全美範圍內繼續惡化和失控。如此嚴峻的形勢面前,資金買什麼都不安全。
實體投資不要想了,別說疫情正如火如荼,就算疫情過去也不知道還要多久實體才能恢復繁榮。當前美國國債收益率幾乎為0,資金唯一的出路就是股市。但股市裡面80%的組成都是實體企業,這就決定了資金只能流向最不受影響或者說受影響最小的20%科技股。疫情越是嚴重,買科技股的人就越多,僅從資金的角度來看,至少疫情期間,科技股的王者寶座不會坍塌。
所以,新財報季科技股的下跌便有理由視為簡單的技術回撥——
漲多了,跌一跌洗洗盤,洗洗更健康



別再為疫情下美國『藥丸』、『藥丸』的口號衝昏頭腦了!
別再為美聯儲的『昏招』頻出嚇得連連搖頭止步不前了!相信我,那幫人精中的人精決策能力絕不會比你我差!
當前的基本面確實很差,差到也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市場就是在逆勢不斷昂揚。不管它昂揚的原因是因為企業盈利的增長也好,還是大水漫灌下估值偏高的狂歡也罷,只要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裕,科技股依然王者屹立,大盤就無憂。
無憂地數鈔票,人生一大幸事。

UU的操作策略,請參考系列文章: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侵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往期內容!

關鍵詞
大盤
市場
美股
走勢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