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世界變幻莫測,它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一包小零食的走紅,就能掀開時代趨勢的一角。想吃零食又有高熱量負罪感的打工人,正將一個不起眼的食物捧成“印鈔機”。
它叫“魔芋”,和名字一樣魔幻的是,這一年,它的原料價格漲幅,超過了黃金,也超過了近期受熱議的羽毛球。
更惹眼的戰績是,它幫助三家上市公司的股價飆漲:
衛龍的辣條業務線老矣,靠“魔芋爽”翻身,驅動業績增長,其股價在2025年1月不到7港元/股,5月一度上漲到17港元/股,漲幅達142%。鹽津鋪子同樣靠魔芋上位,拉動業績,其股價在2025年1月初還是64元/股,截止到5月7日,股價為89元/股,漲幅為39%。
上游企業吃到的紅利似乎更大。魔芋深加工企業“一致魔芋”,公司規模不大,但股價增幅離譜。在2024年9月初還是7元/股,到2025年4月一度上漲到59元/股,漲幅達742%,截止到5月7日,股價為49元/股。
小小魔芋,怎麼就突然“統治世界”了,衝著低熱量吃魔芋零食,打工人有沒有錯付?
01
有品類價格翻三倍
魔芋,又稱蒟蒻(jǔ ruò),是一種喜陰植物,憑藉其富含的葡甘露聚糖,即一種高膳食纖維、低熱量的天然成分,契合現代人飲食趨勢,在飲食裡以“魔芋豆腐”、“魔芋絲”形態,在零食界以“魔芋爽”形態,近年來以驚人的速度滲透。
這個植物不耐高溫強光,主要分佈在中國、日本及印度尼西亞等地區。我國是全球魔芋核心產區,以武陵山區、秦巴山脈、雲貴高原為主要三大產區。
張樹松是貴州當地的一家魔芋種植戶,今年接到的客戶電話明顯變多,剛聊10多分鐘,手機上就佔線了好幾個電話。他對鳳凰網財經介紹,從2024年開始,魔芋就供不應求。他主要種植的白魔芋,2024年從6000元/噸上漲到了9500元/噸,漲幅達58%。

張樹松說,身邊的同行都在擴大種植。他現在也在鄉下收地,考慮資金體量,目前只計劃把種植規模擴大50%。
這樣的火熱,魔芋世家創始人兼總經理顧鵬感受更深。其公司業務既包括魔芋種植,又涉及魔芋深加工、產品研發及銷售等,他介紹,2016年到2019年,魔芋價格一直在上漲,但在疫情期間,魔芋供過於求,市場價格大幅降低,往日價格“最起碼也得到6000元/噸,但魔芋價格一直跌到2023年年尾,才大約4000元/噸,是2016年以前的價格水平,價格掉得不能再低了”。

來源/開源證券報告
低價削減了農戶的種植熱情,導致“前兩年種植規模萎縮得厲害”,顧鵬表示。
同時,根據中國報告大廳釋出的《2025-2030年中國魔芋市場專題研究》報告,在供給端,全國魔芋種植面積近年連續三年萎縮23%,疊加乾旱導致減產15%,原料緊缺。
魔芋又是一個種植難度不算低,種植週期不短的品類,張樹松就提到,今年4月種植,年底12月份才能有收成,需要大半年,“沒有捷徑”。這都讓2024年魔芋需求量突然上漲時,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顧鵬回憶,國內的鮮魔芋在2024年短期內暴漲,從4000元/噸漲到8000元/噸,翻了一倍。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珠芽魔芋,價格從3000元/噸,上漲到了1萬元/噸,翻了三倍。
高需求下,不少從業者開始從印尼種植、進口魔芋。顧鵬公司近年就在印尼開設了生產基地,他介紹,印尼的種植加人工成本是國內的一半,未來或將對國內魔芋市場帶來衝擊。
02
誰帶火了魔芋
魔芋的價格跟需求高度相關,在生產端萎縮的同時,是什麼讓魔芋需求端大漲?
盤點魔芋走紅的過程,“辣條王者”衛龍“功不可沒”。雖然佔據辣條半壁江山,但一直被吐槽產品高熱量、不健康,“曲線救國”的衛龍,生生把“魔芋爽”捧紅了。在電梯間裡魔芋爽廣告“熱量低低低……了”的聲音反覆迴圈,魔性洗腦,一度被網友吐槽擾民,卻也成功打出了產品心智。
根據衛龍財報,2018年,魔芋爽等蔬菜製品業績佔比僅為10%,但到2024年,以魔芋爽為主的蔬菜製品板塊的營收,達33.71億元,同比增長59.1%,營收佔比首次超過了50%,超過辣條,達到了53.8%。

其他零食品牌也盯上了魔芋爽。
鹽津鋪子方面,在2024年貢獻收入達到8.38億元,同比增長76%。在銷售量上,2024年銷售了3.66萬噸,同比增長了66.9%。其大單品“麻醬素毛肚”,在今年3月實現月銷售額破億。
而良品鋪子的魔芋爽2023年10月在抖音電商上市後,月銷也一度達到600萬。根據勁仔食品2024年財報,其蔬菜製品生產量為2980噸,較上年同期增長 35.98%,就主要是魔芋產品銷量增加所致。
在這股熱潮裡,果凍、茶飲也在推波助瀾。

來源/開源證券報告
魔芋Q彈可以做果凍,在這個領域它更常用“蒟蒻”這個名字。這個古名傳到日本延用至今,成為日本魔芋製品的稱謂,國內蒟蒻果凍受日式零食產品的影響,也延用了這個稱呼。在傳統果凍在配料和口味上落伍時,零食品牌喜之郎、蠟筆小新、溜溜梅近年都推出了蒟蒻果凍產品,更迎合當下的健康減脂風潮。
茶飲行業有個配料叫魔芋晶球,由魔芋製成,相比木薯粉做的珍珠,它的口感更Q彈。蜜雪冰城等品牌將“魔芋晶球”作為奶茶配料,可以作為傳統珍珠的替代品,也迎合了“低卡”的消費趨勢。
一致魔芋是蜜雪冰城、滬上阿姨等茶飲品牌的小料供應商。根據財報,其2024年魔芋食品營收同比增長了63.22%。在2024年其營收為6.17億元,同比增長28.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670萬元,同比增幅64.41%。或許是作為少有的魔芋領域的上市公司,吃到了魔芋的紅利,不過742%幅度的股價漲幅,依舊駭人又費解。
03
熱量的左右互搏
那麼,這些魔芋產品的熱量,正如宣傳所說的那麼低嗎?
鳳凰網財經隨機購買了衛龍、鹽津鋪子、百果園品牌的魔芋爽,以及溜溜梅梅凍產品等。
根據配料表,衛龍香辣“魔芋爽”、鹽津鋪子“麻醬素毛肚”、百草味“魔芋素毛肚”,每100克的能量分別為514千焦、748千焦、480千焦。根據公開資訊,一碗100克的熟米飯的熱量約為485千焦,熱量大都超過了同等重量的米飯。
魔芋粉熱量的確低,不過由於配料中還有其他新增物,如衛龍的有植物油、白砂糖、味精等,鹽津鋪子的含有芝麻醬、花生醬等,百草味的含有食用玉米澱粉、食用木薯澱粉等,都提升了一定的熱量。

同時,這類產品的鈉含量普遍偏高。上述衛龍、鹽津鋪子、百草味的魔芋爽產品,每100克分別含有鈉1254毫克、1135毫克、1586毫克,NRV%分別為63%、57%、79%。
一天人體鈉的攝入量不應超過2000毫克。NRV%表明“每一百單位值”的食品所含的營養素,占人體所需營養素的百分比。這意味著每100克的魔芋爽,裡面的含鈉量就佔了人體一天所需要的六七成。一包衛龍魔芋爽重量在18g左右,換算下來,吃七八包魔芋爽一天的鈉攝入量就能超標了。簡而言之,鹽太多了。
因為產品中含有紅油等新增物,有較多的脂肪,每100克里上述三個品牌的魔芋爽,含有的脂肪分別為9.6克、16克、8克。這比同等重量的豬瘦肉的脂肪含量高,公開資訊顯示,100克豬瘦肉約含有脂肪6.2克。
同時,這類產品的熱量其實不是標準的“低熱量”。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在能量和營養成分“含量聲稱”的要求和條件中,低能量的範圍為固體需每100g能量小於等於170千焦,液體需每100g小於等於80千焦。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產品都超標了。在投訴平臺上,有消費者投訴衛龍及鹽津鋪子的魔芋爽,認為其存在虛假宣傳,宣傳的“熱量低”,實際熱量不在上述標註的範圍內。
不過鳳凰網財經觀察,除了在廣告中提到“熱量低了”,在衛龍、鹽津鋪子等產品包裝中實際未標註“低熱量”這類字眼。只是在廣告宣傳上打了個擦邊球,畢竟“熱量低了”,是一個相對概念,相比於辣條,熱量的確低了。
簡而言之,魔芋爽這種產品,魔芋本身熱量較低,但在加工中新增的調味料則增加了熱量。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營養師顧中一曾發帖對魔芋爽的配料進行解析,也提到鈉含量過高的問題,同時其表示,這種膳食纖維的東西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由於魔芋粉會在吸水後膨脹,尤其要小心,吃的時候不能把大包魔芋粉倒進嘴裡,之後再去喝水,這有引發食管或者腸道梗阻的風險。
在蒟蒻果凍方面,溜溜梅的梅凍、喜之郎的蒟蒻果凍,魔芋粉的新增量分別為≥0.5%、≥0.16%,雖然這類果凍產品有的包裝上寫著偌大的“蒟蒻”,但實際上魔芋或只是一種輔助配料,更難提有什麼健康養生功效了。w
奶茶含有高熱量高糖已經成為共識,在這類產品中加魔芋水晶,或也只是在高熱量產品中兩害取其輕的選擇,給嘴饞的打工人建立一種心理安慰。
04
警惕劣幣驅逐良幣
不管熱量有沒有變低,反正一番廣告下,吃魔芋爽的打工人,負罪感總會少點。2024年我國魔芋零食的零售額突破120億元,年增長超20%,是休閒食品領域的現象級品類。
顧鵬介紹,此前魔芋一直是小品類,種植難度高,還是“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國內種子技術研發投入不高,導致種子抗病性有待提高,產量也有不穩定的情況,這都導致行業在上游端較為分散,抗風險能力弱。
同時,中游加工企業零散,目前僅一致魔芋一家相關上市公司,行業集中度低。下游市場雖因衛龍、鹽津鋪子等品牌推動零食消費爆發,但消費者認知仍有侷限。
魔芋如果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如品種改良等,並建立從種子到餐桌的全鏈條標準化體系,市場增長將受制於原料供給與品質波動。
讓顧鵬感到擔憂的是,目前魔芋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他提到,一些消費者對於魔芋的口感依舊是陌生的。在魔芋高速發展的過程裡,原料供不應求導致成本上漲,產品端出現了以次充好的現象,影響了消費者對魔芋口感的判斷。
他舉例,去年有小眾品牌推出了“魔芋幹”爆款單品,有其他商家模仿,但為了節約成本,在“魔芋幹”里加澱粉,或者用較差的魔芋粉,影響了口感,導致影響消費者對“魔芋幹”的熱情,這帶來的結果是,“可能本來可以培育出幾個億銷量的品牌,最後就只賣到幾千萬就戛然而止了,很可惜”。
此外,他介紹,還有商家會在魔芋豆腐中加卡拉膠,這是一種從紅藻類海草中提煉出來的親水性膠體,也是食品新增劑的一種,雖然不會對人體有影響,但“口感偏軟”,也會影響消費者對魔芋的口感判斷。
這類新增,事實上也抵消了魔芋原本具有的低熱量優勢。
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影響行業長期發展,資本湧入推動行業熱度,也加劇了投機行為。
消費者的喜好也有流行趨勢變化,在魔芋爽和新茶飲帶動下,魔芋成香餑餑,這股風能持續多久還難以知曉。魔芋的天然特性,如長煮不爛,口感Q彈,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如果商家打著魔芋低熱量的健康旗號,卻在食品中新增大量高熱量調味劑,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使產品失去了低卡優勢。
在一片增長的局勢裡,“千萬不要把好東西做爛掉了”,顧鵬提醒。
(文中張樹松為化名。)